張蘇同誌是蔚縣南洗冀村人,1901年出生,他1923年考入北平師範大學法學專(zhuan) 業(ye)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1929年底回蔚縣擔任教育局長,期間,大力整飭蔚縣教育,辦起了西合營師範學校,為(wei) 學校介紹了一批共產(chan) 黨(dang) 員和進步教師任教,到抗戰爆發時,已辦了六個(ge) 師範班,培養(yang) 了大批革命誌士和教育骨幹,對以後一個(ge) 時期的教師隊伍提供了人才資源。張蘇同誌的教育觀是無產(chan) 階級的教育觀,除重視學校教育外,還重視社會(hui) 幹部群眾(zhong) 的教育。在國民黨(dang) 的白色恐怖下,張蘇同誌作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員,為(wei) 了黨(dang) 的事業(ye) ,聽從(cong) 黨(dang) 的安排,無論任教育局長,還是任國語教員,完全不顧個(ge) 人安危,宣傳(chuan) 革命理論,喚醒民眾(zhong) ,培養(yang) 黨(dang) 員,號召組織人民推翻國民黨(dang) 發動統治。他受黨(dang) 委派擔任聯合縣長,關(guan) 心教育事業(ye) ,報告國內(nei) 形勢,教育幹部群眾(zhong) 。在蔚縣,他改組教育,打擊邪惡,培養(yang) 教師,招收女生(8名),蔚縣師範五次學潮影響深遠。張蘇同誌尊敬師長敬賢能,蔚縣趙文壇先生,是他的老師,趙老師一生清廉事學,剛正不阿。對他,張蘇同誌非常敬重,晉察冀邊區參議會(hui) 成立,趙老先生被聘為(wei) 參議員,1946年解放區選國大代表,趙老先生在蔚縣主持選舉(ju) ,他和工作人員講,張蘇同誌在察哈爾省政府對我,那沒的說。1938年9月,張蘇同誌兼任冀西政治主任公署主任在阜平工作,蔚縣總隊指導員劉一鳴捎給老師張蘇同誌一封信,他看到劉一鳴信中講任總隊指導員,興(xing) 奮自語“好”,馬上鋪紙複信,給劉一鳴以鼓勵和關(guan) 懷,也看出他對學生在抗戰中茁壯成長非常欣慰。張蘇(張希賢),在蔚縣是傳(chuan) 播馬列主義(yi) 第一人,也是蔚縣解放區教育事業(ye) 發展的奠基人。
抗日戰爭(zheng) 前,蔚縣除大南山根據地外,當時的學校大門並沒有敞開,勞動群眾(zhong) 的子女,享受教育者,能有幾何?特別是成千上萬(wan) 的女兒(er) 童,均被拒之門外,入學讀書(shu) 者,實屬寥寥。直到1944年,代王城鎮的兩(liang) 級高小班才有女學生4人。1945年8月,蔚縣在進行減租減息,清算鬥爭(zheng) 的同時,也掀起了文化教育新高潮,察哈爾省政府指導各縣發展教育事業(ye) ,對蔚縣抗日民主政府迎著勝利的曙光,在南駱庵辦的遊擊區與(yu) 敵占區50餘(yu) 名小學教師訓練班進行了續辦,9月23日,縣政府在西合營師範舊址,由教育科長孫玉珊、科員黃傑主持,90餘(yu) 名教師參加了學習(xi) ,10月2日訓練班結束,這些教師作為(wei) 骨幹被分配到各區任教。縣政府成立教育科,各區均設立文教助理,鄉(xiang) 村設文教委員,縣新招收300名教師經過培訓,在日偽(wei) 時期未有學校的200多個(ge) 村莊,利用整修好的廟宇和村裏集體(ti) 公產(chan) 空房舍開辦學校,按時開了學。1945年秋收後,政府大力發展與(yu) 普及教育,川區凡學齡兒(er) 童在15人以上的村莊建起了學校。到年底,全縣已建立完全小學8所,農(nong) 村初小440餘(yu) 所,入學兒(er) 童達到22000餘(yu) 人,出現了蔚縣教育建設的第一次高潮。
我們(men) 認為(wei) ,當時在“民族的、民主的、科學的、大眾(zhong) 的”教育方針指引下,蔚縣小學教育有以下幾個(ge) 特點:
各村學校均為(wei) 地方自辦,教師的薪米、學校的辦學、辦公費均由地方支付。節約辦學,因陋就簡是辦教育的原則;
教育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服務,學校極大限度地招收失學兒(er) 童,大力動員女學生入校。對入學年齡、班級定員,均不作嚴(yan) 格限製,十七八歲的青年仍允許入學讀書(shu) ,一個(ge) 教師可以教五六十名學生;
教師的任用,側(ce) 重思想進步,積極熱情,對於(yu) 學曆、資格,不做嚴(yan) 格要求。因此,一大批熱心教育事業(ye) 的工農(nong) 分子被錄用為(wei) 教師;
學校廢除體(ti) 罰,師生建立新型關(guan) 係。教師與(yu) 學生融為(wei) 一體(ti) ,打成一片,擁師愛生,蔚然成風;
各地學校均積極開展文娛活動“霸王鞭“”扭秧歌”成為(wei) 最新潮的文娛形式。每日課餘(yu) ,鑼鼓喧天,載歌載舞,氣氛異常活躍,別具一番情景;
學校成立兒(er) 童團,學生除學習(xi) 文化知識外,還學唱革命歌曲,結合鬥爭(zheng) 形勢、中心工作排演宣傳(chuan) 革命,發展生產(chan) 的文藝節目,開展各種有益的文化活動,學校在學生中開展軍(jun) 事訓練,當時的學校辦的即有生氣,又有活力;教育密切配合社會(hui) 工作,學校開門辦學。教師利用假期分赴各村校算“合理負擔”,兒(er) 童團站崗,查路條,起早“捉懶漢”,發揮著巨大作用。
而以上這些特點,首推張蘇同誌在蔚縣創辦師範,留下了教師資源和尊師重教的辦學精神,這也是蔚縣教育事業(ye) 在抗戰勝利後,取得重大成果的必然結果。
1946年6月6日,蔚縣450名小學教師,齊集西合營鎮,慶祝自己的節日,即是抗戰勝利後的第一個(ge) “教師節”,解放了,社會(hui) 重視教師,一改“家有三升糧,不當孩子王”的歧念,教師節由教師聯席會(hui) 主席魏誠主持,縣領導李子光、王子麟、劉文元參加,評選上陳莊學校教師王培元、南吉家莊學校教師張本夷為(wei) 縣級模範教師,並對部分薪米偏低的教師給與(yu) 增加。縣政府針對青壯年渴望學習(xi) 知識的願望,開辦村夜校(業(ye) 校),組織男女青壯年學習(xi) 時事政治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群眾(zhong) 中組織地頭讀報組、屋頂廣播、刷寫(xie) 標語,結合重大慶祝活動,節假日辦壁報、牆報,深入到戶宣傳(chuan) 黨(dang) 的主張、方針、政策和形勢教育,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開展宣傳(chuan) 教育活動,使共產(chan) 黨(dang) 的方針、政策盡可能的達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
從(cong) 張蘇同誌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到抗戰勝利前對蔚縣教育的各項種關(guan) 注、關(guan) 愛到抗戰勝利後我黨(dang) 、政府在恢複民生,發展生產(chan) 的同時,重視教育事業(ye) ,也從(cong) 教育工作入手,培養(yang) 革命人才,發展壯大革命隊伍,西合營師範六期師範班的幾百名學生,就是革命的火種,又是抗戰勝利後教育發展的基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前輩張蘇的教育思想銘記人心,他在蔚縣傳(chuan) 播馬列主義(yi) ,促使抗戰勝利後的蔚縣教育事業(ye) 迅速發展的成果永遠銘記人心。
作者簡介:夏誌強,蔚縣總工會(hui) 退休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