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之久遠 新學之興(xing) 起
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胡璦說過:“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學校。”《宣化縣新誌•學製誌》敘述:“由明迄清,武備漸疏,文人蔚起。設學儲(chu) 才,科第之蹊徑也。至學校興(xing) 而科舉(ju) 廢,學製迥不相同。”這是對宣化興(xing) 起教育事業(ye) 曆史的概述。
與(yu) 江南和中原相比,宣化為(wei) 苦寒之地,學校教育興(xing) 辦較晚,但由於(yu) 人口來自南北各地,相互影響,教育基礎較好,治學風氣也淳厚,構成良好的教育框架,使曆代人才能在較高的文化水準上成長,且促成英才的脫穎而出。同時,勤奮好學是人才成長的內(nei) 在根據。大凡才識過人者皆勤奮好學。麵對困境,很多學子“苦其心誌,勞其筋骨”而獲得成功。
興(xing) 教辦學,自古有之。目前關(guan) 於(yu) 宣化設置學校的記載除均來自地方誌。考古發現又提供了新的線索,1990年文物管理所在西門外下八裏村北發掘遼代壁畫墓群,意外征集到一方金代墓誌,誌文記述墓主人張子行:“父諱煦,官至承務郎、興(xing) 中府興(xing) 中縣令(今遼寧朝陽)。嚐閑居鄉(xiang) 裏。顧州學隳弊日久,謂諸儒曰:此傳(chuan) 道之所,安忍坐觀如是耶?遂運籌策力為(wei) 興(xing) 修,不數月而成。又鄉(xiang) 民從(cong) 來虛代物力千餘(yu) 縉,不勝其弊。”大意是說張子行父親(qin) 張煦,曾閑居鄉(xiang) 裏,不忍看家鄉(xiang) 州學日久破損,在鄉(xiang) 民的幫助下興(xing) 修學校,數月而成。這是我們(men) 發現關(guan) 於(yu) 宣化學校最早的記載了。
之後,元代景賢書(shu) 院、明代上穀書(shu) 院、清代柳川書(shu) 院都是宣化興(xing) 教辦學的典範。清末民初,學校興(xing) 而科舉(ju) 廢,宣化各類學校數不勝數。柳川書(shu) 院1902年改為(wei) 宣化府中學堂(宣化一中的前身),1904年成立縣立高等小學堂(相國廟街小學前身),1917年創辦的直隸省第五師範(宣化師範學校前身),都是張家口地區最早創辦,最有聲譽的學校。《察哈爾省通誌•學校》統計,宣化縣總人口210333人,學校達到229所。在校學生11024人。
二、日寇侵入 學校停辦
“七七”事變,1937年8月日本侵略軍(jun) 占領宣化,宣化學校幾乎遭到滅頂之災,中學全部停辦,不多的幾所小學勉強維持,學生失學,教師失業(ye) 。當時的察哈爾省第二中學(今宣化一中)成為(wei) 了日軍(jun) 軍(jun) 營,長達八年。學校的房屋、設施、儀(yi) 器、圖書(shu) 等遭到了嚴(yan) 重的破壞、損壞。師生們(men) 帶著國破家亡的滿腔悲憤,或四處流亡,或改做他行,勉強維持生計。一些愛國師生慘遭迫害,為(wei) 反抗日本帝國主義(yi) 的侵略,有許多進步學生毅然地投身到抗日救國的鬥爭(zheng) 的洪流之中。
察哈爾省二師(原宣化師範)也被迫停辦。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日偽(wei) 政府為(wei) 了培養(yang) 為(wei) 他們(men) 服務的工農(nong) 業(ye) 人員,於(yu) 1938年秋天在此成立了農(nong) 科實業(ye) 學校,1940年4月成立了工科實業(ye) 學校,兩(liang) 校均屬中等專(zhuan) 業(ye) 學校,學製四年,工科以采礦、鑽探為(wei) 主,畢業(ye) 後,一般被分配到龍煙鐵礦和寶興(xing) 煤礦任職。農(nong) 科畢業(ye) 後,大都被分配到察南各縣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技術工作。當時學生受的是亡國奴教育,吃的是混合麵,他們(men) 的學情緒不高,1945年7月底兩(liang) 所學校宣布解散。
察哈爾省立女子中學(今宣化四中)被偽(wei) 宣化縣政府占用。
三、迎來解放 積極複校
抗日戰爭(zheng) 期間,中國軍(jun) 民經曆14年的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犧牲無數。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zheng) 的偉(wei) 大勝利。察哈爾省各市、縣相繼解放。11月2日在宣化召開了察哈爾省人民代表會(hui) 議,選舉(ju) 產(chan) 生了抗日戰爭(zheng) 勝利後我黨(dang) 建立的第一個(ge) 行政省民主政府——察哈爾省民主政府。
同時,組建省政府各個(ge) 機構,省政府委員藍公武被任命為(wei) 教育廳廳長。藍公武畢業(ye) 於(yu) 日本東(dong) 京帝國大學,教育家、民主愛國人士,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大學任教。積極支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八路軍(jun) 秘密工作。因宣傳(chuan) 抗日救國主張,被日本人逮捕關(guan) 押迫害,後被營救獲釋。在共產(chan) 黨(dang) 的安排下1945年8月來到解放前,晉察冀軍(jun) 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熱情接待他。1945年11月5日在察哈爾省人民代表會(hui) 議上被選舉(ju) 為(wei) 省政府委員會(hui) 委員。他一再表示:“我來到解放區,蒙政府抬愛,任以要職。感到無上光榮,一定要盡心盡力為(wei) 人民服務,解除人民痛苦。”在擔任察哈爾省教育廳廳長期間,藍公武為(wei) 發展解放區教育事業(ye) ,深入縣鄉(xiang) 調查研究,進行恢複學校工作。遇有國內(nei) 重大政治事變,他都要以民主人士的身份發表文章或談話,在團結人民和恢複教育方麵起了重要作用。

解放後的察哈爾省百業(ye) 待興(xing) ,新的民主政府積極進行恢複學校的工作。日偽(wei) 時期停辦和勉強維持的多所小學積極恢複擴大,學校數量和學生人數都快速增加。第一高等小學(今相國廟街小學)還舉(ju) 辦了展覽會(hui) 和運動會(hui) ,展覽會(hui) 展出了各種動植物、礦石標本,還有許多物理、化學儀(yi) 器,都是社會(hui) 上看不到的,的確開拓人們(men) 的眼界。還陳列了學生電光紙折紙工、泥工、組紙編織工,豌豆細工等。還有學生的圖畫,寫(xie) 的毛筆楷書(shu) ,琳琅滿目。操場的體(ti) 操和遊戲表演,當時盛行啞鈴操;兼任省立中(今宣化一中)學國術教員,人稱“白老道”,教授的武術表演,頗為(wei) 精彩。此展覽運動會(hui) 係宣化首次,人山人海轟動一時,社會(hui) 各界都同聲稱
讚。
1946年3月,察哈爾省政府為(wei) 整頓中等教育,將冀察中學、冀察師範改組為(wei) 察哈爾省立中學(今宣化一中)與(yu) 察哈爾省立師範學校(原宣化師範),另設察哈爾省立幹部學校。

冀察中學,係由根據地遷來宣化。冀察中學前身係1943年創建的晉察冀邊區第二短期師範(簡稱“邊二師”),1945年6月改名冀察中學,學生300多人,教職員工60多人。對學校師生來說,抗日戰爭(zheng) 勝利的到來即是艱辛又是意料不到地迅速,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古城宣化解放後,冀察中學奉命隨冀察區機關(guan) 遷到宣化,進駐現在的宣化一中繼續辦學,第二年春季,又招收了兩(liang) 班新生,還招收了短期會(hui) 計專(zhuan) 業(ye) 班和幹部專(zhuan) 業(ye) 班,學生待遇由政府承擔,教職員則是供給製。1945年11月,察哈爾省政府成立,學校改名為(wei) “察哈爾省立中學”,校長是劉超。由察哈爾省委和省政府直接領導。學生由300多人發展到500多人,教師人員增加到60多人。
冀察師範,係日偽(wei) 政府辦的“察南師範”,日本宣布投降後,我軍(jun) 進入張家口,接收了察南師範學校,遵照新省府指示,立即著手恢複宣化師範。於(yu) 1945年11月由察南師範學校張家口遷至宣化,合並到宣化師範,易名為(wei) 冀察師範學校。學校吸收一部分老解放區來的學生。從(cong) 冀察中學調整到師範幾名領導、老師,十幾名“老區”來的學生,作政治骨幹,團結帶動師生一道工作、學習(xi) 。校名為(wei) “察哈爾省立師範學校”,以培養(yang) 省轄區域內(nei) 的小學師資。第一任校長孫希瑞,教職員工有六、七十人,學生由300多人發展到500多人左右。
察哈爾省立職業(ye) 幹部學校,是省民主政府建立以後1946年3月設立的,學員來源是在全省、市、縣、區各級政府機關(guan) 中選拔出來的年輕人,專(zhuan) 職培養(yang) 行政幹部。
在當時,教育是服從(cong) 和服務於(yu) 形勢的需要,辦學有以下幾個(ge) 特點:1、課程設置適應形勢需要,除一般的文化基礎課外,還有政治、軍(jun) 事、勞動等應用課。2、教育與(yu) 社會(hui) 活動相結合,師生們(men) 積極宣傳(chuan)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邊區政府的政策,開展社會(hui) 調查,參加革命活動。3、勤儉(jian) 辦校,努力開展大生產(chan) 運動,解決(jue) 學校經費不足。
1945年9月至1946年10月,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察哈爾省是全中國經濟恢複和文化發展最有成效的地區。張家口市成為(wei) 晉察冀邊區首府,宣化市是察哈爾省省會(hui) 。在黨(dang) 和政府的關(guan) 懷下,積極發展教育,恢複停辦學校。在黨(dang) 的教育方針指引下,多所學校經過在學校師生的努力,樹立起正常的工作秩序,正日益發展壯大。學校又恢複了朗朗的讀書(shu) 聲,同時積極參加革命鬥爭(zheng) ,受到社會(hui) 各界的讚譽。
1946年10月11日,國民黨(dang) 攻占了張家口、宣化。國民黨(dang) 察哈爾省政府教育廳於(yu) 1947年先後恢複了宣化中學、宣化師範、宣化女中。12月私立恒毅中學也籌備複校。
複校後,宣化中學12個(ge) 班,學生497人;宣師5個(ge) 班,學生200人;宣化女中6個(ge) 班,學生300人;恒毅中學2個(ge) 班,學生100人。四校共有學生1097人。四校教職工共有127人。(宣中58人,女中21人,宣師30人,恒毅18人)。
四、被迫撤離 邊區辦學
1946年10月,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晉察冀邊區和察哈爾省政府被迫撤離張家口和宣化。嚴(yan) 酷的內(nei) 戰現實打斷了剛剛恢複、建立的察哈爾省立中學和察哈爾省立師範的正常發展。由於(yu) 國民黨(dang) 的進攻,學校師生於(yu) 10月進行戰略轉移,撤離宣化,回到了來源縣根據地。1946年8月,宣師提前撤離宣化,隨校轉移的師生有一百多人,在行軍(jun) 路上,每天遭國民黨(dang) 飛機空襲數次,戰時緊張。撤出宣化比進軍(jun) 宣化還突然。一聲令下,短暫的動員,師生們(men) 背起行裝就出發。由於(yu) 對戰爭(zheng) 的前途看不清,一些家在宣化的學生被家人留住不讓走。許多進步學生是從(cong) 家中逃出來,追趕學校的隊伍。
1946年6月,解放戰爭(zheng) 全麵展開。在根據地的一年,正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zheng) 由防禦轉向反攻的一年,畢業(ye) 生們(men) 不僅(jin) 去當教師,有的還分到部隊或土地改革的工作隊。
轉移到根據地後,察哈爾省委、省政府和北嶽區黨(dang) 委、行政公署對這幾所學校極為(wei) 重視。黨(dang) 政工作除直接領導外,還抽調地、縣級幹部充任了校、處兩(liang) 級領導。從(cong) 地方抽調老大學生又有教學能力的人員充實教師隊伍。抽調黨(dang) 員幹部到學校工作。選送文化水平低又有培養(yang) 前途的年輕幹部到學校學習(xi) 。邊學文化,邊當政治骨幹。
這幾所學校在戰爭(zheng) 年代,沒有正規學製,地方和部隊需要人時,就動員學生出去工作,走一批招一批,經常來來走走。學生在校學習(xi) 期間,實行供給製和半供給製。
學校辦學方針和指導思想,大體(ti) 是:一是為(wei) 勝利地進行革命戰爭(zheng) 和根據地建設培養(yang) 幹部,二是堅持政治思想教育領先,培養(yang) 德、才兼備的人才;三是注重理論聯係實際,學文化和參加社會(hui) 政治活動結合,學習(xi) 和生產(chan) 勞動結合;四是教學相輔,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五是勤儉(jian) 辦學,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六是校長負責製,黨(dang) 支部是監督保證。
根據辦學方針和教育對象,教育內(nei) 容也有所側(ce) 重,年紀輕的、文化低的以學文化為(wei) 主,年歲大的、文化又較高的可適當地多參加一些社會(hui) 政治活動,職業(ye) 班以多學些專(zhuan) 業(ye) 知識為(wei) 主。一般課程是:時事、政治、語文、數學、曆史、地理、自然常識、音樂(le) 等。除學習(xi) 文化知識外,還積極組織師生參加了根據地黨(dang) 政領導的中心工作和社會(hui) 政治活動。如“五四”土改、平分土地、村政權改選、臨(lin) 時支前服務、慶祝勝利宣傳(chuan) 形勢等,動員織織一部分或全體(ti) 師生參加,少則三、五天,多則幾個(ge) 月。有時組織活報劇、霸王鞭、秧歌隊上街串村宣傳(chuan) ,有時排練文藝節目,登台演出。曾演出過“白毛女”“血淚仇”“兄妹開荒”“王貴和李香香”等。
這幾所學校,最可貴的是貫徹了延安的三大作風,注重提高學生政治素質,培養(yang) 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和革命到底的精神。
從(cong) 校長到教職員工,絕大多數是老黨(dang) 員老幹部,在長期的革命大熔爐裏錘煉出一身正氣,把我黨(dang) 形成的一整套優(you) 良革命傳(chuan) 統和作風,言傳(chuan) 身教地傳(chuan) 給學生。把政治課列為(wei) 學習(xi) 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號召和織織學生學習(xi) 社會(hui) 發展史、新民主主義(yi) 論、中國革命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論持久戰,整頓三風、等馬克思主義(yi) 基礎理論知識。經常由本校領導、老師或請大幹部講時事政治和革命形勢。1946年冬,請察哈爾省教育廳長蘭(lan) 公武作了國內(nei) 外形勢的政治報告,他講的生動有力,表情激昂。講到他親(qin) 身和蔣介石的兩(liang) 次談話時,他說蔣介石是個(ge) 狡詐的政治騙子,氣憤地用手指敲桌子,碰破出血於(yu) 不顧,仍在滔滔不絕地講訴蔣介石製造內(nei) 戰的罪行,師生不顧寒冷,聽的入神,個(ge) 個(ge) 磨拳擦掌,高呼口號“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經過多種形勢的政治教育,學生素質大為(wei) 提高,個(ge) 個(ge) 都有著“為(wei) 遠大理想奮鬥、為(wei) 革命獻身”的精神。所以,1947年解放戰爭(zheng) 開始進入反攻階段,上級號召學生參軍(jun) 參戰,幾所學校的絕大多數學生踴躍參了軍(jun) ,少數學生參了政,為(wei) 解放戰爭(zheng) 取得最後勝利增添了新的戰鬥力。
五、艱難困苦 勇於(yu) 奮鬥
這幾所學校,還十分注意培養(yang) 學生的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把它作為(wei) 改造學生世界觀的重要手段。
學校均在根據地的深山溝裏,交通非常不便,經濟十分困難,群眾(zhong) 生活極為(wei) 困苦。但根據地的人民群眾(zhong) 對革命是做了無私的奉獻。當時,學校沒有固定的校址,沒有校舍,沒有桌凳,更沒有教具和實驗儀(yi) 器設備。在克服困難中堅持辦學,夏天到山坡樹林裏、冬天在避風的場院裏上課,前麵掛一塊黑板,學生對麵席地而坐,或石頭為(wei) 凳,雙膝為(wei) 桌,記筆記,寫(xie) 作業(ye) 。師生生活也是既苦又單調,穿的是冬天一身棉,夏天一身單,連洗換的衣服也沒有。吃的夥(huo) 食是頓頓小米飯、大鍋菜,在基本吃飽的情況下,盡量節省,爭(zheng) 取一周改善一次生活,也就是吃一頓大米飯或饅頭,菜裏加些肉,住的條件更差。群眾(zhong) 把自用的簡陋房子、牲畜圈、柴草棚騰出來讓師生住,少數男、女分別安插在老光槐、老寡婦屋內(nei) 住。無論在坑上或棚地住,都是地鋪黃草、頭枕石頭鞋襪睡覺,為(wei) 了克服困難,師生上山砍柴,群眾(zhong) 把鐮刀、繩子拿出來。師生備課、學習(xi) ,群眾(zhong) 把僅(jin) 有小飯桌搬出來。師生也十分注意軍(jun) 民關(guan) 係,處處事事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辦,發揚老八路的作風,為(wei) 群眾(zhong) 挑水、掃院子、推碾、哄孩子。軍(jun) 民關(guan) 係相處融洽,可以說親(qin) 密無間。在群眾(zhong) 的大力幫助下,學生學會(hui) 了上山如何走崎嶇山路,怎樣砍柴、捆柴、背柴、生豆芽、磨豆腐、紡線、縫補衣服、開荒、耕地等等注意什麽(me) 問題,就這樣堅持辦學,一方麵解決(jue) 了學校經費困難問題,,另方麵鍛練提高了學生本領,還解決(jue) 了買(mai) 毛巾、肥皂、牙刷、牙粉、紙筆等實際困難。在經濟處於(yu) 極度困難時,為(wei) 了支援革命戰爭(zheng) ,每個(ge) 師生每月還要完成向學校交六斤小米的任務。
六、成就斐然 桃李滿天下
1947年9月,晉察冀行政公署決(jue) 定:將察哈爾省立師範學校、察哈爾省立中學、察哈爾省立職業(ye) 幹部學校(也是從(cong) 宣化撤離)、五專(zhuan) 區師範學校合並,原四校學生多數參了軍(jun) 、少數分配到地方工作,其餘(yu) 師生都到了“察哈爾聯合中學”(簡稱聯中)。校址:來源縣一區前、後泉坊村,校長武樹藩。學校有十個(ge) 班,還有婦幹班、會(hui) 計班、地幹班,共有400餘(yu) 名學生。為(wei) 了以生產(chan) 助學校,補充經費不足,還開辦了紡織廠、萬(wan) 興(xing) 縫紉廠、合作社、商店、馬車運輸隊等。
1948年底,張家口、宣化迎來第二次解放。1949年春節過後,察哈爾聯合中學奉命遷往張家口,與(yu) 原張家口中學、塞北中學、養(yang) 正中學、察蒙師範合並成為(wei) 察哈爾省立張家口中學。
這幾所學校的領導、老師和培養(yang) 出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布遍各地。在解放戰爭(zheng) 中尤其在解放以後,象種子一樣撤滿教育戰線和其他各條戰線上,都成了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的棟梁。
總之,在解放戰爭(zheng) 期間,學校培養(yang) 出來的學生,無論在部隊,還是在地方,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解放後,學生遍布四麵八方,天南地北處處都有。從(cong) 中央到地方,從(cong) 地方到部隊,從(cong) 事著政治、經濟、文教、科技、外交、軍(jun) 事、衛生等各個(ge) 崗位上都勤勤懇懇地努力工作,成為(wei) 各行各業(ye) 的領導骨幹,有些已成了省、軍(jun) 級幹部,有相當數量的已成了地、師級幹部,多數人擔任了縣、團職以上的領導工作。為(wei) 祖國的解放、建設做出了重要成就和卓越貢獻。
作者簡介:顏誠,宣化博物館原副研究館員、宣化上穀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張家口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