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至1948年,是我黨(dang) 領導根據地和解放區軍(jun) 民從(cong) 事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戰爭(zheng) 的十年,這十年是中華民族求生存、求解放,浴血奮戰的十年,被稱作“兩(liang) 戰”時期。“兩(liang) 戰”時期,龍關(guan) 、赤城兩(liang) 縣的人民,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積極投身“兩(liang) 戰”,展開艱苦卓絕的鬥爭(zheng) ,每六人中就有一人犧牲,為(wei) 中華民族的生存與(yu) 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曆史貢獻。同時,在那血雨腥風的年月裏,在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龍、赤兩(liang) 縣依然沒有忘記興(xing) 辦教育,沒有忽視對後代的培養(yang) 。本文試就“兩(liang) 戰”時期,龍、赤兩(liang) 縣根據地和邊緣地區開展的紅色教育作一扼要的整理,以期再現當年的曆史情狀。
一、龍赤聯合縣的抗日教育和遊擊教育
1、曆史背景: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全麵侵華。1937年7月21日和22日,赤城、龍關(guan) 兩(liang) 縣相繼淪陷。1938年6月,宋時輪、鄧華率領的八路軍(jun) 第四縱隊,經海陀山奔赴冀東(dong) ,支援冀東(dong) 人民的大暴動,返回時,路經龍門所和赤城,日寇盤踞的赤城縣城第一次解放,四縱隊在赤城境內(nei) 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為(wei) 平北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奠定了基礎。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黨(dang) 中央在延安召開了六中全會(hui) ,提出了“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抗戰方針。冀熱察區黨(dang) 委根據中央軍(jun) 委的指示,提出了“鞏固平西,堅持冀東(dong) ,開辟平北”三位一體(ti) 的戰略構想。平北,是指北平北部,熱河西部,張家口的北、東(dong) 、東(dong) 南部地區,即:昌平、密雲(yun) 、順義(yi) 、灤平、豐(feng) 寧、沽源、張北、宣化、崇禮、懷來、延慶、赤城、龍關(guan) 等地。平北根據地以龍、赤為(wei) 中心,以海陀山為(wei) 依托,是三塊根據地麵積最大,涵蓋人口最多,軍(jun) 事戰略地位最為(wei) 突出的地區,它猶如一把鋒利的尖刀直插華北的心髒。如果將平西、冀東(dong) 、平北三塊根據地聯為(wei) 一體(ti) ,將有力地牽製北平、熱河、蒙疆,即:北京、承德、張家口大量的侵華日軍(jun) ,並對三座城市構成嚴(yan) 重的軍(jun) 事威脅。為(wei) 實現冀熱察區黨(dang) 委提出的戰略構想,1939年至1940年,我黨(dang) 派出部分幹部深入海陀山區,化妝成各種不同身份的社會(hui) 人士,秘密聯係群眾(zhong) ,宣傳(chuan) 黨(dang) 的抗日救國主張,建立地方武裝。1940年5月,在海陀山腹地的紀寧堡率先成立起第一個(ge) 抗日民主政權——龍赤聯合縣。龍赤聯合縣的建立,為(wei) 日後平北地委和平北軍(jun) 分區的建立和進駐海陀山腹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41年6月,平北地委和平北軍(jun) 分區在海陀山腹地相繼成立。地委駐地西坡,軍(jun) 分區駐地朱家溝,教導隊駐地南、北碾溝。之後,又有龍延懷聯合縣、龍崇赤聯合縣、赤源(赤城、沽源)聯合縣建立,形成了以龍關(guan) 、赤城為(wei) 中心的圓形地域,令侵華日軍(jun) 既恨之入骨,又無可奈何。平北抗日根據地所屬各聯合縣成立後的第一要務,是開拓、發展基層政權組織,培養(yang) 、發展地方武裝力量,鞏固、壯大民主根據地。然而,各聯合縣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在抓好武裝力量和基層組織建設的同時,沒有忘記抓好興(xing) 辦教育工作。
2、成立組織,明確專(zhuan) 人主抓:在平北地委的統一領導下,各聯合縣政府都設立了民教科。1941年之後,民政和教育分設,改稱民政科和教育科。龍赤聯合縣首任民教科長蘇景一。之後,又有童明遠、郭步堂、喬(qiao) 佩玉任民教科長。改稱教育科以後,高子揚任科長。民教科的主要任務,一是抓好根據地的民政工作;再一是抓好青年農(nong) 民的掃盲和文化普及工作,提高農(nong) 民投身抗日救國的積極性;三是努力創造條件,興(xing) 辦抗日小學和遊擊小學,對少年兒(er) 童進行紅色教育,發動青少年參與(yu) 到抗日救亡的運動中來。1945年1月,由於(yu) 抗戰需要,龍赤聯合縣解散,恢複赤城縣和龍關(guan) 縣建製。喬(qiao) 佩玉任赤城縣教育科長;李常文任龍關(guan) 縣教育科長。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到1947年6月,解放戰爭(zheng) 進入最艱難的時候,喬(qiao) 佩玉、嶽先枝任赤城縣教育科長;李常文、傅洪任龍關(guan) 縣教育科長。
蘇景一、童明遠是龍赤聯合縣教育係統最早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二位科長認真貫徹毛主席在《新民主主義(yi) 論》中,關(guan) 於(yu) 文化教育工作“民主的、科學的、大眾(zhong) 的”方針,突出教育為(wei) 抗戰服務,適應戰爭(zheng) 需要的精神。1942年,在紀寧堡村創辦起第一所抗日小學,在校學生30人,之後,在東(dong) 興(xing) 堡、前孤山等村辦起抗日小學。1943年,龍赤聯合縣政府又在裏長溝、跳石河、大廟子、元通寺、後孤山、平地等村,陸續建起抗日小學。到1943年9月,龍赤聯合縣共建起抗日小學9所。還在根據地邊緣地區和遊擊地區,建起遊擊小學若幹所。
3、教育少年兒(er) 童投身到抗日鬥爭(zheng) 中去:在抗日民主政府的領導下,抗日小學和遊擊小學除了學習(xi) 文化基礎課以外,還成立起兒(er) 童團,組織少年兒(er) 童站崗、放哨、查路條,查漢奸,宣傳(chuan) 抗日主張。紀寧堡是龍赤聯合縣政府所在地,紀寧堡小學是抗日小學的樣板,聯合縣采取多種措施,將小學辦好。從(cong) 延安來的大學生艾女士,本在聯合縣宣傳(chuan) 部工作,縣委將其調入紀寧堡抗日遊擊小學當教師。紀寧堡本來就是個(ge) 小山村,聯合縣設立以後,縣委、縣政府機構和地方民兵組織均設立於(yu) 紀寧堡,造成房屋特別緊缺,聯合縣政府克服困難,擠出房屋,為(wei) 抗日小學解決(jue) 教室和老師的辦公室用房。1943年,是平北抗日根據地最為(wei) 艱苦的年月,日本人除了經濟封鎖以外,還組織大兵團前來圍剿、掃蕩,日本的飛機三天兩(liang) 頭前來轟炸。艾老師為(wei) 了躲避敵機的襲擾,確保兒(er) 童的安全,她在與(yu) 北碾溝接壤的一座山溝內(nei) ,選擇地勢比較平坦,樹木稠密、森然的地方,開辟為(wei) 小學的野外教室,她請八路軍(jun) 戰士給做了一塊黑板,掛在一顆比較粗壯的樹幹上,小學生自備凳子,坐在樹林內(nei) 繼續上課學習(xi) ,這就是紀寧堡小學之所以稱為(wei) “抗日小學”的思想內(nei) 涵。在日本人飛機天天前來轟炸的日子裏,艾老師帶領小學生天天在樹林裏上課,幾乎沒有間斷過學習(xi) 的日程。小學生學習(xi) 的內(nei) 容,基本上是以識字教學為(wei) 主,識字之餘(yu) ,艾老師將在宣傳(chuan) 部收集到的根據地軍(jun) 民中湧現出來的英雄和模範人物的事跡,編寫(xie) 成教材,講解給學生聽。如:地雷大王王文奎,民兵英雄何金海,女黨(dang) 員張秀英,巾幗英雄楊玉蓮的故事,孩子們(men) 受到了深刻的抗日思想和英雄行為(wei) 的教育。1945年3月18日,平北地委發出通知,在根據地各聯合縣開展向擁軍(jun) 模範趙順學習(xi) 的運動。龍赤聯合縣委宣傳(chuan) 部,編印了《趙順歌》,艾老師將《趙順歌》選為(wei) 小學生學習(xi) 的教材,不僅(jin) 讓小學生學習(xi) ,還要求學生背頌,然後,走家串戶,通過《趙順歌》,宣傳(chuan) 趙順擁軍(jun) 優(you) 屬的事跡。她還組織學生學唱抗日歌曲,將兒(er) 童團組織起來扭秧歌、打霸王鞭,向群眾(zhong) 、向社會(hui) 宣傳(chuan) 抗日英雄、勞動模範的先進事跡,宣傳(chuan) 共產(chan) 黨(dang) 的抗日主張和抗日救國的道理,培養(yang) 學生的愛國主義(yi) 精神和愛恨情仇的意識理念。
龍赤聯合縣還在根據地的邊緣地區,兩(liang) 麵政權的遊擊區,興(xing) 辦遊擊小學——敵人來了,就停止教學,或者轉移至深山僻靜的地方進行教學。通過遊擊小學,向民眾(zhong) 宣傳(chuan) 抗日救國和救亡圖存的思想。民教科還在兩(liang) 麵政權的農(nong) 村小學課本中,增添抗日的內(nei) 容,對學生進行反奴化教育。組織男女青壯年到遊擊小學參加識字班,上夜校,學文化,學唱抗日歌曲。
龍赤聯合縣委宣傳(chuan) 部向各抗日小學、遊擊小學提出明確要求,要求在少年兒(er) 童中開展“五不”運動,即:“不上鬼子的當;不念鬼子的書(shu) ;不告訴鬼子實話;不替鬼子辦事;不做鬼子的亡國奴。”要求學生學會(hui) 、頌唱《查路條》歌:“同誌我問你,你到哪裏去?出門的路條兒(er) ,你可帶著哩?掏出來看看,拿出來看看,才讓你過去,咳,才讓你過去。”《做軍(jun) 鞋》更成為(wei) 兒(er) 童唱頌的歌謠:“王大娘,汗直淌,油燈下麵做鞋忙。飛針走線手藝強,做出軍(jun) 鞋一雙雙。送給山裏八路軍(jun) ,穿在腳上打財狼。”
……
1945年5月,《擁軍(jun) 模範趙順》,被平北地委推薦給各聯合縣,做為(wei) 全民學習(xi) 的內(nei) 容。各抗日小學、遊擊小學,都把《擁軍(jun) 模範趙順》做為(wei) 教材,不僅(jin) 讓學生學,還要求學生吟誦。內(nei) 容是:“侯莊小山村,老人叫趙順。人稱趙五爺,事跡人人讚。率領他全家,事事走在前。公糧率先交,支前不怠慢。偵(zhen) 察敵偽(wei) 軍(jun) ,情報聯絡站。軍(jun) 政過往人,接待稱方便。物資堅壁好,石洞最妥善。掩護傷(shang) 病員,長期經考驗。早晨背進山,窩棚備茶飯。夜晚背回家,日夜不厭煩。粥餅喂親(qin) 人,自家糠菜咽。有時來敵情,溝洞藏病員。戰士傷(shang) 病重,醫藥有時斷。遠近尋土方,草藥勤采辦。傷(shang) 員康複了,安全轉前線。人人齊稱頌,擁軍(jun) 老模範。”
二、為(wei) 發展抗戰教育而殉職的曹一川
龍赤聯合縣興(xing) 辦抗日小學走在了平北抗日根據地的前列,給各聯合縣樹立了榜樣。1944年11月中旬,龍赤聯合縣縣委決(jue) 定,在海陀山區的上轎子村開辦民校教員訓練班,培訓教師和區幹部,旨在將紀寧堡小學的辦學經驗推向全縣各區,尤其是在遊擊區,進一步推開遊擊辦學的經驗。30多名學員集中在上轎子村接受培訓,不料被叛徒告密,11月20日淩晨,後城據點滿洲軍(jun) 一個(ge) 營包圍了上嬌子村,將二區民教助理曹一川和30多名學員包圍在一個(ge) 院子內(nei) 。曹一川為(wei) 掩護學員轉移,被敵人抓捕,於(yu) 次日,被殺害於(yu) 後城。
曹一川,男,原名曹克敏,北京市密雲(yun) 區黃土壩村人,1914年出生,家庭比較富裕,自幼飽讀詩書(shu) ,受到良好的教育。1931年,密雲(yun) 縣高等小學堂畢業(ye) 後,受聘到長城關(guan) 口曹家路教書(shu) 。1933年,長城抗戰失敗,密雲(yun) 被劃入所謂“非武裝區”。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寇占領密雲(yun) ,曹克敏無法在曹家路教學,回到黃土坎村創辦私塾,教授村民子弟,宣傳(chuan) 抗日愛國思想,抵禦日寇的奴化教育。1940年夏,曹克敏覺得開辦私塾宣傳(chuan) 抗日救國的效果來得慢,效果也有限,不如自己親(qin) 自投身到抗日救國的鬥爭(zheng) 中去。時逢,我八路軍(jun) 挺進平北,開辟豐(feng) 灤密抗日根據地,黃土坎村成了抗日遊擊區。在地下黨(dang) 組織的教育引領下,曹克敏參加革命,成為(wei) 我地下交通員。1941年,曹克敏化名曹一川,以教書(shu) 先生為(wei) 掩護,出任豐(feng) 灤密三區教育助理,為(wei) 我根據地作了大量的秘密工作,經常往來於(yu) 敵我之間,引起敵特注意,兩(liang) 次被捕,但因定罪無據,兩(liang) 次均被釋放。我組織部門認為(wei) 曹一川身份有可能要暴露,將會(hui) 為(wei) 革命事業(ye) 帶來危險。1942年初,調曹一川去往平北,分配到龍赤聯合縣公安科工作,改名林森。他機智、銳利,在鋤奸反特鬥爭(zheng) 中,做出很大的貢獻。1943年,調任龍赤聯合縣二區任民教助理。1944年11月20日,曹一川被敵人抓捕後,關(guan) 押在後城敵據點內(nei) ,曹一川自稱姓範,想瞞過敵人。但偽(wei) 大鄉(xiang) 職員中,有一個(ge) 曾在龍赤聯合縣公安科舉(ju) 辦的培訓班接受過培訓,後投敵,一眼就認出他是八路軍(jun) 公安科的幹部。日偽(wei) 軍(jun) 立即對曹一川嚴(yan) 刑審訊,拒不招供,敵人將其殺害於(yu) 東(dong) 門外,時年30歲。
請看《晉察冀日報》1945年2月6日,記者光華寫(xie) 的報道。標題為(wei) :“赤城民族烈士曹一川被敵剜眼刺腹壯烈殉國,臨(lin) 死猶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yi) ”。
赤城訊:去年11月20日,不幸被敵捉往後城的曹一川同誌(縣政府公安科員),日本營長問他是幹什麽(me) 的?他蔑視不理,旁邊一個(ge) 漢奸插嘴說:“營長問你是幹什麽(me) 的?”曹一川同誌就氣憤地對他說:“我是抗日的,你是幹什麽(me) 的?你們(men) 這些狗東(dong) 西還有臉問我!”漢奸被罵得沒臉開口了,日本營長卻奸滑地笑道:“沒關(guan) 係的,不殺你,你要好好的說。”曹一川同誌嚴(yan) 厲地看著敵人和漢奸,使他們(men) 臉色都變了,他高聲大叫“你殺了我,你殺不了全中國人,將來你們(men) 這些狗日的都得死在中國人手裏!”他罵不絕口,銳利的眼光刺痛日本營長的心,敵人越發不安了、惱怒了,就殘忍地剜去了他的眼睛,但曹一川同誌一點也沒有表示怕疼,反而罵得更凶了:“為(wei) 抗日,為(wei) 革命誓死不屈,你們(men) 這些狗日的,拿出我的心來看看!”
最後,敵人感到利誘威逼都不行了,就把曹一川同誌拉到街上去槍殺,當時,曹一川同誌在街上高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yi) ”的口號,直到敵人把刺刀穿在他的肚子裏,他還在高聲喊:“中華民族解放萬(wan) 歲!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萬(wan) 歲!”曹一川這種壯烈的行為(wei) 感動得漢奸偽(wei) 軍(jun) 們(men) 都流下了慚愧的眼淚,許多老百姓都暗暗哭泣起來。
曹一川犧牲後,中共龍赤聯合縣委號召全縣黨(dang) 員學習(xi) 他堅強不屈的鬥爭(zheng) 精神,並經平北地委批準,追認他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員。
三、康玉輝興(xing) 學罹難的真相
1945年9月,龍赤兩(liang) 縣第一次獲得解放,兩(liang) 縣的人民政府便著手整頓、恢複全縣的教育工作。恢複教育遇到的第一個(ge) 難題,就是缺乏師資,同年10月,分別對日偽(wei) 時期的留用人員,進行篩查,對那些具備初步文化知識的人員,予以留用,將他們(men) 組織起來,進行師資培訓,學習(xi) 人民民主政策,學習(xi) 文化知識,進行思想改造,結業(ye) 後充實到教師隊伍中去。1946年初,僅(jin) 赤城縣就恢複小學80多所。
1、赤城玉輝小學:明正統六年(1441年),楊洪於(yu) 此建梯雲(yun) 書(shu) 院。正統十四年,“土木事變”,北路八城遭毀,梯雲(yun) 書(shu) 院隨之毀棄。明景泰六年,葉盛建社學於(yu) 此,並複建書(shu) 院,名“望雲(yun) 書(shu) 院”,後毀棄。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上北路駐赤城堡理餉同知汪之濤從(cong) “望雲(yun) 書(shu) 院”截取部分房舍,再捐出自己的俸祿,辦起赤城義(yi) 學。乾隆四十年,赤城知縣周學淵,捐銀四百兩(liang) ,地一頃五十六畝(mu) ,再次恢複興(xing) 建“梯雲(yun) 書(shu) 院”。乾隆五十八年,知縣戴允升複改為(wei) “望雲(yun) 書(shu) 院”。同治元年(1862年),知縣薑由軾,對書(shu) 院房舍再次進行加修,再改稱“梯雲(yun) 書(shu) 院”。清末,赤城縣知縣羅毓祥,在此辦起高等小學堂。民國二十年,設為(wei) 縣立城區小學校,後改為(wei) 兩(liang) 級小學校。日偽(wei) 統治時期,仍為(wei) 兩(liang) 級小學校。1946年初,上級調康玉輝擔任兩(liang) 級小學的副校長,同年8月18日,康玉輝罹難,追認為(wei) 革命烈士。1948年,赤城縣人民政府,為(wei) 紀念康玉輝烈士,將赤城兩(liang) 級小學改名為(wei) “赤城縣玉輝完小”。
2、康玉輝罹難過程:康玉輝,河北易縣人。1919年,出身於(yu) 貧苦的農(nong) 民家庭。1938年,在易縣參加革命工作,投身到抗日鬥爭(zheng) 中去,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1944年,在赤城縣貿易商店,即萬(wan) 合隆的前身,做商貿工作,擔任商店副經理。1946年初,調赤城縣兩(liang) 級小學任副校長。康玉輝任副校長時,組織學生在蔡木溝開墾十幾畝(mu) 校田,開展勤工儉(jian) 學活動,旨在以校田收入提高學校的自我生存能力。
1945年10月,赤城縣對日偽(wei) 留用人員進行師資培訓後,11月,再組織舉(ju) 辦第二期培訓。赤城縣委宣傳(chuan) 部為(wei) 組辦單位,成立培訓班,學校設在今玉輝小學對麵的孔廟裏。赤城縣委宣傳(chuan) 部部長傅漢黎兼任校長,學員約50多人。師訓班辦了3個(ge) 月後,老區派來學習(xi) 的區幹部、小學教師都回到原單位工作,年齡較大的新學員,培訓結束後,則分配到各區參加工作,還有10多人參加了解放軍(jun) 。年齡小的學員繼續學習(xi) ,改稱師範班。由於(yu) 人數比較少,師範班附設在兩(liang) 級小學內(nei) ,兩(liang) 級小學隻負責文化課教學,學員的管理仍由縣委宣傳(chuan) 部負責。縣委宣傳(chuan) 部派遣女幹部劉瑾華擔任示範班的校長,但不住校,有什麽(me) 事,由學員朱奎找校長請示和匯報。師範班的學員多數來自赤城、龍門所、獨石口、樣田和後城。龍門所的學員朱奎歲數比較大,思想也積極進步,被劉瑾華秘密培養(yang) 為(wei) 積極分子,並於(yu) 1946年4月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之後,又發展了郭明、蔡培元入黨(dang) 。三個(ge) 學生黨(dang) 員成為(wei) 師範班依靠的進步力量。之後,又發展了李如寶、李如文、李中立三名學員入黨(dang) 。師範班的六名黨(dang) 員秘密成立起黨(dang) 小組。宋奎擔任小組書(shu) 記,公開身份是班長、學生會(hui) 主席。1946年8月16日,劉瑾華校長召集六名學生黨(dang) 員開會(hui) ,傳(chuan) 達上級指示:赤城師範班的人數少,經費不足,上級決(jue) 定合並到察哈爾省師範(宣化師範)學習(xi) ,合並工作的具體(ti) 事宜由康玉輝同誌負責,六名黨(dang) 員協助。
1946年8月18日,由康玉輝副校長帶隊,送學員到宣化。行前,康玉輝作了動員,本著自願的原則,願意去的報名,不願意去的留下。報名的約30多人,其中有兩(liang) 位女同誌:嶽鳳英,樣田人,郭丹桂,赤城人。臨(lin) 行前,康校長派宋奎帶領5名隊員提前走(打前站),到大嶺堡安排住宿,提前燒開水。六個(ge) 隊員中有四名黨(dang) 員:宋奎、蔡培元、李中立、×××,還有二名校役(學校的勤雜人員,其中一名姓饒,赤城南大村人)。6名先遣隊員早7點出發,上午10點左右到達大嶺堡,找到村幹部,安排妥住宿的地方,燒好開水,等待大隊人馬的到來。時近中午,依然不見大隊人馬的身影,宋奎帶人原路返回去迎接學員隊伍。當走到剪子嶺下的半山溝時,遇到大嶺堡村一位老鄉(xiang) ,問見到一支學生的隊伍沒有?老鄉(xiang) 說沒有遇到,但聽到南梁上有槍聲。宋奎、李中立、蔡培元三人到南梁上尋找。遇到一個(ge) 人隻穿短褲,赤裸著上身,臉色煞白,用上衣捂著右肩膀,上衣和半個(ge) 身子都被鮮血染紅了,跌跌撞撞向大嶺堡方向走來,宋奎上前詢問,負傷(shang) 的人介紹說,自己姓周,是赤城縣郵電局的局長,碰到土匪了,被土匪打傷(shang) ,要求快救救他。宋奎問見到康玉輝校長沒有?周局長說,你們(men) 康校長被土匪給打死了。宋奎等學員把周局長護送到大嶺堡村,找村幹部,用擔架送到三岔口的區公所。宋奎等學員將康玉輝校長被土匪打死的消息,向區公所作了匯報,要求向上級反映情況。之後,宋奎等幾名學員原路返回去尋找康校長的遇難地。宋奎很警覺,他和李中立前麵走,蔡培元和村幹部及老鄉(xiang) 帶著擔架隔段距離後麵走,以防不測。他們(men) 找到康校長遺體(ti) 時,康校長俯臥在山坡上,身下一灘血跡,子彈是從(cong) 胸前打進去的,鮮血流盡而犧牲。犧牲時,康玉輝年僅(jin) 27歲。此時,天色已經黃昏。宋奎他們(men) 抬著康校長順著山溝往赤城方向走去,一會(hui) 兒(er) 時間,縣大隊的同誌趕來支援。當搜尋隊伍回到赤城縣城時,已經是半夜時分。
第二天,縣裏召開追悼大會(hui) ,縣政府秘書(shu) 史萬(wan) 修撰寫(xie) 挽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稱讚康玉輝為(wei) 革命事業(ye) 而犧牲,是英雄,是革命烈士。找到康玉輝烈士的四位學員,是“小勇士”。追悼會(hui) 後,第三天,這些學員由老教師郭養(yang) 田等護送,改道長安嶺到沙城,坐火車到宣化。宣化師範當時有兩(liang) 個(ge) 短訓班,每班60人左右。
事後查明,殺害康玉輝的,由楊艾帶領的所謂國民黨(dang) “華北青年先遣軍(jun) ”所為(wei) 。
楊艾,龍關(guan) 縣周村人。1941年任龍崇赤聯合縣一區衛隊副隊長。1942年在韓莊叛變,任日偽(wei) 龍關(guan) 特務隊長。1945年龍關(guan) 第一次解放時,被抗日軍(jun) 民抓獲,因看管不嚴(yan) 逃脫。之後,與(yu) 國民黨(dang) 頑偽(wei) 人員馮(feng) 占亭、韓亮、宋者升、張文等十餘(yu) 人勾結在一起。在龍關(guan) 李家窯村起獲抗日軍(jun) 民堅壁清野時藏匿的8支步槍。1946年,被國民黨(dang) 任命為(wei) “華北青年先遣軍(jun) ”,楊艾自任隊長。在龍關(guan) 辛窯、八裏莊殺害村幹部張全、武珍等,破壞龍關(guan) 縣的土地改革。1946年8月,楊艾得到情報,在剪子嶺伏擊打傷(shang) 了周局長,殺害了康玉輝。原來,赤城縣委擔心康玉輝帶領30多名學員徒步宣化要走三四天路,路上學員的安全和對學員的管理都是個(ge) 問題,就秘密派遣郵電局周局長協助康玉輝護送學員。當學員隊伍走到山高林密的剪子嶺時,康玉輝要求學員隊伍放緩行軍(jun) 速度,由他和周局長在前麵探路,結果被楊艾和湯占庭給打死打傷(shang) ,釀成悲劇,但學員隊伍則毫發無損。
解放戰爭(zheng) 時期,楊艾領導的“華北青年先遣軍(jun) ”改編為(wei) 國民黨(dang) 龍關(guan) 縣保警隊,到處為(wei) 非作歹,禍害我農(nong) 村基層組織和地方民兵組織,不久,被龍關(guan) 縣大隊集中力量殲滅,楊艾隻身逃往壩上。1951年被抓獲,1959年1月27日被依法處決(jue) 。
3、師範班的去向:1946年9、10月間,國民黨(dang) 集中第11、12戰區主力部隊東(dong) 西夾擊張家口時,宣化師範短訓班的學員都轉移到淶源縣吉河村。短訓班120多名學員,再加上赤城30多名學員,共計150多名。在轉移的旅途中,有吃不起苦,受不起累,中途掉隊逃回家鄉(xiang) 的;有畏懼國民黨(dang) 凶險,革命意誌不夠堅定,放棄信念,不知逃往何處的;有路途生病,生死不明的。總之,一路“跌打損傷(shang) ”,到達目的地後,已經不足百人。在吉河村學習(xi) 不足2個(ge) 月,都從(cong) 事了革命工作,多數人為(wei) 部隊補了員,成為(wei) 部隊急需的低層幹部。宋奎於(yu) 1947年1月,參加了人民解放軍(jun) 察哈爾省軍(jun) 區獨立4旅第3團。在解放戰爭(zheng) 中,受到培養(yang) 與(yu) 鍛煉,曆任團、師、軍(jun) 保衛處保衛幹事,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作戰,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zheng) 。1964年6月,轉業(ye) 到天津四機部712廠任保衛部長,1980年離休。
4、建國前後龍赤兩(liang) 縣教育的發展:“兩(liang) 戰”時期,平北地委所屬各聯合縣以及解放戰爭(zheng) 時期的龍關(guan) 縣、赤城縣,赤南縣、赤北縣都對教育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特別是幾期師資培訓班的舉(ju) 辦,為(wei) 建國前後赤城縣、龍關(guan) 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帶來了建國後龍赤兩(liang) 縣教育的較快發展。據不完全統計,1949年,赤城縣有小學91所,龍關(guan) 縣有小學87所。其中:赤城縣有高小41所,全縣小學在校生4316人;龍關(guan) 縣有高小32所,全縣小學在校生3782人。到1952年,赤城縣小學增加到306所,其中高小(完小)125所,全縣入學兒(er) 童16822人。到1960年,赤城縣(含龍關(guan) 縣)小學發展到443所,其中完小211所,全縣小學1041個(ge) 教學班,在校生24971人。
龍赤兩(liang) 縣小學教育的發展,與(yu) 我黨(dang) 在“兩(liang) 戰”時期對教育的重視具有密切的關(guan) 係,是我黨(dang) 幹部群眾(zhong) 艱苦奮鬥結下的革命碩果。
作者簡介:孫登海,赤城縣職教中心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出版學術專(zhuan) 著兩(liang) 部,學術論文十多萬(wan)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