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葉,20多所大學在張家口辦學,並從(cong) 張家口走出去,踔力奮發,大道如虹,踏歌而行;
賡續至今,這些大學身居祖國各地,大力為(wei) 國家培養(yang) 人才,守正創新,大道至遠,逐夢而行。
2021年7月,張家口日報社開啟了《從(cong) 張家口走出去的大學》采訪活動,作為(wei) 其中的一員,采寫(xie) 過程感受頗深。
一、挖掘整理這段光輝曆史,催生出一份使命。
在采訪這些大學之前,也經常聽人們(men) 說起這些從(cong) 張家口走出的大學,尤其是中國人民大學在張家口辦學這段曆史,張家口人都津津樂(le) 道於(yu) “第二延安”,驕傲自豪於(yu) 名人雲(yun) 集,引以為(wei) 榮於(yu) 第一個(ge) 解放的省會(hui) 城市,但對於(yu) 這段紅色高校史卻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或者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對其脈絡不清,對其內(nei) 容不明,對其具體(ti) 細節模糊,對其地理位置迷糊。甚至,在我們(men) 報業(ye) 大廈及周邊的市中院和某集團軍(jun) 這些位置曾經就是中國人民大學的辦學地點,直到我們(men) 在采編工作過程中才知道詳情,也將市民們(men) 所了解的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梳理清楚,脈絡分明起來,才清楚市中級人民法院正在使用的審判大廳原來正是中國人民大學前身——華北聯大的禮堂。人們(men) 也知道了掩映在市第十中學高樓背後的磚結構房子曾經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宿舍,更知曉了它曾經的輝煌和夢想。甚至,攝影記者陳亮特意在市中級人民法院選取了一個(ge) 角度拍攝了一張“再現曆史”的照片,這張照片幾乎與(yu)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收藏的當年中國人民大學在這裏時拍攝的資料照片一樣,照片中,來這裏參訪的中國人民大學的兩(liang) 位女生站在當年華北聯大的大禮堂前麵,學著當年華北聯大的兩(liang) 位女生的樣子,隻是當年是黑白照片,現在是彩色照片,我們(men) 也把這組時差76年的照片放在報紙上,昭示時事變遷,輝煌依舊。
采訪中,在挖掘和整理這段曆史時悠然催生出一份使命,一份時代賦予我們(men) 的使命,一份這片熱土賦予我們(men) 的使命,一份記者這個(ge) 職業(ye) 賦予我們(men) 的使命。
此刻,在這裏,談論“使命”這個(ge) 話題似乎有些浮誇,也近乎玄虛。不過,在我個(ge) 人看來,一個(ge) 人,來到人世間,是有自己的責任與(yu) 任務的,而且你所喜歡並從(cong) 事的職業(ye) 也是有其本身的責任和任務的,而這個(ge) 責任與(yu) 任務就是人生的使命。
馬克思曾經說過:“作為(wei) 一個(ge) 確定的人,現實中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於(yu) 你是否意識到這點,那是無所謂的。這個(ge) 任務是由於(yu) 你的需要及其與(yu) 現存世界的真實聯係而產(chan) 生的。”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每個(ge) 人都是有自己的使命的,而且這種使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誌為(wei) 轉移,無論你是否願意接受,無論你是否意識到,是否感覺到它的真實存在,這種使命伴隨人出生而降臨(lin) 到每個(ge) 人身上。一個(ge) 有使命感的人,就會(hui) 珍惜人生,珍惜生命,珍惜工作,珍惜生活,珍惜一切;相反,如果一個(ge) 人缺乏使命感,那麽(me) 他就缺少了做人的內(nei) 在的激情與(yu) 動力,缺乏做人的責任心與(yu) 感恩精神。而這個(ge) 使命感,就是人對一定社會(hui) 一定時代社會(hui) 和國家賦予的使命的一種和認同,並在這種使命感的指導下,完成自己的使命,實現人生的價(jia) 值。更何況,我們(men) 所采寫(xie) 的《從(cong) 張家口走出去的大學》是具體(ti) 的、可感知的、並被大家所認同的使命,至少,其具有一定的史料價(jia) 值。
作為(wei) 一名熱愛文史並從(cong) 事新聞工作多年的我個(ge) 人來說,張家口是我生活、學習(xi) 和工作的地方,挖掘和整理它的曆史,特別是這段光榮和夢想遠征的曆史就是我的人生使命,也是自我人生價(jia) 值的體(ti) 現,正好報社這次采訪活動催生了我的使命認同,我也像一個(ge) “掘金者”一樣,如饑似渴。
二、光榮和夢想的遠征,激蕩著一種情懷。
誰不說咱家鄉(xiang) 美,誰不愛自己的母親(qin) ,更何況家鄉(xiang) 如此輝煌,母親(qin) 又如此榮光。在我們(men) 實地采訪的時候,每每被那些圖文並茂的史實所感染,常常被那些小小的細節所感動,為(wei) 他們(men) 的遠大夢想,為(wei) 他們(men) 的高尚品格,為(wei) 他們(men) 的犧牲精神,以及他們(men) 那滾燙的赤子心靈和那閃光的美妙青春。在中國人民大學采訪時,正趕上胡華百年誕辰生平與(yu) 書(shu) 信展《生就是奮鬥》,而這位為(wei) 全國高校編撰中共黨(dang) 史教材的博導1945年就是張家口市總工會(hui) 執行委員、宣傳(chuan) 部部長,並帶領工人進行革命,他的女兒(er) 就出生在張家口懷安縣的一個(ge) 小山村裏,盡管他們(men) 在北京生活多年,但他們(men) 的子女見到我們(men) 像親(qin) 人一樣,格外親(qin) 切,對我們(men) 而言就是家鄉(xiang) 的一種自豪和驕傲。特別是從(cong) 詳盡的采訪中得知,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等都是從(cong) 張家口時的中國人民大學(原華北聯大)誕生的,那種家鄉(xiang) 的驕傲和母親(qin) 的自豪油然而生,不曾想,原來,張家口也如此偉(wei) 大!情懷激蕩,文字像奔馳的駿馬,情感也隨著自然流淌。
當文稿刊發後,其社會(hui) 反響之強烈更讓我們(men) 情懷激蕩。首先,是報紙電子版在各大院校校長間相互傳(chuan) 閱,文稿中所述內(nei) 容也讓各大院校的校長們(men) 情懷激蕩,中國人民大學直接帶領參訪團尋根訪問,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賈鐵英等一行8人前來參訪。隨後,是一位96歲高齡的老人看到報紙之後聯係我們(men) ,她是當年華北聯大的學生,一直在張家口生活、工作、直至退休。在她老人家微微的講述中,華北聯合大學當年的風采似乎就在眼前,在她老人家的辨析中,我明晰了史料中所提到的東(dong) 山坡的地理位置,以及為(wei) 什麽(me) 市十中和市中院成為(wei) 了中國人民大學的辦學場所,於(yu) 是一篇真情流動的《遙想華北聯大在張家口的日子》的文字鮮活出爐。而這篇文章更成為(wei) 大街小巷和茶餘(yu) 飯後的談資,那些日子裏大街小巷上的閱報欄麵前人潮湧動,十中門口和市中院門口的人踟躕不前,盡管他們(men) 瞻仰的腳步因這些單位工作的特殊性而被阻停,但渴望瞻仰的眼神一直尋找著一睹風采的契機,甚至有人托關(guan) 係想參觀一下中國人民大學在我市的這些舊址。在本次采訪活動中,市中級人民法院和市第十中學更是大力配合,他們(men) 派專(zhuan) 人接待中國人民大學的參訪團,認真聽取他們(men) 追述當年中國人民大學在這個(ge) 院子裏的辦學經曆,津津有味,也情懷激蕩。最有意思的一次是在東(dong) 升大酒店的大廳裏,緊鄰我們(men) 吃飯的十幾個(ge) 人在酒勁的助陣下大談特談華北聯大在張家口的過往——“報紙都登了,你沒看啊”“我姑姑就是華北聯大畢業(ye) 的”“原來咱張家口了不起啊”……這樣的社會(hui) 反響怎能不讓人情懷激蕩。就在今年2月4日,中國人民大學繪畫係大三的學生張恩溢和河北科技大學服裝設計係大三的學生的宋瑩寒假期間進行社會(hui) 實踐,兩(liang) 個(ge) 女孩子拿著報紙電子版從(cong) 保定來到張家口日報社,我自豪地帶他們(men) 到市中院參觀當年華北聯大的大禮堂,她們(men) 盡情地拍照,在他們(men) 的社會(hui) 實踐手記裏寫(xie) 道:華北聯大在張家口辦學一年多的時間努力進行著有由農(nong) 村轉向城市辦學、由短期培訓班到轉向正規大學、有少數學院轉向多個(ge) 學院的嚐試,取得了喜人的成功。所以說,我們(men) 的采寫(xie) 工作是一種情懷激蕩感召著的光榮和夢想的遠征。
“從(cong) 張家口走出去的大學”采寫(xie) 工作還在進行,各大院校在張家口曾經的辦學場景還會(hui) 隨著采訪的深入一一展現在大家的麵前,張家口昔日的榮光還會(hui) 在張家口的融媒體(ti) 上不斷重現。然而,這一活動的意義(yi) 僅(jin) 僅(jin) 是一份使命催生挖掘整理這段光輝曆史?也僅(jin) 僅(jin) 是一種情懷激蕩感召著的光榮和夢想的遠征嗎?如果從(cong) 活動的本身而言應該是這樣,但活動所帶來的社會(hui) 效果卻遠不如此。
存在即理由。我們(men) 的采寫(xie) 活動不是為(wei) 了忘卻的紀念,而是從(cong) 當年適應這些大學生存發展的曆史原因、政治條件、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等諸要素中找尋精神內(nei) 核,守正創新,踔力奮發,並將其轉化為(wei) 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張家口場景的一份責任。
賡續至今,中國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旁並行飛馳著京張高鐵,空氣質量名列前茅的藍天上翱翔者通往全國各大城市的飛機,去年成功舉(ju) 辦的冬奧盛會(hui) 更讓世界了解張家口,且後冬奧經濟正在蓬勃發展。在大力發展六大主導產(chan) 業(ye) 的前提下,在全力優(you) 化營商環境的背景下,在招商引資的決(jue) 策中,北京理工大學等一批高校回來設置分校,這些大學的科研成果會(hui) 實實在在地轉化為(wei) 建設中國式現代張家口場景中的先進生產(chan) 力,在京張文化旅遊帶上,高校在張家口辦學的曆史也將成為(wei) 我市的博物館中的一個(ge) 輝煌篇章。
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張家口場景,這是時代賦予我們(men) 的使命,也是我們(men) 肩負的時代責任。
作者簡介:王守剛,張家口日報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