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論壇
您現在的位置: 張家口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 > 關於我們 > 學者論壇 > 正文
百年風雨鑄輝煌——宣化一中發展曆史略述
文章來源:戰 勇    發布日期:2023/8/14    點擊數:5221 次

古城宣化,重教興(xing) 文,底蘊深厚。元朝時設有“景賢書(shu) 院”,明朝時設有“上穀書(shu) 院”, 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創立“柳川書(shu) 院”,時任直隸總督方觀承親(qin) 題校名。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秋,在“廢科舉(ju) ,興(xing) 新學”的維新變革浪潮中,學校在“柳川書(shu) 院”舊址上建立,定名為(wei) 宣化府學堂,從(cong) 此,在張垣大地上播撒下第一顆現代教育的種子。

肇始學製為(wei) 五年,初設課程為(wei) 經、史兩(liang) 科;學生除讀經閱史外,還學習(xi) 策論作法。當時雖有學堂之名,實乃書(shu) 院之延續。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更名為(wei) 宣化府中學堂,由知府王守堃為(wei) 總辦,聘本城賢達胡桂芳為(wei) 監督(校長)。校址仍為(wei) 柳川書(shu) 院,開設國文、英文、算學、地理、體(ti) 操等科,開分科設課的先例。但物理、化學等科,因師資匱乏,仍未開設。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直隸省視學賀培桐來宣動員學生赴日留學,是年四月,由宣化府挑選本校呂複等十九人(全府共28人)分別官費、自費遣赴日本東(dong) 京學習(xi) 師範理化各科,同時挑選李堂等十二人轉保定高等學堂學習(xi) ,開本地學子向外求學之先聲。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宣化郭維城任監督,添建樓房五間,平房十三間,以擴大校舍。時任知府、老翰林高熙哲反對新學,注重古文,與(yu) 郭監督意見不合,將郭監督撤職扣押,引起在校學生及校外學生的公憤,學生們(men) 聯絡京津各地校友,聯名上告。結果,代表新派的學生取得勝利,郭維城開釋,高熙哲調離。

1909年(宣統元年),涿鹿王際隆任監督,由於(yu) 當時學款劃分未清,經費虧(kui) 空甚多,學生升轉無定,以致七年之久,學生概未畢業(ye) 。王監督到任時,學生隻有兩(liang) 個(ge) 班,不及四十人。王監督極力維持,多方籌措,當年暑假後添招第三班;1910年(宣統二年)暑假後添招第四班;1911年(宣統三年)第一班10人畢業(ye) ,為(wei) 本校成立以來有正式畢業(ye) 班之始。暑假後添招第五班。此後每年陸續畢業(ye) ,陸續招生,形成定製。由於(yu) 學校有所發展,宿舍不足,於(yu) 1910年添建宿舍15間,茶爐、浴室5間,飯廳5大間。1911年又購置理化儀(yi) 器等,學校日漸發達。

1912年(民國元年),學校改稱為(wei) 宣化府中學校,由河北樂(le) 亭人李大本(北洋大學畢業(ye) ,李大釗族兄)任校長。1913(民國二年),收有萬(wan) 壽宮作為(wei) 分校,並改稱直隸省立宣化府中學校。1914(民國三年)一月,占用演箭所全部,從(cong) 1913年4月起,即先後在萬(wan) 壽宮北及演箭所北半部建築禮堂、教室、圖書(shu) 室,理化實驗室等,於(yu) 1914年8月陸續落成並將演箭所南部辟為(wei) 操場,校址由柳川書(shu) 院南遷至本校,柳川書(shu) 院改為(wei) 宿舍(後稱北校)。1916年(民國五年)7月,占用遊擊舊署西、北兩(liang) 麵空地擴充網球、籃球各場。1917年(民國六年)5月添建自習(xi) 、體(ti) 操等室,重修南牆,改設正門。十月拆毀萬(wan) 壽宮擴充操場。同年校名改為(wei) 直隸省立第十六中學校。1918年(民國七年)1月,收買(mai) 遊擊舊署及其北民宅,南段修作廚房、飯廳、教員、庶務等室,中段辟作校園,北段建設盥漱、沐浴、教員各室。1919年(民國八年)秋,於(yu) 體(ti) 操室東(dong) 添建正房五間,東(dong) 西房六間,作為(wei) 職員辦公室及住室。自此,學校規模具備,直至1937年“七七”事變,校舍雖略有增改,學校規模大體(ti) 如此。

李大本校長在任期間,除極力經營校舍建設外,在辦學上亦有創樹。聘師招生,遴選嚴(yan) 格;講課授業(ye) ,注重研究;訂閱《每周評論》等進步書(shu) 刊,傳(chuan) 播開明文化。校風蒸蒸日上,學生成績優(you) 良。從(cong) 民國元年起,學製改為(wei) 四年。1922年(民國十一年)暑假後,增招女生一班(10名),創辦男女合校。1923年,一度改行三三製,暑假後,開始增設高級班,未及一年,即行停止。是年又招收女生—班(14名)。同年試行道爾頓製教學法,由於(yu) 師生反對,未得成功。李校長因而辭職。李大本校長在任12年,致力於(yu) 學校建設,研究改革教學方法,培養(yang) 樹立優(you) 良的校風,成績卓著。12年中,畢業(ye) 17個(ge) 班,畢業(ye) 學生370多人,是學校在舊中國的鼎盛時期。其後曆任校長,大體(ti) 率由舊章,且俱任期不長,建樹不大。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青年學生運動的風波很快傳(chuan) 到宣化,在宣化接受“五四”思想最早的就是宣化中學。本校學生在夏國瑞等人的領導下,組織罷課,走出學校,深入商店,開展抵製日貨的運動。運動持續了一年。“五四”運動不僅(jin) 在校內(nei) 發生了震動,而且也對宣化地區的學生運動產(chan) 生了很大的影響。

1929年(民國十八年)設置察哈爾省後,學校改名為(wei) 察哈爾省立第二中學校。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又改名為(wei) 察哈爾省立宣化中學校。約在1930年前後,國民政府教育部訓令全國中學改行三三製,本校於(yu) 1931年暑假後正式實行,招收高中第一班。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2月,共產(chan) 黨(dang) 員張蘇來校任語文教員,在校內(nei) 開展愛國抗日的宣傳(chuan) 活動。由於(yu) 受到國民黨(dang) 特務的監視,張蘇同誌利用當時允許談論抗日的機會(hui) ,采取公開宣傳(chuan) 的活動方式,一方麵在學生中演講,一方麵在學校的刊物《沃塞》上撰寫(xie) 文章,大力宣傳(chuan) 反蔣抗日的愛國主張。

1935(民國二十四年),時局更為(wei) 緊張,隨著抗日怒潮的興(xing) 起,學生思想起了激烈的變化,迸發出更加強烈的愛國熱情。此時適逢學校缺乏教員,張蘇同誌趁機介紹林楓、張伯遠兩(liang) 位共產(chan) 黨(dang) 員從(cong) 北京來我校任教(林任公民課、張任英文課)。1935年10月即在學校建立共產(chan) 黨(dang) 的組織,展開了黨(dang) 的組織活動,前後在宣中、宣師發展黨(dang) 員,介紹馮(feng) 光潛、陳焱、李維略等五六名學生入黨(dang) 。宣中的共產(chan) 黨(dang) 組織雖後遭破壞,但在這一階段內(nei) ,革命的進步的思想開始在校內(nei) 紮根,黨(dang) 在這一階段內(nei) 領導的學生運動也成為(wei) 校史中光輝的一頁。

宣化一中從(cong) 1902年到1937年“七七”事變的35年內(nei) ,共畢業(ye) 學生初中49個(ge) 班,約計1100多人;高中5個(ge) 班,約計100多人。就舊察哈爾省來說,是一座卓有成績的學校。畢業(ye) 學生考入著名大學的數量,在察哈爾省來說是首屈一指的,曾被譽為(wei) 北洋大學的預備學校。當時入校上學的多為(wei) 官宦富戶子弟,為(wei) 舊社會(hui) 培養(yang) 出不少人才,如童冠賢(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張礪生(察哈爾民眾(zhong) 抗日同盟軍(jun) 副總司令)、武士敏(國民革命軍(jun) 98軍(jun) 軍(jun) 長,抗戰英烈);而在進步思想影響之下,也培養(yang) 出不少革命者,如張蘇(最高檢副檢察長)、康世恩(國務院副總理)、文擊(原名劉樹棠,總參炮兵部部長、開國將軍(jun) )、馬信 (原名馬果毅,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以及一些著名學者如呂複(知名學者、河北省副省長)、李泰棻(北京大學教授)等,都曾在本校就學。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學校創辦《宣中半月》內(nei) 部刊物,為(wei) 期一年,當時校慶日是4月1日。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日寇侵入宣化,強占本校作為(wei) 軍(jun) 營,北校(原柳川書(shu) 院)被日偽(wei) 政府的農(nong) 產(chan) 物交易場占用。抗戰勝利後,宣化第一次解放,學校沒有恢複,校舍由晉察冀邊區中學借用近一年時間。學校停頓長達十年之久。

1946年10月,國民黨(dang) 占領宣化。1947年2月,國民黨(dang) 察哈爾省教育廳先派韓紹封來宣籌備複校,繼派劉恩為(wei) 校長,借用宣化師範校址延師招生,於(yu) 1947年3月開學上課,同時著手修理本校教室、宿舍、設置桌凳,改建飯廳,於(yu) 同年暑假後遷回本校,校名仍為(wei) 察哈爾省立宣化中學校。學校校舍雖依然如舊,但由於(yu) 日寇八年占用,各種教學設備、圖書(shu) 、儀(yi) 器、體(ti) 育用品以及生活設施等,損失殆盡,加之國民黨(dang) 草草複校,學校設備甚為(wei) 簡陋,又將幾百棵高大的風景樹砍伐罄盡,校風校貌很不景氣。時值解放戰爭(zheng) 之際,國民黨(dang) 對學校監視甚嚴(yan) ,校長劉恩熱心於(yu) 在學校建立國民黨(dang) 、三青團等組織,其他方麵成績甚微。時近二年,沒有畢業(ye) 生。

1948年暑假後,全校有初高中合計十12個(ge) 班,學生共497人,教職工58人。1948年12月初,我軍(jun) 解放宣化前夕,國民黨(dang) 撤退時,協迫一部分師生逃亡張家口,卷宗檔案掩埋焚毀;物資校具遭受竊掠,學校再次遭劫。舊中國的宣化中學隨國民黨(dang) 的潰逃而宣告結束。

1948年12月8日宣化二次解放,文化接管組接管學校,派孫拓夫任校長,許文毅任教導主任,招集原校留宣師生回校,於(yu) 12月15日複校(後定為(wei) 校慶日,延續至2001年)。27日,逃張師生返校。1949年1月1日正式上課。當時到校學生140餘(yu) 人,教職工50餘(yu) 人。經過1949年上半年整頓恢複,學生陸續增到415人,經測驗編班:高中3個(ge) 班,初中6個(ge) 班,共364人;教師25人,職員13人,工人18人。校名仍沿用察哈爾省立宣化中學校,新中國的宣化中學從(cong) 此誕生。

孫拓夫校長等到任後,重整頓學校秩序,加強政治思想工作,提高師生的政治覺悟。在教師中,貫徹黨(dang) 的政策,團結教育留用教師,轉變他們(men) 的思想。孫校長在教育改造教師工作中,既堅持原則,又善於(yu) 團結、大膽使用留校教師擔任學校工作,分派王樹綱擔任教務教導員、王錫田擔任生活教導員、朱德彰擔任體(ti) 衛教導員。對一些學有專(zhuan) 長,在教學工作中做出成績的教師大力表彰,使這些留用教師很快地消除顧慮,安下心來。

在學生中,除加強生活紀律管理外,著重加強政治思想教育,特別注意把校內(nei) 教育和社會(hui) 的政治活動結合起來。根據當時的政治形勢,組織師生深入民戶或分散到街頭,宣傳(chuan) 土改、鎮反和三大改造的方針政策,組織師生參加反對美帝白皮書(shu) 和反對美帝侵占台灣、朝鮮的座談,參加宣傳(chuan) 和遊行;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爆發,組織師生舉(ju) 行座談會(hui) 、誓師大會(hui) ,組織抗美援朝文藝宣傳(chuan) 隊,深入農(nong) 村巡回演出,進行宣傳(chuan) 。這些活動大大地提高了師生的政治覺悟,學校的政治氣氛空前濃厚,師生的思想非常活躍,文娛體(ti) 育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學校秩序井然。  

1949年上半年,先後建立青年團和學生會(hui) ,1951年“七一”公開建黨(dang) ,並開始在學生中發展黨(dang) 員。在轉變師生思想的同時,孫校長又抓緊學校建設,積極創造辦學條件。1950年上半年建立圖書(shu) 館。複校時隻有殘缺圖書(shu) 214冊(ce) ,複校後開始添購,1949年底達到I476冊(ce) ,雜誌20餘(yu) 種。1949年11月23日老校友郭蔭南先生捐贈家藏古裝書(shu) 籍二十四史和古雜書(shu) 共1039冊(ce) 。大力提倡自製教具,許多教師響應學校的號召,共製作地理、生物、數理各科各種標本,模型607件,圖表101幅。在辦學方針上明確德智體(ti) 並重,理論實踐一致。將勞動教育引進學校,組織師生參加勞動'培養(yang) 勞動觀點,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徹底結束舊學校中學生不參加勞動的封建惡習(xi) 。

為(wei) 了摸索辦學道路,在當時的條件下,積極學習(xi) 蘇聯經驗,組織教師學習(xi) 凱洛夫教育學,並於(yu) 1950年上學期開始試驗五級分製教學,於(yu) 1950年下學期全麵推廣。此種教學製度雖在以後的實踐中由於(yu) 不符合我國國情而被中止,但卻可以看出當時在新舊交替之際,為(wei) 了辦好學校而積極進取的精神。孫拓夫校長於(yu) 1953年初調離,在校任職四年。解放後名為(wei) 複校,無異於(yu) 創辦。孫校長為(wei) 創辦新宣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表現出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員對黨(dang) 的事業(ye) 積極負責的精神。後任校長中,徐景琛校長和主持過一段學校工作的副校長尹子昭以及當時的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王士魁等,在學校建設和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方麵,都做出過成績,使學校成為(wei) 省重點中學之一,多次被評為(wei) 先進單位。

複校後,前三年中學校基本維持在高中3個(ge) 班、初中7個(ge) 班的規模,全校學生400人左右,教職工50多人。從(cong) 1952年起,學校開始發展。1952年初中擴為(wei) 14個(ge) 班,高中3個(ge) 班,共17班,學生815人,教職工73人;五三年,初中擴為(wei) 16個(ge) 班,高中擴為(wei) 4個(ge) 班,共20個(ge) 班,學生達1005人,教職工81人。根據學校的發展情況,原校舍已不敷用。1950年由原宣化市政府撥給學校西鄰民間菜園約45畝(mu) 。   

從(cong) 1951年起,在北半部陸續興(xing) 建教室26間,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各一(文革中將物理、生物實驗室改為(wei) 學校行政及教研組辦公室),並在北校建宿舍一排六間,校內(nei) 建宿舍四排四十八間。1952年,郭蔭南先生捐獻住房院落一處,計有房屋38間,用作本校教師家屬宿舍。1954年,為(wei) 擴大操場麵積,將校門改在操場西側(ce) 。1955年翻修禮堂,其後又添建教室、學生夥(huo) 房及飯廳。至此,全校麵積達到130畝(mu) ,房屋491間。各年級逐步保持到四軌製(個(ge) 別學年高中班數為(wei) 6個(ge) ),高初中各12個(ge) 班,全校24個(ge) 班,學生人數約1100人。當時外縣,農(nong) 村在校就讀的學生仍很多,大部分學生吃住在學校。全校可容納住校入夥(huo) 學生七八百人。

1952年撤銷察哈爾省,宣化劃歸河北省,學校改名為(wei) 河北省宣化中學校,1956年又改名為(wei) 河北省宣化第一中學校。

1958年大躍進時期,學校開辦工廠,曾先後辦過赤黴素廠、耐火磚廠、汽車修配廠,以及電鍍、鑄造等廠,經曆年整頓,形成具有機鉗鉚焊工種的小型鍋爐廠。年產(chan) 值不大,利潤菲薄,對辦學小有補益。並在教室區南開辟農(nong) 場一處約十四畝(mu) ,當時做為(wei) 生物課實驗和學生參加勞動的基地,全部種菜,補助學生夥(huo) 食團及解決(jue) 教師的吃菜問題。

1966年至1976年為(wei) 文化大革命時期。學生組織戰鬥隊,開展“四大”。1967年6至8月,軍(jun) 宣隊和工宣隊先後進校,實行“工人階級占領上層建築”,領導學校的“鬥批改”,組織學生複課鬧革命。

1967年10月26日建立革委會(hui) ,由王士魁、任清先後任革委會(hui) 主任。1968年陸續恢複原教學班並按部隊編製,將年級、班改為(wei) 連排建製,各種活動小則以排為(wei) 單位,大則以連為(wei) 單位。學校實行開門辦學:學工、學農(nong) 、學軍(jun) 。教師分配到連排,和學生為(wei) 同壕戰友接受工人、貧下中農(nong) 和解放軍(jun) 的再教育。學生以一半多的時間下廠、下鄉(xiang) 、下連隊。

學校於(yu) 1968年開始,先後在洋河灘開稻田40畝(mu) ,在劉家窯建戰備分校一處,作為(wei) 開門辦學的基地。學校名稱曾先後改為(wei) “宣化機修廠、宣化氮肥廠五七學校”,張家口市第十九中學。1971年前隻有初中,學生按片入學,不經過入學考試。1971年暑假後恢複高中,學製定為(wei) 二年,由本校初中學生連續升入,也不經過考試。

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中,共培養(yang) 出初中畢業(ye) 生3225人,絕大部分升入高中或中專(zhuan) 繼續學習(xi) ,培養(yang) 出高中畢業(ye) 生2169人,除1966年畢業(ye) 生未升學外,其餘(yu) 各年以平均70%的升學率升入高等學校,共1415人。這些學生在高等學校畢業(ye) 後,被分配到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各個(ge) 崗位上,已成為(wei) 國家各項建設的骨幹力量。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由於(yu) 高等學校停止招生,學生畢業(ye) 又不做文化知識質量考查,發給畢業(ye) 證,直接分配上山下鄉(xiang) 或進入工廠,參加生產(chan) 勞動,計有初中畢業(ye) 生3000多人,高中畢業(ye) 生1400多人。另在文革前和文革中,本校還曾辦過師範班各二個(ge) ,畢業(ye) 學生共200多人。本校的畢業(ye) 生遍布全國,正所謂桃李滿天下。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開始恢複班級上課,學校定名為(wei) 張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學校。學製仍沿用文革中的三二製(即初中三年,高中二年,1981年恢複三三製)。1978年5月改建領導班子,由張敬先任校長兼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恢複教研組,建立和貫徹教學常規、課堂常規及學生守則等規章製度;充實教師隊伍;按教育部頒發的設課標準開設課程,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及教學大綱,由教導處統一排課,實施統一的教學計劃。

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風吹進了校園,王樹國、李智誌兩(liang) 位校長,勵精圖治,校園麵貌,喜人變化。1979年4月,學校被確定為(wei) 張家口地區重點中學。1987年年初,學校重新被確定為(wei) 河北省重點中學,成為(wei) 全省161所重點中學之一。同年7月,學校奉上級決(jue) 定停辦初中,變為(wei) 高級中學,招生實行八軌製。1982年12月15日,舉(ju) 辦校慶80周年紀念大會(hui) ,張家口地區專(zhuan) 員劉一鳴等30多位校友返校參加慶典。老校友張蘇、康世恩、文擊等為(wei) 校慶題詞。其間學校先後獲得全國中學體(ti) 育、衛生先進學校、河北省中學生“攀高峰杯”足球賽冠軍(jun) ,全國“幼苗杯”足球賽冠軍(jun) 等榮譽。1982年高考,李垣辰同學取得全省理科第四名,考入中國科技大學。

步入九十年代,董錫榮、任清兩(liang) 位校長,以“團結、敬業(ye) 、勤奮、競爭(zheng) ”為(wei) 校訓,“內(nei) 抓管理建隊伍,外樹形象創一流”, 學校有了更新的變化。“逸夫教學樓”、標準田徑運動場、圖書(shu) 館樓、教工住宅樓相繼竣工使用。1992年12月15日,隆重舉(ju) 行校慶九十周年紀念大會(hui) 。老校友、全國政協常委馬信,原總參炮兵部部長文擊,總政幹部部部長梁濟民,國家教委社科司司長楊瑞森和地委書(shu) 記劉一鳴、副專(zhuan) 員張寶義(yi) 等三百多名校友與(yu) 市區領導、友好單位領導蒞臨(lin) 大會(hui) 。

進入21世紀,學校以百年校慶為(wei) 契機,實現了大踏步發展。2002年9月29日,學校舉(ju) 行了建校100周年慶典活動。張家口市市長張寶義(yi) 、校長任清、教師代表張瑾、校友代表郭誌忠在慶祝大會(hui) 發言。省教育廳副廳長韓清林、康世恩夫人何蓉、原教育部社科司司長楊瑞森、原國家南海救助打撈局局長趙家麒,市區領導、友好單位來賓,曆屆校友代表、在校師生共計一萬(wan) 餘(yu) 人參加大會(hui) 。

2007年7月,郭媛英任校長,成為(wei) 學校百年曆史上首位女校長。學校堅持“文化立校、科研興(xing) 校、依法治校、管理強校”理念,有機整合科研、教研和管理資源,強化集體(ti) 備課,強化業(ye) 務測試,努力提升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學質量,連年攀升。易俊陽獲得河北省理科第十名,考入清華大學。以後又有付亞(ya) 利、霍昱潔、費金韜等7人考入北京大學。2000屆校友李亞(ya) 暉為(wei) 母校設立李亞(ya) 暉獎學金。2011年,柳川教學樓(柳川校區)、行政綜合樓建成使用,又改建校門,設計者均為(wei) 94屆校友馮(feng) 剛。2011年春興(xing) 建了同心鼎,2013年秋,在李大本始建禮堂百年之際,樹立李大本塑像。2010年5月,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觀摩研討會(hui) 在我校召開,楊勇副廳長到會(hui) 講話,用“三個(ge) 沒想到”,盛讚宣化一中的課程改革。

近十年來,學校堅持文化引領,走內(nei) 涵式發展道路,又取得新的突破。學校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充分發揮黨(dang) 組織戰鬥堡壘作用,以 “規範加特色”為(wei) 辦學方向,落實“精細嚴(yan) 實”的工作總要求,實現學校辦學水平的整體(ti) 提升,辦出了人民滿意的高中教育。學校確定了構築晉冀蒙教育高地,躋身京津冀名校行列”的發展目標,及“千百十一”計劃的具體(ti) 目標。啟動優(you) 秀生培養(yang) “珠峰計劃”,招生規模擴大為(wei) 24軌,並逐年擴大。

教學質量穩步攀升,學校聲譽不斷提高。2014年,劉思遠獲得全省文科第五名,考入清華大學。2019年,石雲(yun) 翔考入清華大學飛行班。10年期間,有魏新坡、費越等11位同學考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2020年高考,全校上本科一批(強基線)人數首次超過千人,實現曆史性突破。

國際視野也得到不斷拓展,學生先後赴俄羅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ya) 等國開展研學活動。2018年,接待了韓國崇一中學來訪。2019年,學校足球隊赴韓國訪問交流。學校健美操隊獲得全國健美操冠軍(jun) 賽冠軍(jun) ;四名隊員獲得運動健將稱號。學校機器人和創客團隊,獲得高中組創客項目全國二等獎。足球隊獲得全市足球聯賽高中組冠軍(jun) 、河北省中學生足球聯賽高中組第五名。橋牌隊獲得河北省團體(ti) 冠軍(jun) 、全國雙人賽第六名。

百年創偉(wei) 業(ye) ,同心向未來。“敢為(wei) 人先、事爭(zheng) 一流”的宣化一中精神包含三方麵內(nei) 容:

一是報效祖國的愛國情結和奮發有為(wei) 的社會(hui) 責任。從(cong) 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zheng) ,到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直至改革開放,在所有重大的曆史變革中,一中師生始終緊扣時代脈搏,與(yu) 祖國母親(qin) 同呼吸、共命運。一中學子始終以振興(xing) 中華為(wei) 己任,在每一個(ge) 曆史年代,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到處都有一中人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身影。

二是勇於(yu) 探索的改革意識和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盡管宣化地處塞外,但宣化一中人不封閉,不保守,就如校歌所唱“文澤光芒照塞外,長城豈能阻春風”,從(cong) 一百年前的李大本校長的道爾頓製教學實驗,到今天的新高考改革、珠峰計劃,一中人始終不懼風浪,與(yu) 時俱進,勇做改革創新的弄潮兒(er) 。

三是追求卓越的遠大理想和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李大本校長在《省立第十六中學校二十三班同學錄序》中說,學校和學生要達到“學術之純詣,人群之極軌”;這是一中先賢的夙願,也是一中人從(cong) 未停止過的、追求卓越的腳步,精細嚴(yan) 實,孜孜以求,不斷創造出驕人的業(ye) 績,不斷集養(yang) 著勇攀高峰、問鼎華夏的氣質和信念。

 

作者簡介:戰勇,宣化一中副校長、宣化上穀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

Copyright © ac米兰官方 . All Rights Reserved 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 版權所有
建議使用1440×900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8.0以上版本的IE瀏覽器訪問本站

地址:張家口市橋西區長青路19號
聯係電話:13903236923 / 0313-802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