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論壇
您現在的位置: 張家口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 > 關於我們 > 學者論壇 > 正文
抗戰時期的寶峰寺“高小”
文章來源:講述人:劉權、劉太祿 搜集整理:夏文來    發布日期:2023/8/14    點擊數:752 次

1938年9月,宣涿懷聯合縣政府,根據上級“堅持民主的、科學的、大眾(zhong) 的新民主主義(yi) 教育總方針,逐步建立起適合革命戰爭(zheng) 需要的教育體(ti) 係,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yang) 革命幹部,支援革命戰爭(zheng) 和發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指示精神。在那戰火紛飛的艱苦年代,堅持辦學,克服艱難險阻,在革命根據地南山區的寶峰寺組建抗日高小,培養(yang) 抗戰急需要的軍(jun) 政幹部,譜寫(xie) 了宣涿懷地區教育史上光輝的篇章。

一、組建學校

1938年下半年,宣涿懷聯合縣政府由謝家堡村轉移到上疃村。9

月開始籌建抗日高小。由教育科科長劉一天同誌(真名李文忠,曾任張家口地區民政局長)主抓並兼任寶峰寺抗日高級小學校長。戴宗義(yi) 任教師。校址就設在寶峰寺的寺院裏。教室設在天王殿,學生宿舍在禪房,學生睡在兩(liang) 邊的土炕上。在那白色恐怖的戰爭(zheng) 年代,縣政府、教育科工作人員秘密深入到各村各戶進行動員,希望適令愛國青年、兒(er) 童到抗日高小學習(xi) 。經過認真艱苦的動員工作,到9月底,共招收適令學生22名,他們(men) 最小年齡為(wei) 13歲,最大年齡為(wei) 21歲(部分已婚)。學校將年齡不一,文化程度不一的22名學生編成(混合班、識字班、普通班、技術培訓班),縣政府製做一麵校旗,旗上繡“宣涿懷聯合縣抗日高小”。10月初,宣涿懷聯合縣第一所抗日高小正式成立。

二、學生生活

抗日高小實行政府供給製,政府發糧食,菜金,糧食有:玉米、小米、高梁、小麥,政府發藍布,統一做校服,自己做上衣,綁腿帶、布鞋,老師帶領學生輪流到上疃村推碾子,將玉米、小麥、高梁混合在一起。加工成混合麵,蒸饅頭,拌疙瘩湯、切麵條等(岔河村劉成和擔任炊事員)。學校將22個(ge) 學生編成四個(ge) 生活小組,各生活小組由組長負責,用兩(liang) 個(ge) 小鐵皮桶盛飯、菜,然後平均分給學生。學生還要自己上山打柴,用於(yu) 燒水、做飯、取暖。為(wei) 了解決(jue) 學生吃菜問題,老師帶領學生上山開荒種地(聖佛堂村南王家溝二畝(mu) 地曾是寶峰寺學生開墾的荒地,現仍存在),埋山藥、種蘿卜、種豆角。雖然日軍(jun) 對根據地進行嚴(yan) 密封鎖,各類物資嚴(yan) 重匱乏。但縣政府還是想盡一切辦法保障寶峰寺高小糧食、經費等方麵供給。確保了寶峰寺高小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學校教學的正常進行。

三、教學安排

教學課程:根據上級指示精神,結合當時的抗戰形勢,學生實行半天學政治、文化,半天做社會(hui) 工作。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由於(yu) 受不同的文化程度影響。戴老師做了三塊長3尺,寬2尺的黑板,分別立在教室、四大天王殿的神台上,分別講課。由於(yu) 敵我混占年代,沒有正規教材,所以根據當時實際情況設立教材。

政治課:學習(xi) 毛主席《論持久戰》、國共合作“十大綱領”、宣講黨(dang) 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政策、學講抗日民族英雄及他們(men) 英勇對敵鬥爭(zheng) 的故事、學唱抗日救國歌曲、排練小節目等。激發學生的抗日熱情,進行革命啟蒙教育、愛國教育和民族氣節教育。縣政府每逢有大型慶祝活動,都由抗日高小學生例隊參加,並讓他們(men) 唱歌、表演節目,活躍會(hui) 場氣氛。並多次參加死難同胞的追悼會(hui) ,軍(jun) 民聯歡會(hui) ,由於(yu) 出色的表現,均受到縣政府領導及根據地軍(jun) 民的高度讚揚。

文化課:軍(jun) 分區發給課本和自翻印的小冊(ce) 子,戴老師學過的舊書(shu) 、語文、算術,學講有現實意義(yi) 的古文、古詩,講授民族英雄生平事跡,以激勵學生的愛國心。為(wei) 確保學生的安全,學生不過星期天,學生家長可不定期到學校看望學生。

作休時間:早上跑操,上午二節課,下午課外實踐活動,晚上自習(xi) ,夜間經常搞緊急集合、防空演習(xi) 。雖然沒有正規教材,但在戴老師的精心教育下,學生政治、文化總體(ti) 綜合素質都達到一定水平。

四、學校轉移

抗日高小的建立,被日軍(jun) 視為(wei) 眼中釘肉中刺。尋找機會(hui) 頻繁進行掃蕩、搔擾和破壞。縣政府率領根據地軍(jun) 民百倍警惕,組織民兵、巡邏警戒。學生家長也為(wei) 學校通風報信。一旦有敵情,立即組織轉移。采取靈活機動的教學方式,遊擊教學,雖然戰事不斷,但不影響教學進程。從(cong) 1938年9月,在寶峰寺建校以來,到春節期間,先後轉移過三次,分別轉移到過上疃的西坡根,下疃、小河南等村。1939年春,為(wei) 躲蔽日軍(jun) 掃蕩,抗日高小隨縣政府機關(guan) 一同轉移到相對安全的聖佛堂村,校長由王覺民(又名王宵九針台村人)擔任。教師隊伍也得到充實。由過去一人,增加到6人(名單附後)。學生也由原來的22名增加到37名。教學條件、教材、教學設備等也都得到提高和改善。教室占現在李彥的四合院,東(dong) 房住男生,西房住女生,老師住南房,北房是教室,學生坐在用石頭搭起的木板上和炕上聽課。夥(huo) 房安在李秀忠的四合院,校長王覺民住在劉景州舊院北房。1940年初,校長由佟旭野兼任,並親(qin) 自講時事政治課。由於(yu) 受日軍(jun) 掃蕩的影響,先後轉移到過南山、岔河、淶水縣的盤坡、下莊子,最後又回到聖佛堂村,直到畢業(ye) 。

五、畢業(ye) 生

宣涿懷聯合縣第一所高小,也就是寶峰寺高小經全體(ti) 師生艱苦努力,頑強奮鬥,自1938年9月至1940年9月,37名學生在抗日高小這所革命大熔爐裏學到了文化知識,磨練了意誌,提高了覺悟,以優(you) 異的成績結束了兩(liang) 年的學業(ye) ,由宣涿懷聯合縣政府頒發第一屆“畢業(ye) 證書(shu) ”。從(cong) 此各位學生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抗戰的各條戰線。他們(men) 中有6名學生考入十一軍(jun) 分區革命中學。校址在淶水縣三坡一帶。有4名學生安排到政府工作,有9名學生參加八路軍(jun) ,有4名從(cong) 事教育工作,有4名從(cong) 事商業(ye) 工作,有2名學生學醫當醫生,其餘(yu) 年齡較小的回村參加根據地抗日和農(nong) 村掃盲活動。成為(wei) 根據地抗戰工作中的生力軍(jun) 。為(wei) 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戰爭(zheng) 及新中國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第二屆學生

1940年末,日軍(jun) 在根據地的咽喉要道李家堡和大廟建立據點,頻繁對根據地進行掃蕩。10月20日,縣長佟旭野被李家堡日軍(jun) 逮捕,縣政府受到很大損失。抗戰形勢極度殘酷,根據對敵鬥爭(zheng) 形勢的需要,為(wei) 便於(yu) 領導,中共平西地委決(jue) 定撤銷宣涿懷聯合縣,南山區歸淶水縣管轄。為(wei) 此抗日高校招生工作暫停。1941年春,房(山)淶(水)涿(縣)聯合縣政府恢複抗日高小招收第二屆學生。校長分別由王有利和劉文亮擔任。教師也做了調整和充實。特別值的一提得是易縣王利興(xing) 老師,全家四口人,都在抗日高小教書(shu) 。學校共招收學生40名,學生不再實行供給製。學生也是二年製,1943年畢業(ye) 。1942年春天招收第三屆學生,約50多名。1942年10月,抗日高小由聖佛堂村搬遷到淶水縣的龍門村。1943年末,又搬遷回寶峰寺,改為(wei) 寶峰寺高小。全國解放後,寶峰寺經改建、擴建、新建高小、初中、職中、職高中,林中至今。

附第一、二屆師生名單

抗日高小第一屆師生名單

 

 

家庭住址

劉一天

校長

 

宣涿懷聯合縣教育科長

王覺民

校長

九針台

宣涿懷聯合縣幹部

佟旭野

校長

遼寧省

宣涿懷聯合縣縣長,被捕犧牲

閆興(xing) 相

教師

臥佛寺

 

戴宗義(yi)

教師

礬山

 

王樹梅

教師

北京市宛平

 

許達(女)

教師

 

香港某報總編

王景恒

教師

九針台

地下黨(dang) 幹部

王好義(yi)

教師

涿鹿

 

劉植

教師

岔河

 

高連波

教師

北京市宛平

 

 

學生

岔河

參軍(jun) 、教書(shu) 、康保縣工會(hui) 工作

 

學生

岔河

經商

劉高和

學生

岔河

參軍(jun) 、尚義(yi) 縣武裝部長

劉照和

學生

岔河

南下、安徽省當山縣法院院長

劉瑋英

學生

聖佛堂

嫁給王景恒老師

夏文考

學生

聖佛堂

1940年,日軍(jun) 飛機轟炸縣政府時被炸身亡

XX

學生

聖佛堂

 

李長春

學生

聖佛堂

參軍(jun) 、任教曾任我軍(jun) 某部供給處會(hui) 計

邢柱

學生

張各莊

經商

邢文炳

學生

張各莊

聖佛堂兵工廠上班,病故。

李懋

學生

李家溝

參軍(jun) 、從(cong) 事商貿工作

李會(hui)

學生

李家溝

務農(nong)

劉運思

學生

牛角莊

務農(nong)

張耀相

學生

河北

從(cong) 教

 

抗日高小第一屆師生名單

 

 

家庭住址

張耀德

學生

河北

從(cong) 教

張輝森

學生

河北

務農(nong)

 

學生

小河南

曾任涿鹿縣政府招待所所長

張耀義(yi)

學生

小河南

從(cong) 教

陶洪兵

學生

下疃

從(cong) 事商業(ye)

馬美玉(女)

學生

宋家莊

務農(nong)

王翠娥(女)

學生

宋家莊

務農(nong)

宋杏梅(女)

學生

宋家莊

務農(nong)

郝占英(女)

學生

宋家莊

務農(nong)

趙青

學生

謝家堡

安徽省黃山市團市委書(shu) 記

鄭學典

學生

謝家堡

南下、華北電利學院工作

馬寶朱

學生

板鋪

經商

馬潭

學生

板鋪

從(cong) 事教育工作

馬恒

學生

板鋪

康保縣公安局長

劉師

學生

桃園溝

務農(nong)

楊美芹

學生

桃園溝

務農(nong)

劉漢元

學生

桃園溝

務農(nong)

趙書(shu)

學生

池澗

務農(nong)

劉誌品

學生

胡家溝

從(cong) 醫

周德公

學生

孔澗

務農(nong)

李勝傑

學生

孔澗

參軍(jun)

李勝林

學生

孔澗

參軍(jun)

趙文祥

學生

李家堡

參軍(jun)

劉成和

夥(huo) 夫

岔河

高小炊事員

 

 

 

49人、教師8人、學生37人、員工1人

 

 

 

 

 

抗日高小第二屆師生名單

 

 

 

家庭住址

王有利

校長

易縣

 

王覺民

校長

九針台村

地下黨(dang) 幹部後任北京市水利局副局長

劉文元

校長

易縣

曾任六區區長

劉植

教師

岔河村

 

王景恒

教師

九針台

 

王利興(xing)

教師

易縣

 

魏術英

教師

易縣

王利興(xing) 之妻

王亞(ya) 楠

幫教

易縣

王利興(xing) 之兒(er)

王曉鐵

幫教

易縣

王利興(xing) 之女

劉桂金

學生

岔河村

迎接蘇聯紅軍(jun) ,後參軍(jun)

劉桐

學生

聖佛堂

縣政府、衛生局、縣委黨(dang) 校校長

劉桂財

學生

岔河村

從(cong) 教,曾任趙家蓬中學校長

劉桂珍

學生

岔河村

從(cong) 商,縣酒廠上班

劉書(shu) 和

學生

岔河村

參軍(jun) 、衛生員

劉賀

學生

岔河村

參軍(jun) 、尚義(yi) 縣武裝部長

劉凱和

學生

岔河村

參軍(jun) 、衛生員

劉太祿

學生

岔河村

參軍(jun) ,華北軍(jun) 區司令部通訊隊

劉桂元

學生

聖佛堂

參軍(jun) 南下、曾任濟南大學校長

李會(hui) 清

學生

聖佛堂

參軍(jun) 、包頭藥材公司幹部

夏文寶

學生

聖佛堂

從(cong) 教 礬山教書(shu)

李宣

學生

李家溝

務農(nong)

穆桂榮

學生

李家溝

務農(nong)

王治州

學生

上疃

從(cong) 教

王梅

學生

上疃

從(cong) 教

劉樸

學生

小河南

從(cong) 教

王文

學生

小河南

縣交通局工作

夏文元

學生

聖佛堂

參軍(jun) 、傷(shang) 殘回鄉(xiang)

 

抗日高小第二屆師生名單

 

 

家庭住址

李長久

學生

聖佛堂

沙嶺農(nong) 專(zhuan) 保衛科長 寧遠鋼廠車間主任

劉景川

學生

聖佛堂

參軍(jun) 犧牲,北京公安縱隊機要員

邢占俊

學生

張各莊

務農(nong)

邢占江

學生

張各莊

從(cong) 商

劉文印

學生

劉家溝

糧庫工作

劉永庫

學生

連家溝

參軍(jun) 、當地公安局工作  副師級待遇

韓玉琛

學生

謝家堡

新華社駐香港分社幹部

葉春生

學生

謝家堡

 

李雲(yun) 龍

學生

宋家莊

 

王景兵

學生

九針台

從(cong) 教

劉文成

學生

九針台

參軍(jun)

康玉山

學生

康家溝

赴朝作戰  曾任當地法院院長

 

 

 

注:校長3名、教師6名、學生30名

 

 

 

尚有10名學生姓名不詳

    

抗日高小歌詞教材

哥哥大,弟弟小,

           哥哥騎馬快快跑。

弟弟玩木刀哈哈笑,

哥哥弟弟都長大了。

哥背槍,弟拿刀,

拿著刀槍殺強盜。

 

人民“三字經”

天荒荒,地荒荒,

不識字,是文盲,

不怨爹,不怨娘,

半種地,攬牛羊,

哪有錢,進學堂

……

 

 

 

作者簡介講述人:(岔河村)劉權劉太祿黨(dang) 員

(聖佛堂村)劉景州李長永

搜集整理夏文來,涿鹿縣南山區曆史文化研究會(hui) 戲劇分會(hui) 會(hui) 長。

 

Copyright © ac米兰官方 . All Rights Reserved 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 版權所有
建議使用1440×900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8.0以上版本的IE瀏覽器訪問本站

地址:張家口市橋西區長青路19號
聯係電話:13903236923 / 0313-802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