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一帶一路”(“新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倡議構想的簡稱)倡議提出十周年。“一帶一路”貫穿歐亞(ya) 非大陸,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經濟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合作帶,給二十一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了新的理念。114年前,中國人自主修建的京張鐵路竣工通車,令世界所矚目;助力陸路商埠“KALGAN”(音:卡拉幹,是清末民初張家口的國際稱謂)走向輝煌。113年後的2022年,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舉(ju) 辦冬奧會(hui) ,讓張家口再次進入了世界關(guan) 注的視野,並為(wei) 祖國在世界上贏得讚譽。同時,充分展示了張家口作為(wei) “一帶一路”西北地區鐵路交通樞紐的區位優(you) 勢:資源優(you) 勢、冰雪、草原、長城、古堡、鐵路等文化,讓世界了解了張家口,也讓張家口走向了世界。以“一帶一路”倡議審視京張鐵路的曆史與(yu) 現實,更加引以自豪。在曆史上,張家口是“南北互市通衢”,東(dong) 接京張驛道,西連張庫大道;京張鐵路成為(wei) 溝通京津兩(liang) 地、中原地區與(yu) 西北地區、蒙古草原及俄羅斯恰克圖的大動脈。在現實中,張家口是區域鐵路客貨運輸的中心,東(dong) 進經京張鐵路可達天津港,經張唐鐵路可達唐山曹妃甸港;西行經京包鐵路可達中(中國)蒙(蒙古國)邊境口岸二連浩特市,經張(張家口)集(集寧)鐵路可達中(中國)哈(哈薩克斯坦)邊境口岸阿拉山口市。張家口火車站成為(wei) 東(dong) 臨(lin) 環渤海灣,西連大西北地區的鐵路交通樞紐。昔日的京張鐵路和今天的京張高鐵為(wei) 張家口的發展曾經和正在提供強大的動力,為(wei) 實踐“一帶一路”倡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基於(yu) 此,我們(men) 更加由衷的懷念京張鐵路的總設計師詹天佑先生。當年京張鐵路的設計和建造者們(men) ,用鐵的事實粉碎了當年帝國主義(yi) 所謂“中國人修不出鐵路”的謬論,以此為(wei) 中國築起了鐵路事業(ye) 發展的第一個(ge) 裏程碑。因此說京張鐵路的建成通車,標誌著愚昧、屈辱的近代中國鐵路史的結束以及中國自主設計施工的鐵路建設和發展史的開端。而詹天佑也因此被譽為(wei) “中國鐵路之父”和“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先生致力於(yu) 科技同仁團結和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1913年他作為(wei) 中華工程師學會(hui) 的主要創辦人之一,被選為(wei) 首任會(hui) 長。從(cong) 此以後,他以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博大胸懷,獎掖後學,扶持青年,悉心培育了一大批青年工學家,盡瘁於(yu) 國家科技事業(ye) ,堪稱我國近代科技教育界的一代宗師。他一生淡泊名利,力求革新。他曆任晚清和民國政府各種重要官職,卻能潔身自好,建樹卓著。他努力奮鬥,力求國家獨立富強,其道德風範令後人景仰。詹天佑先生是我國近代科學技術界的先驅,偉(wei) 大的愛國主義(yi) 者,傑出的工程技術專(zhuan) 家。周恩來總理曾高度讚譽他是“中國人的光榮”。他的一生,是為(wei) 祖國鐵路建設事業(ye) 和民族自強進步嘔心瀝血、孜孜以求的光輝一生,他為(wei) 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我們(men) 不僅(jin) 驚歎他在鐵路建設方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更應深入學習(xi) 他那些集中體(ti) 現中國知識分子高尚品質和崇高風範的學術著作和文獻資料。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他於(yu) 105年前的1918年2月撰寫(xie) 發表的《敬告青年工學家》(以下簡稱《敬告》)一文。詹先生的思想、信念、品格、修養(yang) 充分地體(ti) 現在這篇曆史文獻之中。全文僅(jin) 1700餘(yu) 字,但字裏行間卻飽含了以振興(xing) 中華為(wei) 己任的強烈社會(hui) 責任感和愛國主義(yi) 情懷,寄予了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健康成長成才的無限期望。事實證明,詹天佑這篇語重心長、字字珠璣的文章,不僅(jin) 在當時,而且在今天,乃至將來,都將對廣大青年學子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yi) 。它將與(yu) 中國古代荀子的《勸學篇》、近代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和現代陳獨秀的《敬告青年》以及俄國巴甫洛夫的《致青年的一封信》一樣,堪稱永垂青史的道德教育名篇和啟示後人成長成才的金玉良言。
一、《敬告》全文飽含著詹先生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及對祖國富強的熱切企盼,堪稱愛國主義(yi) 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教材
詹天佑先生熱愛祖國,誌在工學事業(ye) 。《敬告》一文,是詹天佑先生歸國從(cong) 事鐵路建設已達三十年後,結合當時的社會(hui) 環境和時代背景,針對正在成長的我國青年學生和青年科技隊伍的實際,向青年工程技術人員提出的忠告。在文章開頭他就寫(xie) 道:“莽莽神州,豈長貧弱?曰富、曰強,首賴工學”。他說的“工學”,完全可以理解為(wei) 現在我們(men) 所說的“科學技術”。當然在他所處的時代,完全靠科學技術使國家富強起來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因為(wei) 當時帝國主義(yi) 列強和中國的封建勢力不允許自由發展和建設。但是在今天,要使中國富強起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關(guan) 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這早已成為(wei) 全體(ti) 國人的共識。他還說:“縱觀世界之潮流,物質進步,一瀉千裏”,我們(men) 現在不是常說:“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嗎?而詹先生在105年前就已經看到了這一潮流,認識到了這一真理,實為(wei) 進步思想的先軀。接著他指出“交通不便,何以利運輸?機械不良,何以精製作?若夫礦產(chan) 之辟興(xing) ,市場之建築,孰非工學之範圍,皆係經營之要著。嗚呼,我工學家之責任,不亦綦重耶!……工學之前途,發達可期,實業(ye) 之振興(xing) ,翹足以俟,將不讓歐美以前驅,豈僅(jin) 偕扶桑而並騎。” 在那個(ge) 飽受帝國主義(yi) 列強欺淩蹂躪的年代,詹先生就已清醒認識到要使中華民族變貧弱為(wei) 富強,最重要的是發展自己的科學技術。要發展科學技術,必須重視人才,而最重要的是培養(yang) 中國自己的人才隊伍,立誌科技自立自強。同時他對祖國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充滿了信心,他堅定地預言,我中華民族一定會(hui) 趕上歐美、超過日本。這充分體(ti) 現了中國人民愛國強國的民族氣節和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的理想信念。
從(cong) 以上我們(men) 不難看出,在一個(ge) 多世紀以前,詹先生的《敬告》一文就已是那些用封建文化所醃製出來的八股先生們(men) 以及留學美國多年之後而變成唯洋人是瞻的奴才們(men) 絕對寫(xie) 不出來的好文章。詹先生的可貴可敬之處就在於(yu) 他能做到“不忘本來、麵向未來、吸收外來”,他善於(yu) 吸收和借鑒人類的優(you) 秀文明成果,能把中西文化中美好的東(dong) 西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保留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優(you) 秀美德,又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科學的、先進的成分。當時五四運動尚未爆發,而詹先生的思想中就已十分明顯地包含了科學與(yu) 民主的精神,並將其統一於(yu) 愛國主義(yi) 的立場。這不能不說詹先生在當時就具有了高瞻遠矚的目光和不同凡響的遠見卓識。在今天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製度化常態化的形勢下,詹先生的上述思想對引導黨(dang) 員幹部尤其是青年學子深化初心使命教育、愛國主義(yi) 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科技自立自強教育都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yi) 。
二、《敬告》全文貫穿了“德才兼備、以德為(wei) 先”的思想,堪稱加強青年學子思想道德教育和全麵成才教育的精神滋養(yang)
詹先生在《敬告》一文中所體(ti) 現的愛國主義(yi) 精神及教育思想是全文的核心內(nei) 容。全文貫穿了“德才兼備、以德為(wei) 先”的思想。文中他專(zhuan) 列一節講到了“進德”。他以古今中外的史實作例證,深刻闡明對青年人才首先要抓好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道德者,人之基礎也。學術雖精,道德不足,猶諸築高屋於(yu) 流沙之上,稍有震搖,無不傾(qing) 倒。歐美富強,實普通人民,皆守自然道德所致也。近世人心澆薄,古道難行,毀謹厚者為(wei) 迂腐,譽巧辯者為(wei) 能才。而我工學家以實業(ye) 為(wei) 根本,切忌浸染於(yu) 狂流。楊震四知之說①,陽明良知之談②,乃道德最精之義(yi) ,為(wei) 吾人必守之箴。”詹先生將道德品質視作每個(ge) 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為(wei) 人處事的基礎,一個(ge) 人若沒有堅實的道德基礎,就不可能有精深的學術成就,即使偶爾獲得一些學術成就,也是脆弱的、短暫的。一切以實業(ye) 為(wei) 根本的青年工程科技人員,都必須在德的方麵對自己要高標準、嚴(yan) 要求,隻有崇尚道德,才能提升人格境界。在此基礎上詹先生對工程科技人員在“才”方麵的要求更為(wei) 重視,並在文中專(zhuan) 列一節講“修業(ye) ”。他向全體(ti) 青年學子提出了“精研學問以資發明”的要求。即在精心研學前輩科學家、發明家所取得成就的基礎上,發揚創新精神、勇於(yu) 創新實踐,不斷深入鑽研與(yu) 試驗,以求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提高、有所前進,取得新的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以推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yu) 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顯然,這是在“才”方麵的更高要求。詹先生對青年科技人員關(guan) 於(yu) 創新精神的要求,是和他的科技創新思想密切聯係的。詹先生高度重視科技創新,重視創造性與(yu) 創新精神在促進科學技術發展與(yu) 人類社會(hui) 進步中的巨大作用。因此他在教育與(yu) 培養(yang) 青年人才時,熱切希望他們(men) 要向斯特芬森、瓦特等世界大科學家學習(xi) ,克服自滿與(yu) 懈怠情緒,相信他們(men) 隻要“殫精竭慮,終有貫通之一日,又何難於(yu) 發明哉?”。在當前高度重視鑄魂育人、創新創業(ye) 、科技自立自強、培養(y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新形勢下,以上思想對於(yu) 建設學習(xi) 型、創新型國家、強化青年學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全麵成才教育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和精神滋養(yang) 作用。
三、《敬告》一文提出的“修業(ye) 、進德、守規、處事”四大立身要則,堪稱加強青年學子綜合素質教育的至理名言
詹先生在《敬告》一文中,針對當時中國教育與(yu) 青年科技人才的狀況,為(wei) 使青年學子能擔當起社會(hui) 曆史重任,特向他們(men) 提出了“修業(ye) 、進德、守規、處事”四大立身要則的教誨。深入淺出、引古喻今、推心置腹、循循善誘地闡述了做人處世的道理。詹先生畢生倡導的愛國敬業(ye) 、崇尚道德、尊重科學、開拓進取的精神,在文中抒發無遺。在今天看來,這四大立身要則為(wei) 青年學子加強綜合素質教育、拓展綜合素質和能力提供了重要啟示。我們(men) 所說的“綜合素質”,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創新能力素質和健康身心素質四個(ge) 方麵。而詹先生文中所提出的四大立身要則基本涵蓋了綜合素質教育的主要內(nei) 容。
在修業(ye) 上,詹先生寫(xie) 道:“精研學術以資發明。鏡以淬而日明,鋼以煉而益堅。凡諸學術,進境無窮,駕輕就熟,乃有發明。”這是“修業(ye) ”的總要求。接著,先生指出當時青年學子修業(ye) 上的缺陷在於(yu) “怠於(yu) 深求,研究不足所致耳。青年學子,一出校門,輒輟學業(ye) ,得一位置,已自滿足。及至實地工作,亦惟求稱職而已。至於(yu) 退食之暇,尚發奮求學者實為(wei) 少數。於(yu) 是囿於(yu) 舊聞,不求精益,甚至自矜一得,跡近恃盈,而彼邦日有發明,我則瞠乎其後。如是而望工學之進步,不亦難乎?”針對這些缺陷,先生提出了糾正之道:“故必從(cong) 事業(ye) 以求精理,溫故業(ye) 而啟新知。凡外國有新理新器之發生,務研究其原因,而從(cong) 事仿效,加以種種之試驗,作出種種之模型,雖失敗於(yu) 前,必改良於(yu) 後”,隻要殫精積慮,終能融匯貫通,又何愁沒有新的發明?這一節基本涵蓋了綜合素質教育中科學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素質教育的主要內(nei) 容。這是綜合素質教育的基礎和關(guan) 鍵所在。
在修德方麵,詹先生指出:“崇尚道德而高人格。道德者人之基礎也。”在先生看來,道德修養(yang) 是人的立身之本。他語重心長地告誡青年“凡做一事,無論人言之是非,先求己心之安泰。必須以事業(ye) 為(wei) 前題。訴良心而無怍,方可坦然行之。勿屈己以徇人,勿沽名而釣譽。以誠接物,毋挾褊私,圭璧束身,以為(wei) 範則。……皆我青年工學家所必守之道德也。” 這一節不僅(jin) 闡明了立德樹人、道德修養(yang) 的極端重要性,同時更提出了道德修養(yang) 的要求與(yu) 方法。以上基本涵蓋了綜合素質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主要內(nei) 容。這是綜合素質教育的靈魂所在。
在守規方麵,詹先生首先提出了“循序以進,毋越範圍”的總要求。接著他指出“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一蹴而幾,非可永久。工程事業(ye) ,必學術經驗相輔而行,徒恃空談,斷難行事。”他所說的“學術”,就是書(shu) 本上的知識,他所說的“經驗”,就是指“實踐”,光有書(shu) 本知識是無濟於(yu) 事的,必須把理論與(yu) 實際結合起來才能有所建樹。詹先生在這裏雖沒有使用哲學術語,但他所闡述的道理,無不體(ti) 現了唯物主義(yi) 的認識論,這在當時同樣是難能可貴的,而現在也是同樣必須遵循的。他還指出“是以東(dong) 西各國,凡初卒業(ye) 於(yu) 學校者,無論成績如何,必先居以下位,待其閱曆漸近,逐次提升。故一旦位高權大,下級情形,既已深悉,統率駕馭,自必有方。事雖纖微,莫不了於(yu) 胸中,而人亦不敢為(wei) 偽(wei) 相試。”凡事都要從(cong) 基層、基礎做起,要腳踏實地、遵循規律。接著他指出“以服從(cong) 為(wei) 要義(yi) ,力祛驕矜,以勤慎為(wei) 方針,務求深造。舉(ju) 凡細微之事,亦必躬自親(qin) 之。……故曰物有本末,事有先後,拾級而登,終達峰極。若夫浮躁狂妄者流,未有不敗者。”他奉告青年學子要力戒驕矜、浮躁和狂妄,要謙遜、勤慎和守規,學人之長、躬身實踐,在生活上要低調,工作上求高端,隻有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e) 。這既是道德素質教育的重要內(nei) 容,又是尊規守紀教育的題中之義(yi) 。同時這一點對於(yu) 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ye) 生來說,既是發自肺腑的做人忠告,更是崗前職業(ye) 能力培訓的基本要義(yi) 。
對於(yu) 處事方麵,詹先生首先提出了“籌畫須詳,臨(lin) 事以慎”的總要求。接著他指出“凡工學青年,一旦身親(qin) 實事,無論其職位高下,恒負一部分之責任,指揮多數之工人。苟籌謀稍涉疏忽,則群下因之誤事矣。惟事必豫謀,通盤籌算,臨(lin) 時方免張皇失措之弊。”說明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未雨綢繆,做到心中有數。接著他著重在選擇包工人員方麵向青年工程技術人員提出了忠告。據載,詹先生對挑選修築鐵路的包工人員極為(wei) 慎重,認為(wei) “開得價(jia) 廉者,未必即是穩練老手”。有的包工頭得知詹天佑喜愛花木,便登門送上數盆珍貴的桂花。詹天佑看出花盆內(nei) 埋有金錢,識破來人用意後告誡對方,休想以行賄手段來取得包工權。因此他在《敬告》一文中,才強調選擇包工人員要格外謹慎,“其人多狡猾善辯,對於(yu) 經驗較淺之工程管理者,恒存嚐試之心,複能鼓其如簧之舌,逞一方麵之理由。若不深察其性質,慎己之行為(wei) ,鮮不受其愚弄也。”上述思想對於(yu) 今天預防建築領域腐敗現象的發生也具有重要的警示教育意義(yi) 。接著他筆鋒一轉“然而詳慎雲(yun) 者,非猶豫之謂也。若把握不定,遇事躊躇,或因人言而輕更辦法,則己之短處,適為(wei) 人所窺破,其下更得施其蒙混之狡謀。及至僨(fen) 事,人不我諒,必自損其名譽焉。就禦下而言,過放任則自失尊嚴(yan) ,遇苛刻則人懷怨望,必也兼用恩威,善於(yu) 操縱,不假事權於(yu) 人,不輕信左右,小心翼翼以為(wei) 之,則鮮有僨(fen) 事者也。”這既是加強健康身心素質教育、培養(yang) 良好心態的至理名言,更是成就事業(ye) 的處世之道。
詹天佑先生論述的以上四大立身要則,雖已時隔百餘(yu) 年,但在今天看來,其精髓仍不失為(wei) 青年員工的職業(ye) 道德規範、思想道德修養(yang) 的準則和加強青年學子綜合素質教育的生動教材,為(wei) 培養(yang) 和造就“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提供了深厚的素質教育資源。
詹天佑已成為(wei) 中國近代鐵路史上一個(ge) 無法忽略的關(guan) 鍵詞和帶有標誌性的曆史符號。他不僅(jin) 為(wei) 今人留下了見證中國人尊嚴(yan) 、榮譽、勇氣和智慧的鐵路,而且他本人走過的人生之路同樣引人深思。用時髦的話來說,詹天佑算得上是一位“海歸派”技術官員,在世界頂級學府耶魯大學接受了“我為(wei) 服務社會(hui) 公眾(zhong) 而學”的職業(ye) 道德教育,卻在回國創業(ye) 過程中屢遭排擠、歧視,用非所學。然而無論是被派到福州船政局學輪船駕駛,還是在廣東(dong) 博學館任教,他都能認認真真地學、踏踏實實地做,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勝一行。即使後來身居高位,仍堅持“視公事如家事,以己心諒人心”的原則,“不因權利而操同室之戈,不以小忿而萌傾(qing) 軋之念”。在風雲(yun) 變幻的20世紀初,他謹遵“修業(ye) 、進德、守規、處事”的立身要則,事必預謀,通盤籌算,處事靈活穩健,對待下屬“兼用恩威”,善處各種矛盾,耐人尋味。他的經曆和思想,對於(yu) 今天後疫情時代身處嚴(yan) 峻就業(ye) 形勢之下的青年學子如何堅定職業(ye) 理想、規劃職業(ye) 生涯、樹立正確就業(ye) 觀念和良好的職業(ye) 道德以及如何擇業(ye) 、就業(ye) 和創業(ye) 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啟迪作用和借鑒意義(yi) 。
總之,詹天佑先生留下的忠誠的愛國思想、嚴(yan) 謹的科學態度、清廉的工作作風、勇於(yu) 創新的實幹精神、務實進取的人生境界、遊刃有餘(yu) 的處世智慧,與(yu) 今天所倡導的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wei) 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同今天所要培育和踐行的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也是相契合的。若我輩後人能恒久學習(xi) ,繼續傳(chuan) 承弘揚和不斷發展,則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之中國夢,翹足可待。到那時離詹先生的“將不讓歐美以前驅”的夢想就真的不遠了。
注釋:
①楊震四知之說:楊震(?一124),漢代華陰人楊震,通曉經文,風雅清正,誌存高遠,人稱關(guan) 西孔子。他曾推薦“賢人”王密做昌邑縣縣令。一次,楊震因公事路過昌邑縣,晚下榻於(yu) 館驛。夜深人靜之時,王密懷揣十金前往館驛相贈,以謝楊震知遇之恩。楊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說“此時深夜,無人知矣。”楊震正聲而說“豈可暗室虧(kui) 心(暗地裏做些虧(kui) 心事),舉(ju) 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一時傳(chuan) 為(wei) 美談。詹天佑在文中所講,意為(wei) 用“楊震四知”的精神指導自己日常的一言一行,“誌趣誠篤”,“以誠接物,毋挾褊私”,言行一致,“凡做一事,無論人言之是非。先求己心之安泰”。
②陽明良知之談: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餘(yu) 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居住於(yu) 陽明洞,今貴陽市修文縣。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jun) 事家,是二程、朱、陸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創始大師。其世界觀與(yu) 人生觀均載於(yu) 《大學問》一文中。在中國數千年的曆史上,陽明先生是屈指可數的幾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之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學人的敬仰,可見其巨大之人格魅力。古今學人,或以陽明為(wei) 禪,或以陽明為(wei) 儒,陽明以禪為(wei) 門,以孔孟之儒為(wei) 大道。在陽明心學中,本體(ti) 可以濃縮為(wei) “良知”二字。引王陽明的一段話:“明良知之學於(yu) 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養(yang) ,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讒妒勝忿之習(xi) ,以濟於(yu) 大同,則仆之狂病固將脫然以愈,而終免於(yu) 喪(sang) 心之患矣,豈不快哉?”。
作者簡介:趙寶新,河北建築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張庫大道曆史研究會(hui) 會(hui) 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