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4月下旬,抗日將領方振武將軍(jun) (1885一1941年)北上抗日從(cong) 山西介休出發,路居暖泉,並題寫(xie) 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曾在暖泉老一代人中傳(chuan) 頌。因為(wei) 年代已久,對方振武將軍(jun) 題詩的內(nei) 容,大多已記憶不全。好在暖泉籍的龍進祿同誌,通過長時間的多方調查、走訪,終於(yu) 從(cong) 暖泉鎮砂子坡村的侯生元先生(1948年出生)處獲得了原詩。現抄錄如下:
北上抗日過暖泉,禦辱救亡心腸堅。
吾軍(jun) 不變革命誌,鮑賊卻走反動線。
抗日同盟遭破壞,愛國青年受殺殘。
留得浩氣今猶在,烈士美夢早實現。
一九三五年夏
據侯生元先生說:此詩抄錄於(yu) 20世紀60年代初,是學校的老師將詩寫(xie) 在白紙上,貼在了王敏書(shu) 院涼亭後廊的隔扇上。當時他在王敏書(shu) 院上小學。侯生元先生從(cong) 小聰明好學,是個(ge) 非常有心計的人,尤其喜歡寫(xie) 詩作畫。筆者在暖泉(1977·4—1982·9)任行政秘書(shu) 期間和侯生元先生多有接觸。侯先生一貫做事認真嚴(yan) 謹。這首詩內(nei) 容真實可靠,不容質疑。據說這首詩在抗戰前曾題寫(xie) 在王敏書(shu) 院的後廊牆壁上。日軍(jun) 占領蔚縣時,詩被去掉。好在暖泉的有心人將詩抄錄留存。20世紀60年代初,李全同誌在暖泉任校長時,又將此詩重新抄錄,貼在涼亭的後廊上,才使侯生元先生據以抄錄。
通過細細研讀此詩,又反複查閱了方振武將軍(jun) 北上抗日的曆史資料。方知方振武將軍(jun) 乃安徽壽縣人,字叔平,安慶武備學堂畢業(ye) ,曆任師長,軍(jun) 團總指揮,濟南衛成司令,安徽省主席等職,人稱方老總。1929年因反蔣被扣,1931年獲釋。“九一八”事變之後,方振武將軍(jun) 為(wei) 抗日“毀家報國,精誠無他”,拿出自己的多年積蓄組織和武裝了部隊,馮(feng) 玉祥發起張垣抗戰,他立即響應。親(qin) 自帶領在山西介休組成的抗日救國軍(jun) 衝(chong) 破重重阻撓,向塞北挺進。此詩的內(nei) 容符合當時方振武將軍(jun) 北上抗日的曆史背景,詩中所涉及的曆史事件也符合當時實際情況,應該為(wei) 方振武將軍(jun) 所題。但是題詩的時間為(wei) “1935年夏”,在時間上可能有誤,一是方振武將軍(jun) 路過暖泉的時間應在1933年4月底至5月上旬。
據史料記載,方振武將軍(jun) 所率的隊伍從(cong) 山西介休出發,沿平漢線北上,到達河北定州受阻,改走山路,經蔚縣大南山出石門峪到達暖泉,稍事休整後於(yu) 1933年5月21日到達張家口,5月26日抗日同盟軍(jun) 正式成立,方振武將軍(jun) 被任命為(wei) 抗日同盟軍(jun) 北路軍(jun) 前敵總司令。到10月5日(舊曆八月十六),方振武和吉鴻昌在北京小湯山附近,陷入敵人重重包圍,同盟軍(jun) 死傷(shang) 慘重,彈盡糧絕,隊伍被迫放下武器,方振武在解送北平途中逃脫,跑到天津,後轉赴香港。1941年在香港被國民黨(dang) 特務暗殺,被害前一直未回過暖泉,所以說“1935年夏”在暖泉題詩是不可能的。二是路居暖泉的時間和詩的內(nei) 容不符。據曾任抗日同盟軍(jun) 參謀長阮玄武在《回憶察哈爾民眾(zhong) 抗日同盟軍(jun) 》一文中說,方振武率領鮑剛的第二師(原係方的舊部)和張人傑的第三師(原係西北軍(jun) 舊部)由介休出東(dong) 陽關(guan) ,經邯鄲沿平漢路北上,至保定定州受阻,改走山路,經過一個(ge) 多月的長途跋涉到達察省蔚縣。方振武和阮玄武率張人傑師(此時張已自封為(wei) 抗日救國軍(jun) 第一軍(jun) 軍(jun) 長)先到達暖泉駐紮,據暖泉老人講張人傑師裏有許多青年學生號稱“童子軍(jun) ”就住在北官堡。在暖泉駐了一段時間(具體(ti) 時間不詳),然後經過宣化,到達張家口。而隨後趕到的鮑剛師到達暖泉後即停止了前進,不久鮑剛在蔚縣叛方投蔣,被蔣編為(wei) 獨立第四十五旅,調駐平漢線,所以方振武將軍(jun) 在暖泉期間,鮑剛的部隊未到,更不會(hui) 叛變。因此方振武在此期間不會(hui) 吟出“鮑賊卻走反動線”的詞句。至於(yu) “抗日同盟遭破壞,愛國青年受殺殘”也沒有發生在暖泉。抗日同盟軍(jun) 從(cong) 1933年5月26日正式成立,到8月中旬失敗,馮(feng) 玉祥將軍(jun) 8月14日黯然離開張家口,重新回到泰山作寓公。正如張家口民間流傳(chuan) 的兩(liang) 句話:“抗日同盟一百天,轟轟烈烈化灰煙”。所以方振武將軍(jun) 在暖泉期間,抗日同盟軍(jun) 尚未成立,更談不到遭破壞。
綜合上述分析,筆者認為(wei) ,方振武將軍(jun) 這首詩不會(hui) 是在路居暖泉時所作,應在1933年8月14日至10月5日這一段時間所作,至於(yu) 方振武將軍(jun) 為(wei) 什麽(me) 在離開暖泉後,對暖泉念念不忘,戀戀不舍。筆者認為(wei) :一是方振武將軍(jun) 在暖泉駐紮期間正逢軍(jun) 民抗日情緒高漲,暖泉人民的熱情好客和大力支持,使方振武將軍(jun) 倍受感動。二是當時正處於(yu) 春暖花開之際,千年古鎮,綠柳吹拂,泉水淙淙,鳥語花香,優(you) 美的自然風光也給方振武將軍(jun) 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後來鮑剛在暖泉叛變投蔣和同盟軍(jun) 的失敗,新仇舊恨湧上心頭,所以寫(xie) 出了這樣富於(yu) 激情的詩句,也完全是可能的。至於(yu) 這首詩是通過什麽(me) 形式發表,又怎麽(me) 傳(chuan) 回暖泉,是誰第一個(ge) 將詩寫(xie) 在王敏書(shu) 院涼亭的後廊上,至今還是個(ge) 謎。
現王敏書(shu) 院的修複已全麵完成,布展工作業(ye) 已結束,古代各種楹聯、牌匾都已恢複。如將方振武將軍(jun) 這首詩寫(xie) 在原處,我想對於(yu) 在青少年中開展愛國主義(yi) 教育,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暖泉古鎮的文化品位是大有益處的。(采訪人員:龍進祿、侯生元、劉寶泉、楊協)
參考文獻:
1、《回憶察哈爾抗日同盟軍(jun) 》,阮玄武撰。
2、《方振武與(yu) 驅寇安邊碑》,王國榮撰。
作者簡介:劉國權,《蔚縣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