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論壇
您現在的位置: 張家口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 > 關於我們 > 學者論壇 > 正文
子岡筆下的張家口
文章來源:金 姝    發布日期:2023/8/14    點擊數:338 次

“無冕之王”子岡(gang) ,以“記者”行世,她是親(qin) 見、親(qin) 聞、親(qin) 曆的“三親(qin) ”記錄者。

 

抗戰時期的重慶及大後方活躍著很多知名女記者,其中有四位最具名聲,被譽為(wei) 後方新聞界“四大名旦”:第一名就是以犀利有見地的文筆采寫(xie) 了大量政治、社會(hui) 新聞的彭子岡(gang) ;第二名是建國後《文匯報》副主編浦熙修,第三名是把毛澤東(dong) 名著《論持久戰》譯成英文出版的楊剛;第四名是著名刊物《新觀察》主編戈揚。

本文主要講述記者彭子岡(gang) ,及其筆下的張家口。

一、子岡(gang) 小傳(chuan)

子岡(gang) 1914—1988年名彭雪珍。1914年生於(yu) 蘇州。天資聰穎國文出色,上小學時,曾獲全縣作文比賽第一名。為(wei) 此校長贈她一把寫(xie) 著“為(wei) 校爭(zheng) 光”團扇。上中學時她覺得“珍”字俗氣,就起了這硬朗的筆名“子岡(gang) ”。這時期她的創作願望很強,投稿最多的是上海的《中學生》雜誌。不久她的文筆引起了葉聖陶先生的注意,《中學生》雜誌上,開始出現研究、分析習(xi) 作的文章

20歲時,年輕的子岡(gang) 隻身赴北平,考入“中國大學”學習(xi) 英語。期間,經常向大公報副刊投稿,受到了副刊主編沈從(cong) 文先生的提。她的文章越來越引起讀者的注意……上了兩(liang) 年大學後,應邀到上海《婦女生活》編輯。此刊的負責人沈茲(zi) 九先生,正是她中學時代的圖畫和手工老師。她以《婦女生活》記者的身份,曾赴江西革命根據地采訪到蘇州監獄探訪過被囚的“堂姐”——即後來被譽為(wei) “七君子”之一的女律師史良;在上海參加魯迅先生的葬禮,發表了旗幟鮮明的報道。

1938年她和丈夫、著名記者徐盈在武漢,經胡繩等人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整個(ge) 抗戰時期都以《大公報》記者的身份居重慶……

信息鏈接:徐盈(1912—1996年),1934年畢業(ye) 於(yu) 金陵大學農(nong) 業(ye) 專(zhuan) 修科。曾任上海大公報記者,重慶大公報采訪部主任。采寫(xie) 朱德將軍(jun) 在前線》《戰地總動員等新聞報道建國後曆任天津《進步日報》編委主筆國務院宗教事務管理局副局長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hui) 副主任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主要作品小說集《戰時邊疆故事》《蘋果山》,專(zhuan) 著《抗戰中的西北》《烽火石城》回憶錄《北平圍城兩(liang) 月記》及新聞作品等。

 

新聞工作者的天職為(wei) 何?“履行正當輿論監督”;也可以說:客觀公正,對真相負責

民國時期,《大公報》“中立”的第三報——既不是國民黨(dang) 的《中央日報》,也不是共產(chan) 黨(dang) 的《新華日報》。子岡(gang) 是《大公報》記者,秘密接受中共辦事處的單線領導。此期間,她撰寫(xie) 了大量出色的新聞、通訊;特別是為(wei) 桂林出版的《大公報》撰寫(xie) 頗有見地的近百篇反映重慶真實情況的《重慶航訊》,被新聞界同仁譽為(wei) “重慶百箋”。1945年8月,國共重慶談判,她寫(xie) 轟動大後方的《毛澤東(dong) 先生到重慶》《重慶四十四日的毛澤東(dong) 》的著名特寫(xie) 。

解放戰爭(zheng) 時期,與(yu) 丈夫徐盈又轉至《大公報》北平辦事處。繼續以新聞報道為(wei) 武器,實錄故都百姓艱囧的生活。她是較早文學法融進新聞采寫(xie) 中記者,其洞察真相,直述事實不加評論的寫(xie) 很受讀者歡迎

子岡(gang) 曾出版過一自傳(chuan) 題材小說——《惆悵》引起很大主要是在文中她公開懷念在延安的弟弟——周恩來讚揚她:“把革命的感情與(yu) 骨肉感情結合到一起了”

解放後,子岡(gang) 成為(wei) 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先後在《進步日報》《人民日報》和《旅行家》雜誌工作。深入新疆邊遠地區采訪普通人的生活,寫(xie) 出了諸多篇極富文學氣息的作品 出訪歐亞(ya) 七、八個(ge) 國家所撰的隨筆,出版了《蘇匈短簡》。

時事風雲(yun) 變幻,1957年,子岡(gang) 被劃為(wei) 右派,下放到河北安固動了四年。因腿疾,又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印刷廠勞動;十年“文革”後,她先後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hui) 做編輯《旅行家》雜誌任主任編委。

人間重晚晴。上世紀80年代初臥病在床,筆耕不輟……1984年,新華出版社遴選子岡(gang) 撰寫(xie) 的、時間跨度從(cong) 1935年至1981年的83篇作品,出版了由葉聖陶題寫(xie) 書(shu) 名的《子岡(gang) 作品選》。這些或人物專(zhuan) 訪,或名勝遊覽……視角客觀,行文流暢引人入勝,使讀者深切感受到她在民國、解放戰爭(zheng) 及建國初期,做為(wei) 一名“三親(qin) ”的新聞記者,為(wei) 後人留下了珍貴又真實的曆史記憶。

張家口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資料室收藏的這冊(ce) 《子岡(gang) 作品選》,如今在網上隻賣得幾元,加郵費不過十幾元而已,不得不說其史料價(jia) 值是被大大低估了。

 

《子岡(gang) 作品選》中收錄了四篇有關(guan) 張家口的文章:《張家口漫步》《老郵工》《官廳水庫的春天》《官廳少年》。其中《張家口漫步》是她在張家口第一次解放後采寫(xie) 的;後三篇均為(wei) 建國初官廳水庫工程即將完工時的采寫(xie) 作品。

二、子岡(gang) 初到張家口

《張家口漫步》1946年2月9日成稿,13日即在《大公報》上發表。包括:進步、一瞥、聶司令、“為(wei) 人民服務”、作家等五個(ge) 小節,文筆簡潤,內(nei) 涵頗豐(feng) 。

其時正值張家口第一次解放後的第一個(ge) 春節,國共合作時期。子岡(gang) 記:……這是一個(ge) 新的傳(chuan) 奇,新的誘惑,就像延安在抗戰初期一樣。當記者搭了執行小組的美國飛機向張垣起飛的時候,真感覺到中國大局進展的迅速,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吧!”  

當時,社會(hui) 上各種傳(chuan) 聞滿天飛,中外記者一批又一批來張垣采訪新聞。子岡(gang) 隨執行小組乘機來到張垣——“這個(ge) 飛機場與(yu) 別的飛機場沒有什麽(me) 兩(liang) 樣,隻是走上前來招呼我們(men) 的是配有18GA臂章的人而已。他們(men) 十分溫和的要我們(men) 到休息室坐坐,那兒(er) 擺著兩(liang) 種書(shu) 是毛澤東(dong) 近影集和晉察冀畫報”

信息鏈接18GA英文縮寫(xie) ,它的全稱為(wei) 18  Group  army 國共合作時期八路軍(jun) 接受改編的番號18代表第十八,GA代表集團軍(jun) ,全稱是國民革命軍(jun) 第十八集團軍(jun) 。我們(men) 如今在許多相關(guan) 影視作品中看到的八路軍(jun) 佩戴著“八路”臂章,是與(yu) 史實不相符的。

 

記者子岡(gang) 感受到了整個(ge) 大局勢的進步,也寫(xie) 下了被大局勢“裹挾”下張家口的進步——“自從(cong) 1945年)八二十三日十八集團軍(jun) 經過兩(liang) 次戰鬥犧牲了五六百戰士,從(cong) 東(dong) 南西三麵包圍,克複了這偽(wei) 蒙疆的心髒的張家口以後,這個(ge) 以皮毛與(yu) 口蘑著名的城市成了一個(ge) 神秘的都市。中共很迅速的把地方變成教育的中心,政治中心卻仍在延安。延安的許多文化工作者徒步行軍(jun) 了二千五百裏路程,走破了棉鞋,蹭破了棉褲,沒有孩子的女同誌也不例外,隻有母親(qin) 與(yu) 孩子坐在騾轎裏(父親(qin) 就得當騾夫),就這樣,有上百的文化幹部抵達了張垣。加上晉察冀邊區原有的文化教育幹部,張家口的書(shu) 卷氣息濃厚起來了”。

子岡(gang) 繼續寫(xie) :“我想起一隻歌曲的大意:‘世界上哪有一個(ge) 國家像我們(men) 一樣可以自由來去……’慢慢地,中國人民也將要獲得這種自由了,都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

針對當時社會(hui) 上傳(chuan) 聞:進入張家口的共產(chan) 黨(dang) 部隊和各種人員之多,超過了張家口本地人的情況,文中給了確切的回答,並介紹了晉察冀邊區政府自接管張家口後所開展的工作——“晉察冀邊區包括三省的一部分以及幾乎熱河察哈爾的全部,這邊區也許是所有中共邊區中最大的一個(ge) 。該邊區的軍(jun) 區司令部及行政委員會(hui) 自八月二十三日以後全設在這裏外麵有傳(chuan) 聞說中共進的部隊與(yu) 機關(guan) 工作人員多於(yu) 當地的老百姓據行政委員會(hui) 宋文主任告訴記者說當地人口現有十五萬(wan) 人,八、九月時還少一些,現在已漸漸回來了。中共部隊機關(guan) 人員去了兩(liang) 萬(wan) 多人,一共人口是十七萬(wan) 多人。公安局裏有八十多交通警察,八十多戶籍警察。

“市府組織與(yu) 普通市府相似,隻是建設局代替工務局,公安局代替警察局,外加滅煙局,勒令煙民戒煙。社會(hui) 局正在舉(ju) 辦生產(chan) 性質的救濟,以及職業(ye) 介紹所

……

轟動當時的張家口民主普選,在文中亦有提及:“毛澤東(dong) 先生在重慶說過‘保甲長是統治人民的,這種製度要不得。’”

是的,就是在這種人人都渴望得到自由民主的願景下,張家口迎來了共產(chan) 黨(dang) 的隊伍。記者子岡(gang) 問及宋文主任以後民主聯合的政府建立這人民的基層組織如何辦呢?宋主任說‘名稱沒有什麽(me) 關(guan) 係,主要的是民主製度的有無,人民有了自由,一切都好辦。聶榮臻司令對這一問題也認為(wei) 世界中國的民主不可分。’”

“……政治委員會(hui) 也是三三製,由普選產(chan) 生的邊區參議會(hui) 選出,三三製介紹的很久了就是國民黨(dang) 共產(chan) 黨(dang) 無黨(dang) 派各占三分之一。

信息鏈接文(19101994年)山西太原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1935年畢業(ye) 於(yu) 北京大學曆史係。曾任北平社會(hui) 科學家聯盟黨(dang) 團書(shu) 記山西犧盟會(hui) 宣傳(chuan) 部部長、五台縣縣長、山西省第一專(zhuan) 專(zhuan) 員、晉察冀軍(jun) 區行政委員會(hui) 主任委員、華北人民政府財經辦事處秘書(shu) 長兼農(nong) 業(ye) 部部長。

建國後,曆任政務院財經委員會(hui) 委員,計劃局局長、國家建委、國家委、國家機械工業(ye) 委員會(hui) 副主任,國務院經濟技術社會(hui) 發展研究中心總幹事等職。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張家口漫步》中,子岡(gang) 設了“聶司令”一小節。在聶司令召開的記者招待會(hui) 上,子岡(gang) 記:“聶榮臻,看上去有五十歲了,花白頭發,馬靴,綠呢子軍(jun) 服,仿佛張家口的八路軍(jun) 們(men) 服裝均非土著,都從(cong) 敵人那兒(er) 繳獲了些東(dong) 西,的方圓臉與(yu) 羅瑞的長臉,好像待客的兩(liang) 樣水果圓的蘋果、長的鴨梨……”這樣打趣的文筆,透著其文采的特色,讓讀者忍俊不禁

在子岡(gang) 無所顧忌的筆下,四川江津縣人聶榮臻爽快幹練的軍(jun) 人形象躍然紙上,當提到(北)平漢(口)、正(定)(原)(大)同蒲(州)三條鐵路的修複,有記者問“誰破壞的?”

“‘我們(men) ’,聶司令很坦白地說:‘是因為(wei) 那是敵人的補給線。’”

“在他手下有三十萬(wan) 正規軍(jun) 。對於(yu) 中共執行縮編為(wei) 二十個(ge) 師時他如何縮編的問題,他回答:一定奉令縮編,我們(men) 的弟兄都是農(nong) 家子弟,回去種田是不成問題的。政府自然應負責任,我們(men) 也一定盡量予以協助。

小節的最後,針對當時張家口是否有蘇軍(jun) 參戰的傳(chuan) 言,聶司令是這樣回答的:“他(聶司令)說蘇聯在對日戰爭(zheng) 中,是有權繳獲戰利品的,張家口則並無蘇軍(jun) 參戰,他不否認曾有一位蘇聯軍(jun) 官到張北去調查三個(ge) 蘇軍(jun) 被中國土匪殺害的事兒(er) ,但無所獲。在後方收複區聽惱了接收,在邊區卻絕不用這兩(liang) 個(ge) 字,代之的是繳獲,從(cong) 敵偽(wei) 那兒(er) 繳獲,用戰鬥繳獲,這兩(liang) 個(ge) 動詞之間的差別足發人深省”。

在張垣,子岡(gang) 真實感受到了毛澤東(dong) 題寫(xie) 的“為(wei) 人民服務”落在了實處。她由交際處一張姓女子(南方人)帶領著去“看”婦女聯合會(hui) 和《晉察冀日報》社人的途中,有這樣的對答:“你們(men) 為(wei) 本地的婦女們(men) 辦了什麽(me) 教育工作了?我問。”

不,我們(men) 也同時向她們(men) 學習(xi) ,從(cong) 她們(men) 那兒(er) 去取得教育。她馬上糾正我,使我臉紅了一下。她告訴我她們(men) 如何從(cong) 經驗中得到教訓。隻有在醫藥衛生或是增加經濟生產(chan) 的工作中,才能團結一些婦女,空口宣傳(chuan) 是無用的。有一個(ge) 時候,很多女同誌受產(chan) 婆訓練,分配到鄉(xiang) 村中去,為(wei) 農(nong) 婦接生,當初女同誌們(men) 為(wei) 管這項革命工作覺得惡心;但是後來才承認那種想法是錯誤的。

為(wei) 了與(yu) 張家口當地婦女群眾(zhong) 打成一片,這些婦女工作者不穿旗袍或軍(jun) 裝,都是短棉襖棉褲,帶口外的皮帽子。“因為(wei) 行軍(jun) ,因為(wei) 工作疲勞,因為(wei) 冬天要在冰水裏淌過河去,許多女同誌得了月經病……”

“在張家口的鄉(xiang) 村中,農(nong) 會(hui) 、工會(hui) 、婦聯會(hui) 等等都組織起來了。區婦聯以下有街婦聯,識字讀書(shu) 以外,參加一切社會(hui) 活動,爭(zheng) 取民主權利,婦聯會(hui) 門口掛的一副對聯,可以說明她們(men) 的工作目標:“持家大道勤生產(chan) ,建國宏謀愛人民。”

子岡(gang) 還記下了這樣幾副春聯:“群策群力求民主,減租減息享太平。”“人民救星共產(chan) 黨(dang) ,民主幹成八路軍(jun) 。”最常見的一個(ge) 標語是:“建設民主繁榮的新張家口”。

也是在子岡(gang) 的筆下,我們(men) 仿佛直擊了數十年前熱鬧場景:“張市自除夕起機關(guan) 學校離店放假一星期,工資薪水照給,初三那天慶祝和平勝利大會(hui) ,五萬(wan) 市民(占全人口三分之一)鬧翻了天,四十四隊秧歌霸王鞭跑旱船擁來擠去,到初四初五,記者也還看到不少。人民的笑臉上,女人、孩子的新棉襖上,我看到他們(men) 生活的豐(feng) 裕。一位張姓負責人對我說:不能隻從(cong) 物價(jia) 看人民生活水準,要從(cong) 購買(mai) 力來看才對,是人民購買(mai) 力已經提高了”。

 讓我們(men) 來讀一讀“三親(qin) ”記者子岡(gang) 是如何記述當時眾(zhong) 多文化名人從(cong) 延安來晉察冀首府張家口的這段曆史:子岡(gang) 在開卷不久即寫(xie) 下:“有上百的文化幹部抵達了張垣加上晉察冀邊區原有的文化教育幹部,張家口的書(shu) 卷氣息濃厚起來了……”

她還專(zhuan) 設了“作家”一節:“這兒(er) 所謂作家,是廣義(yi) 的文化人之謂,包括文藝、社會(hui) 科學作者、教育家、學者、新聞從(cong) 業(ye) 員,音樂(le) 、戲劇、美術的工作者。五日我參加過華北聯合大學的教授們(men) 的聚餐;法政學院院長何幹之當廚;七日我參加了《晉察冀日報》和新華社的聚餐;幾乎張市全部文化工作者全見到了。讓我背一下他們(men) 的名字:丁玲、草明、成仿吾、於(yu) 力(原名董璠)、鄭景康、鄧拓、胡開明、張如心、吳曉邦、陳明、逯斐、鍾敬之……總有七八十人之多。”

“先看張垣的學府吧:有包括文藝、法政、教育三院的華北聯大,成仿吾是校長兼法政學院院長,艾青是文藝學院院長,於(yu) 力是教育學院院長,林子明是教務長,於(yu) 、林二位皆是燕大老教授,我問他們(men) 想不想回去執教,他們(men) 笑說:怎麽(me) 會(hui) 想呢,這兒(er) 倒真能替人民服務。 

“聯大有三百多平津新去的學生,張垣的較少,程度較差。三院學生中除文藝學院需學外國語的費時間外,其餘(yu) 都於(yu) 半年畢業(ye) 後分發下鄉(xiang) ,做群眾(zhong) 工作。入學考試與(yu) 一般大學不同,不考理工功課,隻要有相當常識,對政治認識清楚,有聽講記筆記的能力,便可以錄取。在校一切食住費用學校負擔,吃小米飯。”

丁玲、蕭軍(jun) 、蕭三、成仿吾、楊朔、艾青,在當時所有來張的文化名人中,算是更有影響力的人物吧,子岡(gang) 專(zhuan) 為(wei) 她(他)們(men) 或多或少各寫(xie) 下一段:“丁玲在寫(xie) 一個(ge) 劇本,與(yu) 陳明、逯斐合作。年光在她臉上似乎不曾劃上什麽(me) 印子,與(yu) 《良友》出版社《母親(qin) 》那集子上的畫像十分酷似,圓臉大眼睛,斜分的頭發。就是比向像上胖一點。這劇本是寫(xie) 工人翻身的,是宣化一個(ge) 鐵工廠的真實故事,我們(men) 到那裏去看過,寫(xie) 好以後還要去宣化征求工人們(men) 的意見,念台詞給他們(men) 聽,讓他們(men) 修改。

“蕭軍(jun) 說想來北平寫(xie) 作辦出版,延安印刷不夠用,盡先印老百姓與(yu) 部隊用的通俗讀物,高級的文學作品比較難印。”

“我早對《延安一月》的作者說過:我在延安住著有三不怕。不怕凍餒,不怕轟炸,不怕綁票。”在武漢他曾被綁過一次,他不承認在邊區沒有個(ge) 性自由,他說這幾年的經曆接觸夠他寫(xie) 十年而不致材料枯竭。”

……

子岡(gang) 最後總結:“如果以人口與(yu) 文化人來做比較,恐怕張垣是文化氣息最濃厚的城市了,他們(men) 改變了中國知識分子傳(chuan) 統的向上看的作風,他們(men) 的眼睛全是朝老百姓瞧的”。

《張家口漫步》可謂“麵麵俱到”——還有《晉察冀日報》的影子:“《晉察冀日報》繳獲了《蒙疆日報》很好的一份遺產(chan) ,白報紙一大張,逢節日印紅色,卷筒機印,有時加插圖,據說印三萬(wan) 份,最近提高售價(jia) 到十元一張。存紙聞夠用半年多。此外,部隊有報紙《子弟兵》,工人有《工人報》。日報還有點兒(er) 農(nong) 村作風,午後六時起稿,許多新聞趕不上登。大半稿件皆依賴各軍(jun) 區的新華社,多人民活動”。

三、子岡(gang) 筆下的官廳水庫

官廳水庫是新中國成立後興(xing) 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水庫位於(yu) 張家口花果之鄉(xiang) 懷來境內(nei) ,它的興(xing) 建消除了永定河流域千年水患。

史料顯示:官廳湖距今約6千萬(wan) 年,從(cong) 現今在淺層地質及淤積層中發現的貝殼煤層等物,這裏曾經是氣候溫和,周圍環樹、一望無際美麗(li) 富饒的天然湖……由於(yu) 官廳山峽的形成,此處演變成地震、山洪多發的水患之地,泛濫的水域曾有“小黃河”“無定河”等名稱——“永定河”是康熙三十七年(1699年)康熙帝親(qin) 賜之名;其後,曆朝曆代亦曾多有治理,但是古人治河不能集龐大人力,多專(zhuan) 注下遊,以“防害”為(wei) 主,水害終得不到控製;周圍及下遊居民深受其害……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召開各解放區水利聯席會(hui) ,決(jue) 定在永定河上遊修建官廳水庫。當年年底,官廳水庫工程處成立,著手建庫準備工作。1950年10月,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完成。1951年1月,官廳水庫正式興(xing) 建——在1953年的訊期中起到了攔洪作用。這是自古以來第一次免除下遊水患的願望成了現實。

官廳水庫控製流域麵積達43400平方公裏,總庫容41.6億(yi) 立方米。水庫建成後的幾十年中,發揮攔洪調蓄作用,消減高峰流量,在保障首都、天津永定河下遊廣大地區的安全,發揮了顯著成效。

1954年4月12日,毛澤東(dong) 在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鄧穎超、陳雲(yun) 、董必武、聶榮臻、楊尚昆等同誌的陪同下視察了官廳水庫工程……

當年“五一”勞動節之時,官廳水庫全麵竣工。毛澤東(dong) 親(qin) 筆題詞:“慶祝官廳水庫工程勝利完成”。

官廳水庫建成後,徹底根治了永定河下遊村莊的危害。下遊人民生命財產(chan) 得到了保障,但官廳水庫庫區縣懷來縣人民為(wei) 此做出了巨大犧牲……因為(wei) 庫區內(nei) 正是懷來縣盆底中心,是全縣土地肥沃,物產(chan) 豐(feng) 富,旱澇保收的米糧川花果園;這裏盛產(chan) 水稻、蘆葦、水果、煙葉、薯類等糧食和經濟作物,最終都被水庫淹沒……

移民搬遷,在官廳水庫興(xing) 建諸項工程中最為(wei) 艱苦——難度大,任務重,時間緊;廣大移民故土難舍,顧慮重重……

據《懷來文史資料》第一輯,劉守成、於(yu) 燕君整理的“官廳水庫的興(xing) 建與(yu) 懷來縣移民搬遷”中記載:官廳水庫的興(xing) 建是一項水害變水利的工程,是徹底根治永定河下遊水害的工程。上遊的懷來縣人民為(wei) 此付出了巨大犧牲。懷來縣淹沒一座縣城,81個(ge) 村莊,11271戶,49200人。其中非農(nong) 業(ye) 人口1000人,淹沒耕地15萬(wan) 畝(mu) 。果園14744畝(mu) 。

當時察哈爾省和察南專(zhuan) 署指示:除本縣安置外,其餘(yu) 安排在察北地區和雁北地區,盡可能安排本縣和鄰縣。經上下多次協商確定安置原則:一集體(ti) 建村;二後靠建村;三分散遷移村莊安置;四本縣安置不了的,可遷外縣。全縣分三期遷移,大約涉及65000人。首批遷移的是官廳村。

此期間,抽調幹部成立了移民機構。經懷來、延慶兩(liang) 縣移民代表協商,壩上張北縣、沽源縣、尚義(yi) 縣,壩下龍關(guan) 、宣化、涿鹿,懷安,萬(wan) 全等縣都有接收官廳水庫移民的任務。

勤勞善良的懷來人民,聽共產(chan) 黨(dang) 的話,服從(cong) 政府安排;為(wei) 下遊人民,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需要;為(wei) 保障首都北京的安全和首都人民飲水,犧牲個(ge) 人利益,服從(cong) 大局,離鄉(xiang) 背景,克服困難重建家園

 

官廳水庫的主體(ti) 工程由攔河壩、進水塔、溢洪道、輸水洞組成,修建工程是一麵施工,一麵設計——從(cong) 1951年10月始建,1952年春天工程開始有了端倪……到了1953年的春天,工程進入緊張階段:因為(wei) 要在8月前修好攔河壩,起到攔洪作用。民工最多時達四萬(wan) 三千多人。修建工人包括本地人、張家口專(zhuan) 區民工、察北民工,轉業(ye) 軍(jun) 人,還有來自荊江分洪工地的混凝土工人……工人們(men) 每天三班日夜輪流趕工,全國各地的人力、器材、機械也積極支援;6月底攔河壩築到了35公尺高,保證了伏訊抗洪。9月下旬,攔河壩築到了45公尺高,宣告勝利完工。期間,蘇聯也曾派水利專(zhuan) 家來官廳水庫指導工程。

1954年的春天,是官廳水庫修建的第三個(ge) 年頭,在工程即將完工之前,子岡(gang) 來到官廳水庫的工地采訪,其後在《人民日報》上連續發表了《老郵工》《官廳水庫的春天》《官廳少年》。

子岡(gang) 筆下的老郵工就是在這樣背景下,是日常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小人物,每日辛勤地工作著……《老郵工》發表於(yu) 1954年4月5日《人民日報》,全文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一位在懷來土木車站郵局踏實工作,55歲的胡姓老郵工。他打心眼裏想的是要好好工作,一改解放前的惰性幹活;因在新中國受到了領導的尊重,轉變為(wei) 在十分艱苦的工作環境中任勞任怨……

當時土木車站距離官廳水庫有30裏,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大汽車、小汽車和騾馬大車把參加建設的人員和建設水庫的器材送到工地——笨重的推土機、大吊車、滿身鐵刺的羊角碾……而老郵工主要是負責每天不錯點地郵寄官廳水庫工人們(men) 的信件郵包——領導和群眾(zhong) 的眼睛是雪亮的,最終老郵工被評選為(wei) “張家口專(zhuan) 區模範”。

 1954年5月12日《文匯報》上,子岡(gang) 發表了《官廳水庫的春天》。其題名寓意深遠——象征著新中國滿是希望的“春天”來到了……

文中記:“1954年的春天,是官廳水庫全部工程即將結束的時期,在這個(ge) 勝利的春天,官廳水庫工地上每個(ge) 單位都在做總結,都在做,找出一些可貴的經驗教訓來供全國各地從(cong) 事水利建設時參考。”

“在官廳水庫建設的兩(liang) 年中,各地各族的工人,學生幹部不斷到這裏來參觀學習(xi) 。凡是到北京來的,外邊幾乎有一半兒(er) 人到過官廳水庫, 他們(men) 要看看中國人民的力量,看看聰明而勤勞的中國人民在如何與(yu) 洪水鬥爭(zheng) ,改造自然。每逢節日,這兒(er) 成了為(wei) 愛國主義(yi) 和國際主義(yi) 精神相結合的具體(ti) 表現的場所。外賓們(men) 不隻看工程,訪模範,也讚美這裏所有不被風雨冰雪所阻擋的工人們(men) ,個(ge) 個(ge) 是英雄。1954年的春天招待參觀不僅(jin) 成為(wei) 官廳水庫工程局的周末工作而幾乎成了每天的工作了。”

官廳的水庫工程修建最緊張階段,工人最多時達四萬(wan) 三千多人,即將完工之時也有兩(liang) 千多人……“龐大的工程勞動非常辛苦。雖然已經啟用了一部分機械起重機,推土機,羊角碾,拖拉機,抽水機……”

在一片盛大的喜悅中也有不和的諧,但是是真實的聲音——“這些習(xi) 慣於(yu) 自由散漫生活的農(nong) 民,一下子要在工棚裏過工工人的集體(ti) 生活 是比較困難的:要吃上百人一個(ge) 夥(huo) 食團的飯,要按一定時間上班下班,甚至哪隊的人在工地上走哪一條路,都有規定,以免亂(luan) 了陣。他們(men) 有的惦記家裏的幾畝(mu) 地,有的惦記老婆、孩子,有的不明白為(wei) 什麽(me) 自己的棉被應該勻給沒帶棉被的人夥(huo) 著蓋——於(yu) 是有人在挑土打夯的時候不起勁兒(er) ,甚至有極少數人開了小差……”

“民工中的黨(dang) 團員和專(zhuan) 業(ye) 軍(jun) 人發揮了作用,在各種政治動員下,民工們(men) 的勞動紀律逐漸建立起來啦,他們(men) 們(men) 熱烈的參加著勞動競賽,注意了工程的質量。當時水庫民工的小夥(huo) 子學文化有了文化有了出息。找對象的姑娘們(men) 坐著大車跟著介紹人到工地上來,簡直是一車車的來……”

官廳水庫像一所學校培養(yang) 了許多建設工人,僅(jin) 工作能手、技術工人就培養(yang) 了近千人——“因此,在領導這項工程的人們(men) 都說:這是舊社會(hui) 所辦不到的,所難以想象的事兒(er) 。有些資本主義(yi) 國家來的人看到了都難以掩飾他們(men) 心中的感動。他們(men) 看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人民政府在人民中的威信有多麽(me) 高啊,說得到辦得到。”

“到了春天,官廳水庫的作息時間改早了半點鍾,早上6:00喚醒了人們(men) 做早操,人們(men) 憧憬著“將來,水庫將是一片美麗(li) 寬闊的湖麵,湖裏可以發展水產(chan) ,周圍種上各種果樹,這個(ge) 湖泊附近要成為(wei) 風景區、療養(yang) 院。水利發電以後,帶給人們(men) 的幸福是沒有法兒(er) 說完的……”

《官廳少年》原載1954年5月18日《人民日報》。特寫(xie) 了一位16歲,已在工地上當了一年多通訊員(打水、打掃衛生)的當地官廳村少年嚴(yan) 春富。

子岡(gang) 不僅(jin) 聽局長的報告,工程師的講解,還想聽聽當地少年說的話:“‘……那上麵,就曾經是舊官廳村,就曾經是我們(men) 的家。’他的一雙年輕的眼睛忽然顯得比任何時候都澄澈,在散射出光輝,本來微紅的兩(liang) 頰也更紅通通的了。他仿佛相信,憑他的手一指,我就會(hui) 看見往日在這山坡上錯落地存在過的窮鄉(xiang) 村,其中兩(liang) 三間小土房又曾經是他們(men) 一家人的安身處。是的,在他這愉快的一指之下,我也仿佛被領進了童話的世界,記起女巫的魔杖指什麽(me) 出現什麽(me) 的故事來了。閆春富也許沒有聽過這樣的童話故事,他卻看到了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時代更有吸引力的現實了。”

這位少年人小誌氣高,當子岡(gang) 從(cong) 少年嚴(yan) 春富的話中,聽出他並不滿足於(yu) 每日的“捶煤、添火、提水、打掃禮堂”,而是想要多學習(xi) 技術,掌握各項本領;便打趣他:“你這小家夥(huo) ,有點不安心工作吧?做個(ge) 通訊員也是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啊!”

“‘你別冤枉人啊!’他急了:‘我高興(xing) 為(wei) 到官廳來的客人服務,雖然我沒有為(wei) 攔河壩添過一鏟料,沒有為(wei) 輸水道溢洪道澆灌過一點混凝土,可是我心裏就賽個(ge) 主人似的。我生長在這個(ge) 地方,人小,經曆的事兒(er) 可不少。我可以告訴你們(men) :我在哪塊小山坡上放過羊,我在哪塊兒(er) 小山路上趕過毛驢。我可以告訴你們(men) :我們(men) 在哪片兒(er) 山地上收拾過敵人。這山裏的棗、杏、梨、蘋果、沙果、葡萄、柿子可不少,又都是又香又甜的好種,多少官廳村的老鄉(xiang) 都是為(wei) 了舍不得家家的幾十棵果樹,所以遷移的時候才那麽(me) 難受。好了,後來政府折價(jia) 買(mai) 了樹,現在這些樹是公家的了。過些時候你還來不來?這些樹會(hui) 排著隊兒(er) 似的開的,總是杏花打頭,一片片賽著開。’工程師們(men) 說:‘以後要把水庫周圍種上樹,水裏養(yang) 上魚,人在湖上滑起船來遊的那個(ge) 美!人累了、病了,全可以上官廳來住住。我們(men) 官廳可出了名了,如今休養(yang) 的房子還蓋的不多,參觀的人可來的不少,中國人來不算,外國人也來得挺多,都來瞧咱們(men) 中國人咋樣搞水利基本建設,咋樣在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啦!’”

在子岡(gang) 采寫(xie) 的這三篇有關(guan) 興(xing) 建張家口懷來縣官廳水庫的作品中,讀者仿佛“身臨(lin) 其境”,又展望了永定河流域工農(nong) 業(ye) 發展的前景……在張家口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資料室收藏的,1955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編印的《官廳水庫圖片集》中,總能看到子岡(gang) 文中提到的場景,兩(liang) 兩(liang) 想照,感受就更為(wei) 切實了。

 

——本文刊登於(yu) 《上古文化》2022·冬刊

Copyright © ac米兰官方 . All Rights Reserved 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 版權所有
建議使用1440×900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8.0以上版本的IE瀏覽器訪問本站

地址:張家口市橋西區長青路19號
聯係電話:13903236923 / 0313-802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