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業(ye) 街位於(yu) 張家口市橋東(dong) 區西部,東(dong) 西走向,東(dong) 起花園街,西止東(dong) 河沿街,全長170米,路寬8.5米,南與(yu) 商務北橫街相鄰。此街形成於(yu) 20世紀初,因木工作坊規模“甚觀”而得名,是享譽西北的木業(ye) 作坊集中地。
清朝末年,隨著京張鐵路的修建和通車,橋東(dong) 區逐漸形成城市規模,各路能工巧匠雲(yun) 集此街,匠鋪林立、作坊匯聚,工匠們(men) 一把鋸、一把刨、一把鑿依靠傳(chuan) 統的手工操作,以製作營銷木器謀生。
木器行業(ye) 始稱為(wei) 木作業(ye) ,分為(wei) 大木行和小木行。大木行以建築為(wei) 主,小木行以生產(chan) 木製器具為(wei) 主,木製器具包括家具、大車、風箱、籠籮、壽材、小商品等。木業(ye) 街的木作業(ye) 中,大木行較為(wei) 遜色,小木行卻有相當的實力。小木行工匠技術精湛,生產(chan) 製作地方特色的木製器具產(chan) 品在塞北、山西、內(nei) 蒙古一帶享有很高的聲譽,如風箱、籠籮、鉿鉻床、擀麵杖、麵板、鍋蓋、菜擦、木梳等。中俄、中蒙互市貿易中方出口貨物中即有木業(ye) 街工匠製作的木梳木碗等。
餄餎床是塞北農(nong) 業(ye) 特產(chan) 蓧麥麵的專(zhuan) 用廚具,需用量很大,選質地堅硬、紋理細密、光滑耐磨的樺木為(wei) 原料,做工精細、結構合理,起錘靈活,落錘自如;“風箱”是生產(chan) 和生活必需的鼓風工具,選密度適中、紋理直、易加工的紅鬆為(wei) 原料,產(chan) 品不崩不裂,毛頭不掉,風杆光滑,推拉省力、風力大;“鍋蓋”,工藝考究,刻槽前寬後窄,三塊板合成,窗縫適當、不翹不裂、結實耐用。
木業(ye) 街的木工藝匠,其中有不少是細木匠。細木匠不僅(jin) 能幹一般的粗木工活,而且能為(wei) 殿堂樓閣雕梁畫棟,在日用家具上雕刻花鳥魚蟲。雕刻包括深浮雕、淺浮雕、原雕、透雕、雕塊拚圖等多個(ge) 種類。雕刻工藝從(cong) 選取木材原料到為(wei) 木料日久保存不裂縫、不變型的去性處理;從(cong) 木料的膠合製坯,到繪畫以及多層次地精雕細刻,都有很多講究。雕刻作品中,人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花卉、鳥獸(shou) 活靈活現、呼之欲出;景物層次分明、有聲有色;逼真的畫麵、奇特的選型、細膩的刀工,常讓觀者拍案叫絕。由於(yu) 細木工匠技藝精湛,製作的桌、椅、床、櫃、櫥等家具美觀實用,家具銷路日益看好,名聲遠揚,顧客頗多。木業(ye) 街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在張家口周邊地區有特色的一條街。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展了對資本主義(yi) 工商業(ye) 的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辦起了生產(chan) 合作社,把木工坊組織起來走集體(ti) 化的道路,並在區內(nei) 建立了木器製材廠,招收吸納工人參加工作。木業(ye) 街的小作坊逐漸消失,木業(ye) 街往日的景象雖不再現,但木業(ye) 街之名仍延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