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家口堡(俗稱堡子裏),國家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曆史文化街區,國家3A級景區,張家口市區的發源地,建於(yu) 明宣德四年(1429年),是張家口市區的“原點”和“根”。張家口堡的發展曆史對張家口市區的發展曆史具有重要的曆史研究價(jia) 值。
關(guan) 鍵詞:張家口堡、價(jia) 值、意義(yi) 、文化、金融、建築學、紅色文化、武文化、商文化、宗教文化
張家口堡(俗稱堡子裏),國家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曆史文化街區,國家3A級景區,張家口市區的發源地,建於(yu) 明宣德四年(1429年),是張家口市區的“原點”和“根”。初建為(wei) 屯兵軍(jun) 堡,是明代長城九邊要衝(chong) 宣府防禦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家口堡周四裏十三步,城高三丈二尺”,現占地23公頃,東(dong) 西長590米,南北長330米,有12街8巷,明清院落478處,保存較為(wei) 完好的重點院落93處。清代中葉到民國初年,隨著張庫國際商道的開通,張家口成為(wei) 了中國北方繁榮的商業(ye) 重鎮,張家口堡的功能也由單純的軍(jun) 堡逐漸演變為(wei) 軍(jun) 商共用的城堡,由於(yu) 其嚴(yan) 密的安防,張家口堡成為(wei) 豪商富賈、達官貴人居所的首選,到清末可謂發展到寸土寸金的地步,能在張家口堡擁有一處自己的宅院成為(wei) 許多人一生奮鬥的目標,張庫商道的興(xing) 盛,也吸引了眾(zhong) 多的國外資本,張家口堡也是外國商人的聚集地。據記載,民國初年,在張家口的外國洋行總數達44家,其中半數就在張家口堡,張家口堡從(cong) 而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商堡。張家口堡的發展曆史對張家口市區的發展曆史具有重要的曆史研究價(jia) 值。
曆史的歲月為(wei) 張家口堡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記憶和曆史遺存,使這裏成為(wei) 具有諸多價(jia) 值的研究基地,現就從(cong) 幾個(ge) 方麵來談談張家口堡具有的重要價(jia) 值:
一、文化價(jia) 值
漫長的歲月為(wei) 張家口堡在文化價(jia) 值方麵留下很多寶貴的遺產(chan) ,且不說每一個(ge) 院落留下的故事,單是一個(ge) 小小的木構件、一個(ge) 小小的門框、一副不起眼的窗欞都蘊含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深深的印記,其所蘊含的諸多文化價(jia) 值用隻言片語難以盡述,今天單就木構件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贅述如下:
藻井文化:藻井原為(wei) 宮殿、廳堂天花板上的裝飾,多為(wei) 方格形,有彩色圖案,在張家口堡的院落中基本每處在大門內(nei) 側(ce) 上方都設有藻井,遙想過去想必每間屋內(nei) 的藻井更是精美,藻井除了其裝飾意義(yi) 之外,其含義(yi) 與(yu) 象征還和消防有著緊密的關(guan) 聯,據《風俗通》記載:“今殿作天井。井者,東(dong) 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厭火也。”關(guan) 於(yu) 東(dong) 井,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所著我國現存較早的天文文獻《史記·天官書(shu) 》中注有:“東(dong) 井八星主水衡。”東(dong) 井即井宿,星官名,二十八宿中之一宿,有星八顆,古人認為(wei) 是主水的。綜上所述,在殿堂、樓閣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藕等藻類水生植物,鶴等水生鳥類,都是希望能借以壓伏火魔作祟。
堡子裏的藻井花樣雖比不得皇家那般繁複,但其精美程度也讓人感歎不已,每個(ge) 圖案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含義(yi) ,也讓我們(men) 為(wei) 古人的智慧而折服。由於(yu) 受到藻井使用等級的限製在堡子裏你可能看不到龍、鳳等皇家的象征,但是其他的樣式在這裏基本都能找到。團鶴:鶴,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僅(jin) 次於(yu) 鳳。“鶴壽千年”用為(wei) 祝壽之辭。古代人認為(wei) 它是長生不死的仙禽,騎著它可以與(yu) 神仙相會(hui) 。因此,將鶴的形象用於(yu) 擺件、雕飾等上麵,用於(yu) 寄托祝福祝壽的美好寓意,是很常見的。在藻井中的仙鶴往往口銜仙桃或口銜靈芝、或以個(ge) 體(ti) 形象出現,飛鶴銜桃寓意“仙鶴天壽”,銜靈芝為(wei) “仙芝鶴壽”,單鶴“鶴鳴九皋”等,均寓長壽祥瑞之意。體(ti) 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文化智慧。
門簪文化:在堡子裏還有一個(ge) 奇怪的文化現象那就是在這裏似乎為(wei) 了突破封建等級的束縛出現了很多不同與(yu) 其他地域的產(chan) 物,比如說門簪:人們(men) 常說“門當戶對”,之中的“戶對”正來源自門簪,又稱為(wei) “”。閥指的是功績,閱指的是閱曆。在古代,封建貴族階級門第世家的非常森嚴(yan) ,也很看重一個(ge) 人的家族背景。在聯姻上,需要“門當戶對”,名門對名門。有些極有聲望的子弟,甚至不肖與(yu) 皇族的公主聯姻。連唐文宗也都感歎說:“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門簪(閥閱)是一個(ge) 家族地位的標誌,被賦予了極其厚重的精神內(nei) 涵。門簪由最初的大門結構一部分變成了房子主人表達自己、演變為(wei) 體(ti) 現地位的一種象征。在堡子裏我們(men) 也可看到過去的大門之上基本按照“文圓武方”的規製設置的門簪,但也有個(ge) 例想必是在清末時期等級管理不是十分嚴(yan) 格的情況下產(chan) 生了一批具有文化寓意的門簪,荷花門簪:荷花在古代有高潔、和睦、以和為(wei) 貴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把荷花作為(wei) 門簪想必主人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誌。 梅花門簪:梅花 傲風雪、鬥嚴(yan) 寒! 作為(wei) 國花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的偉(wei) 大風骨。 更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在大門兩(liang) 側(ce) 往往還可以看到竹子、菊花、鬆樹的形象,用作門簪表現了主人的高潔。
二、金融價(jia) 值
清代中業(ye) 民國年間,隨著對外經濟政策的緩和變化,也隨著張庫國際商道和張庫公路的通車,張家口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複地的變化,張家口成為(wei) 了中國北方繁榮的商業(ye) 重鎮,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北方皮都”、成為(wei) 與(yu) 廣州齊名的陸路碼頭、陸路商埠。由於(yu) 市場經濟的刺激,張家口的商品貨幣經濟也極為(wei) 活躍,張家口的金融機構蓬勃發展。從(cong) 清初的帳局到後期的錢莊、票號張家口的金融業(ye) 空前的發展,據《察哈爾省通誌》記載:“民國十二年(1923年)以前,張家口的票號、錢莊達42家。”其中半數就設立在張家口堡,這其中也不乏很多國外的洋行。這對張家口的金融業(ye) 具有很深的研究價(jia) 值,甚至對中國的金融業(ye) 研究也有其不可或缺的研究價(jia) 值。
鼓樓東(dong) 街五號:祥發永賬局、永利銀號
祥發永在中國金融史上,是中國最老的金融企業(ye) 。清乾隆元年(1736年),山西汾陽縣商人王庭榮出資4萬(wan) 兩(liang) 白銀,在張家口開設了祥發永帳局,是全國最早的一家帳局,經辦商戶存、放款業(ye) 務,並在京師(今北京)、上海設有分支機構。後該院落成為(wei) 永利銀號。
棋盤街4號:大德通、中國銀行張家口分行
大德通股東(dong) 是山西祁縣喬(qiao) 家大院的喬(qiao) 範五,是祁縣城內(nei)
“大德通”的分號。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大清戶部銀行在張家口設立分行,這也是張家口曆史上設立最早的一家國家銀行。張家口分行成立時,先後屬大清戶部銀行、大清銀行北京分行領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大清戶部銀行改稱大清銀行。1912年2月,大清銀行改組成中國銀行。大清戶部銀行張家口分行,也改為(wei) 中國銀行張家口分行,經理是山西輸次車輞村人常老九。
鼓樓西街5、6號:中國交通銀行
清宣統元年(1909年)3月,交通銀行在張家口下堡設立試辦分行,隸屬清政府郵傳(chuan) 部,資本金官股2萬(wan) 兩(liang) 、商股3萬(wan) 兩(liang) ,合計5萬(wan) 兩(liang) ,屬股份有限製。銀行共有14人,經理為(wei) 杜賡堯,從(cong) 八月開業(ye) ,經辦郵、電、路、政之存放匯業(ye) 務,僅(jin) 當年四個(ge) 月盈利4072兩(liang) 。
1937年11月22日蒙疆銀行成立,行址設在此院,資本金1200萬(wan) 元,由察南、晉北、蒙古三個(ge) 偽(wei) 政權各出資400萬(wan) 元,總裁為(wei) 蒙古人包悅卿、日本人山田茂二。其職責:偽(wei) 蒙疆地域內(nei) 金融指導統製;貨幣製造及發行;承辦國庫業(ye) 務;內(nei) 外匯兌(dui) 管理;一般銀行業(ye) 務。
二道巷2號:清末美國德泰洋行,民國後此院改為(wei) 銀號。
安仁裏3號:清末民初法國立興(xing) 洋行,其建築形式有著明顯的歐式風格。
三、建築學價(jia) 值
堡子裏的建築形式可謂多樣,曾被建築泰鬥吳良鏞譽為(wei) “明清建築的博物館”,其寶貴的建築遺產(chan) 現已被清華大學、石家莊鐵道學院、張家口建院等多所高校設為(wei) 研究實習(xi) 基地。
張家口堡的建築形製是嚴(yan) 格按照明代建軍(jun) 堡的形製建造的。建堡之初堡方四裏有奇,城高三丈五尺,東(dong) 、南兩(liang) 麵開有城門,東(dong) 門曰‘永鎮’,南門曰‘承恩’。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展築關(guan) 廂,方五裏,高二丈”。現仍完好地保存有十街八巷的街巷格局,這對研究明代建堡、關(guan) 廂、街巷設置等規製有很好的研究價(jia) 值。
各地不同風格的建築形式:
山西建築:玉皇閣2號是比較有代表性晉中風格的建築。院子很小,不足八百平方米的占地麵積,房屋全是單坡出水。晉中地區多是單坡出水的房屋,這種房屋後牆很高,有利於(yu) 防盜;圍合嚴(yan) 謹,可增加私密性;還有心理上的希冀,解釋為(wei) “肥水不入外人田”。這個(ge) 院排水口的一塊石質水笓做成了古銅錢狀,“髒水排出去,金錢笓下來”,創意絕佳。
京都四合院:鼓樓西街26號,這處院落具有典型的京都四合院風格,院落分為(wei) 內(nei) 外兩(liang) 進,主建築為(wei) 兩(liang) 層,頗有京中達官顯貴的風範,院中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形製建有東(dong) 西廂房和下人用房,從(cong) 院落的規模看應是在堡子裏經商成功的典範。
鼓樓西街3號:二進院內(nei) 的四合樓,是張家口堡最豪華的一棟東(dong) 西南北房整體(ti) 連接的磚木結構二層小樓。小樓方方正正麵闊各五間,樓下麵南一間是通向外院的過廊,樓上為(wei) 環形回廊。整體(ti) 四合樓用料厚實,工藝講究。屋頂青磚灰瓦,房簷下紅色椽檁,綠色門窗是明顯的清代建築格局。
中西合璧的建築:在堡子裏中西合璧的建築隨處可見,由於(yu) 當時有數十家洋行都在堡子裏。所以,這裏的建築大多都有中西合璧的印記。其典型是安仁裏3號,安仁裏三號院的裏院內(nei) 東(dong) 側(ce) 有一棟整體(ti) 造型都為(wei) 西洋風格的小樓,細部卻有著典型的中式傳(chuan) 統建築手法,這座小樓用料考究,工藝細膩有著明顯的法式建築風格和中式建築印記,據院內(nei) 住戶回憶,院內(nei) 的石製樓梯等石頭構件都是西溝石匠窯的工匠所製,可見當時的本地工匠已經完整成熟的掌握了西洋建築的建造方法,也從(cong) 另一個(ge) 側(ce) 麵說明當時國外建築在張家口地區的普遍性。
國外的建築形製:東(dong) 門大街11號德國地亞(ya) 得洋行;東(dong) 門大街13號俄國立昌洋行;鼓樓東(dong) 4號東(dong) 洋建築原日本的三井洋行等
四、宗教文化價(jia) 值
張家口堡廟宇眾(zhong) 多,神靈雜集,據相關(guan) 史料的記載,曆史上曾建有五十多座廟宇,其中,屬佛教管理的廟宇三十多座,屬道教管理的廟宇有六到七座,屬伊斯蘭(lan) 教管理的廟宇有三座,屬民間泛神崇拜的有十餘(yu) 座。環堡四周北有財神廟、藥王廟、馬神廟;東(dong) 有三清宮、太王廟;南有關(guan) 帝廟、火神廟;東(dong) 嶽廟、彌勒寺、西有清真寺。堡內(nei) 有千佛寺、城隍廟、玉皇閣、關(guan) 王廟、甕城寺、文廟、奶奶廟、草城隍廟、文昌閣、三皇廟、真武廟、五道廟等眾(zhong) 多廟宇,時光更迭,大多數的廟宇已經不複存在了,但僅(jin) 有的廟宇遺存還是在向世人述說著昔日這裏鼎盛的香火。
堡內(nei) 製高點上的廟宇玉皇閣:玉皇閣設置在張家口堡的北城牆之上,是堡子裏的製高建築,明萬(wan) 曆九年(1581年)按建築舊製而建,內(nei) 供奉玉皇大帝,初建時前有牌樓,中書(shu) 玉皇閣三個(ge) 大字,牌樓前還設有旗杆和石製獅子,過去建有兩(liang) 道山門,現僅(jin) 存一座,山門兩(liang) 側(ce) 設有鍾樓、鼓樓、殿內(nei) 供奉有玉皇大帝的坐像,在玉皇大帝兩(liang) 側(ce) 曾有比幹和陰交銀紅等八位守護神像,兩(liang) 側(ce) 牆壁繪有三十三天神像,曆史的變更,如今我們(men) 在大殿中能看到的是恢複過後的玉皇神像和三十三天的精美壁畫。大殿外設有東(dong) 西跨院,原主持靜蓮,是張家口懷安縣人,從(cong) 九歲就到玉皇閣出家,是玉皇閣的第十七代主持,1995年圓寂,終年95歲。每年的農(nong) 曆初八是玉皇大帝的生辰,屆時將舉(ju) 辦盛大的廟會(hui) 一直延續至今。每年的臘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廟裏會(hui) 舉(ju) 行施粥儀(yi) 式,特殊的文化現象就是玉皇閣的佛道供奉,由於(yu) 資料的匱乏,玉皇閣曆代管理沿革無從(cong) 所查,但是從(cong) 有史料記載開始這裏就是佛教管理,並同時舉(ju) 辦有佛、道家的重要儀(yi) 式。
財神廟位於(yu) 張家口堡北關(guan) 街,建於(yu) 明萬(wan) 曆二十四年(1596年),原名“增福靈候神祠”清順治十四年重修。2009年至今,現雲(yun) 泉禪寺主管,稱念佛堂。第一進院落正殿中供奉有橫三世佛;北側(ce) 殿內(nei) 供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南側(ce) 殿內(nei) 供奉地藏菩薩;二進院落中北側(ce) 殿內(nei) 供奉文財神比幹;南側(ce) 殿內(nei) 供奉武財神趙公明;三進院南側(ce) 門上刻有一幅對聯,文字為(wei) :“善遊此地心無愧,惡過吾門膽亦寒。”曆史上這裏主要是在張家口經商的商人求財的廟宇,與(yu) 其他財神廟供奉關(guan) 羽不同這裏在古時主要供奉的是文財神比幹。
文昌閣地處張家口堡堡城中心,與(yu) 玉皇閣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建於(yu) 明萬(wan) 曆四十六年(1618年),順治三年(1646年)曾重修。
建築共分為(wei) 上下兩(liang) 個(ge) 部分。墩台為(wei) 磚石結構的十字券拱通道,貫通東(dong) 西南北四條大街,與(yu) 老街道相依。被老百姓俗稱“四門洞”。墩台的圓拱中央鑲嵌著道教文化的八卦圖石板,並刻有中國古代的天幹地支,石板四周又有暗寓著佛教文化的倒蓮花寶座。其基座建築形製有著西方古拜占庭帆拱的典型特征,而墩台上半部分則是典型的中國傳(chuan) 統建築,據有關(guan) 專(zhuan) 家學者到實地考察,認為(wei) 文昌閣是佛、道教文化以及中、西建築文化相融合的產(chan) 物,可以說,文昌閣是張家口堡多元文化融合的結節點。
墩台四門上方分別鑲嵌著一塊大字匾額,按南北東(dong) 西的順序依次是,“文昌閣”、“鍾樓”、“鼓樓”、“山樓”。從(cong) 四個(ge) 門的名稱來看,文昌閣至少有兩(liang) 項功能,一是鍾鼓樓報時的功能,二是供奉文昌帝君以求功名的功能。
明萬(wan) 曆年間,隨著邊境貿易的興(xing) 盛,吸引了許多商人到張家口堡買(mai) 房置地,張家口堡人口迅速增長,社會(hui) 綜合功能開始提升。文昌閣的建設,表明張家口堡已經由一個(ge) 軍(jun) 事防禦城堡轉化為(wei) 一個(ge) 集軍(jun) 事、政治、文化為(wei) 一體(ti) 的城市,也標誌著張家口堡開始了由單純的軍(jun) 事城堡向多功能城池發展。
從(cong) 西側(ce) 門可蹬墩台,在墩台東(dong) 南,西南角各有一石質基座,基座上左邊置鍾,右邊置鼓。鍾鼓樓有兩(liang) 種,一種建於(yu) 宮廷內(nei) ,一種建於(yu) 城市中心地帶。宮廷內(nei) 的鍾鼓樓除報時外,還作為(wei) 朝會(hui) 禮儀(yi) 之用,城市中心的鍾鼓樓則主要是報時之用,但在特殊情況下也有報警作用。
文昌閣大殿供奉有文昌帝君。大殿為(wei) 單簷歇山頂。按照明代官式建築等級製度,文昌閣較之清遠樓、鎮朔樓要低矮遜色,體(ti) 現了鎮城與(yu) 堡城之間森嚴(yan) 的封建等級製度和規製區別,大殿兩(liang) 側(ce) 的壁畫內(nei) 容為(wei) 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孝圖和《程門立雪》《鑿壁偷光》《懸梁刺股》《孔子出遊》等曆史故事。 舊時文昌閣是不對外開放的,隻有在每年的陰曆二月和八月舉(ju) 行丁祭,或有人考中秀才、舉(ju) 人等才開閣祭祀,屆時老百姓也可以登樓觀看熱鬧。
獨具特色的草城隍廟,城隍廟是供奉城隍爺的地方,是漢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之一,為(wei) 儒教《》八神之一。也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yu) 陽界的市長。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guan) 並隨城市的發展而發展。城隍產(chan) 生於(yu) 古代儒教祭祀而經道教演變的地方守護神。城隍本指護城河,班固《》:“京師修宮室,浚城隍。”祭祀的例規形成於(yu) 南北朝時。唐宋時城隍神信仰滋盛。列為(wei) 國家祀典。元代封之為(wei) 佑聖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為(wei) 王、公、侯、伯四等,歲時祭祀,分別由國王及府州縣守令主之。明太祖此舉(ju) 之意,“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ju) 不得幸免”。城隍在明清以後,成為(wei) 一個(ge) 神的官職,而不是一尊神明。都城隍為(wei) 省級行政區所奉祀,相當於(yu) 陰間的。城隍相當於(yu) 陰間的,縣城隍相當於(yu) 陰間的。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是殉國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標準正直聰明的曆史人物。但與(yu) 別處不同張家口堡建有兩(liang) 座城隍廟,一座是建在馬道底街的草城隍,另一座是建在西城牆底的城隍廟,據說草城隍中供奉的是草地城隍,他是專(zhuan) 管草原事物的神靈,因張家口有大批“跑草地”的生意人,因此草城隍就在張家口堡安了家,旦有要去“跑草地”的都要到草城隍去拜一拜,以求平安歸來。
張家口堡西關(guan) 街清真寺,這裏是張家口堡的重要文化節點,據相關(guan) 資料記載,建於(yu) 清康熙八年(1669年)續建於(yu) 雍正三年,是市區最早由回民捐資而建的,西關(guan) 清真寺巧妙的將明清建築風格和伊斯蘭(lan) 建築風格相融合,是十分珍貴的建築精品。由於(yu) 張家口堡的繁榮經濟善於(yu) 經商的回族,在此興(xing) 旺發達的貿易環境的吸引下,山東(dong) 、河北、河南及西北的回民,先後紛紛來此定居下來。或搞分蒙交易;或趕著駱駝做長途販運;或做牲畜交易,還有經營皮毛、畜產(chan) 品、製造業(ye) 的作坊,或做飲食業(ye) 及挑擔小本生意,因而在堡子裏建設了第一座回族的清真寺。西關(guan) 清真寺占地2.5畝(mu) ,共有房四十八間,在規整的兩(liang) 進院落西南角還設有一座閣樓式的建築——望月樓,六角形的望月樓雖然體(ti) 積不大,但是設計者別具匠心的在上下兩(liang) 層都設有環形外廊,十分精致。設置在院落的西處又起名為(wei) 望月都體(ti) 現了設計者的用心,因為(wei) 在伊斯蘭(lan) 教中西方是聖地麥加所在的方向,當虔誠的信徒在寺中誦經的時候望向西方或是登上望月樓都是與(yu) 神靈更近的心裏希冀。
五、紅色文化的價(jia) 值
張家口是一座經曆兩(liang) 次解放的城市,1945年8月23日,張家口第一次解放,它是我黨(dang) 從(cong) 日寇手中奪回的第一座大型城市。當時延安的大批文藝工作者和軍(jun) 政文化機關(guan) 遷移到張家口辦公,文化事業(ye) 蓬勃發展,艾青、冰心、郭沫若、丁玲、王昆等大批文化名人都曾在張家口工作生活,張家口成為(wei) 了“第二延安”、“東(dong) 方文化城”。在研究中國近代紅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價(jia) 值。
定將軍(jun) 府5、6號院,5號院在1945年張家口第一次解放後,以成仿吾為(wei) 議長的晉察冀邊區參議會(hui) 暨各委員會(hui) 就在這裏辦公,晉察冀邊區參議會(hui) 設正、副議長,各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的主任七人中,省部級的領導就有五人,共和國駐外大使一名,教授一名,翻譯家、文學家、教育家的成仿吾在這裏重新校譯了《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編輯了《北方文化》。
6號院在張家口第一次解放後是晉察冀邊區參議會(hui) 、察哈爾省政府的所在地;1948年11月24日,張家口第二次解放後省長張蘇曾在這裏辦公。
安仁裏3號:張家口第二次解放以後,此處是察哈爾省政府招待處。
1950年5月16日,當時的全國婦聯副主席鄧穎超曾在作家丁玲陪同下視察張家口,視察期間就住在現安仁裏3號院的小樓內(nei) 。
鼓樓西街4號這裏曾是聶榮臻夫人張瑞華任社長、著名女作家楊沫編輯的晉察冀邊區《時代婦女》雜誌社和《婦女報》的原址,她的中篇小說《葦塘紀事》也是在這裏創作完成的。
棋盤街4號:張家口第一次解放後,這裏曾是著名導演王血波為(wei) 團長的晉察冀軍(jun) 區政治部抗敵劇社所在地,它是晉察冀軍(jun) 區直屬的一個(ge) 綜合性的文藝團體(ti) ,抗敵劇社的著名音樂(le) 人曹星火在這裏創作了著名的《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著名的《霸王鞭》、《兄妹開荒》等都是在這裏創作的。
棋盤街6號:這裏曾是察哈爾省文教廳的舊址,著名的教育家、省政府委員李舜琴曾出任廳長,著名的戲劇史專(zhuan) 家、文教廳文化處處長郭漢成在這裏創作了著名的晉劇《蝶雙飛》,當時的《察哈爾文教》報紙也是在這裏編輯出版的。
鼓樓西街8號:1948年12月張家口第二次解放後,曾是察哈爾省政府的所在地。
鼓樓西街35號:山西人創辦的大美玉商號。在張家口第二次解放後曾是察哈爾財政廳的辦公場所。
掄才書(shu) 院:掄才書(shu) 院是張家口地區的高等學府,當時在書(shu) 院任教的有多位社會(hui) 名流。1923年11月,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康有為(wei) 先生就曾在弟子的陪同下來掄才書(shu) 院講學。據說,當時的聽眾(zhong) 有數百人,連房頂都站滿了聽課的人群,現書(shu) 院內(nei) 還存有康先生當年栽種的一株槐樹。曾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文學編輯室主任的王澤民也曾在掄才書(shu) 院講學。1925年5月1日,在中共北方區委書(shu) 記李大釗的直接領導下,平綏鐵路總工會(hui) 成立儀(yi) 式在掄才書(shu) 院舉(ju) 行,與(yu) 會(hui) 人員到達一百多人,選舉(ju) 了共產(chan) 黨(dang) 人何孟雄為(wei) 總工會(hui) 秘書(shu) 。全國鐵路總工會(hui) 負責人羅章龍出席會(hui) 議,並做了重要的講話。
鼓樓西街11、12號這兩(liang) 處院落在張家口第一次解放後是著名畫家馬承佑任校長的張家口藝術學校。
六、武文化的價(jia) 值
明長城的防禦造就了張家口堡,張家口堡的選址和格局均是出於(yu) 長城防禦而建,明初主要防禦北元的殘餘(yu) 勢力,采取軍(jun) 事攻伐和誘降攻略,對降附的蒙古部落的安置和封貢、互市。明正統年間,漠西蒙古瓦刺部落崛起。正統十四年(1449年)互刺南下攻明,虜獲明英宗朱祁鎮,史稱“土木之變”。明成化正德年內(nei) ,東(dong) 蒙古韃靼部落達延汗統一稱霸。嘉靖年內(nei) ,土默特萬(wan) 戶俺答汗稱汗,率軍(jun) 進犯京師,史稱“庚戍之變”。明隆慶五年(1571年)采納王崇古建議“隆慶議和”,準俺答汗朝貢、互市、撫賞、封爵。明冊(ce) 封俺答汗為(wei) 順義(yi) 王,三娘子為(wei) 忠順夫人(三娘子是俺答汗的妻子)。延續了近70年的友好經商互市關(guan) 係,於(yu) 1613年建來遠堡,為(wei) 互市之所,也稱上堡。張家口堡、來遠堡構成了張家口城市的雛形。明萬(wan) 曆年間,察哈爾部林丹汗稱王,經常到張家口地域侵擾。據記載,張家口遭受過200多次侵擾,40多次戰事,最大的一次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虜騎五六萬(wan) 由張家口進入”,在征戰中從(cong) 未失守,故以“武城”之譽雄冠北疆。
張家口堡建堡之初的初衷即為(wei) 軍(jun) 堡其為(wei) 萬(wan) 全縣右衛下轄的軍(jun) 堡,從(cong) 建堡之初的布局和布防不難看出當時堡子裏作為(wei) 軍(jun) 堡的嚴(yan) 密性。首先是布局整個(ge) 堡內(nei) 設置的管理機構暨地上建築除了管理機構和廟宇外均為(wei) 軍(jun) 事建築,建堡之初,堡子裏設有南門和東(dong) 門兩(liang) 門。同時,門外還設置有甕城均按軍(jun) 事布防設計。從(cong) 布防來看堡子裏內(nei) 設有中營署、協標署等軍(jun) 事機構,駐防最多是堡子裏的兵力達到近2000人。
小北門:小北門是在建堡百年後的1529年開築的,是適應社會(hui) 發展需要的產(chan) 物,但出於(yu) 軍(jun) 事防衛的考慮小北門開築的也很有講究。小北門門洞攔馬竿的石孔構造簡單,設計精巧,十分有創意,其高度正好為(wei) 騎兵騎在馬上的高度有效的抵禦了蒙古騎兵的入侵。
鼓樓北街8號協標署:協標署是清代駐守張家口堡協副將的衙門,鼓樓北街8號院內(nei) 正房是三開間二層木樓。 《辭海》說:協是“清代軍(jun) 隊編製單位。清綠營兵製以副將所屬為(wei) 協;清末新軍(jun) 製三為(wei) 一標,兩(liang) 標為(wei) 一協,約相當於(yu) 後來的旅。”《萬(wan) 全縣誌》記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設張家口協副將一員。”
張家口堡協標署為(wei) 我們(men) 證實了《宣化府誌》記載:“張家口堡協,管轄萬(wan) 全左右衛、懷安衛等九個(ge) 城堡。”清代張家口堡的戰略地位提供了一個(ge) 證明。說明張家口一線雖然不再是中原政權與(yu) 北方蒙古族政權之間的分界線,但它的軍(jun) 事地位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明朝這裏駐軍(jun) 軍(jun) 官最高是守備,到清朝初年卻提升為(wei) 副將。清代,副將為(wei) 從(cong) 二品武官,直接受宣化府總兵官節製。
鼓樓北街12號中營署:
中營署是清代協標所屬中營長官遊擊的駐所,《萬(wan) 全縣誌》載:“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張家口路參將,設協標中營遊擊。”遊擊是一個(ge) 武官的名稱,清代,遊擊的地位低於(yu) 參將,高於(yu) 守備,為(wei) 正四品武官,是各路出現戰事的策應部隊。可見中營署的長官是稱為(wei) 遊擊的武官。中營署設在圍合式古代樓房式建築,正樓七開間,開間九尺,東(dong) 樓五開間,開間丈餘(yu) ,西樓兩(liang) 開間,開間八尺。
七、商文化的價(jia) 值
塞外重鎮張家口曆史上,有過無數的輝煌。回顧張家口的曆史,其中最為(wei) 輝煌的就是這座邊塞古城的商文化,據清史資料的記載,清末張家口商業(ye) 最鼎盛時期張家口的稅收達到一億(yi) 五千萬(wan) 兩(liang) 白銀,達到清政府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還要多。而巨額的稅收和張家口的一條國際古商道密不可分,這就是張庫大道,張庫大道是張家口通往蒙古烏(wu) 蘭(lan) 巴托(當時稱庫倫(lun) 、大圐圙)的一條商道,這條商道一直向北延伸,到達了當時俄國的首都聖彼得堡,完成了商品的交易,現在的蒙古國還存有一張當年行走在這條商道上商人手繪的羊皮地圖。共產(chan) 主義(yi) 學說創始人馬克思在《資本的流通過程》一書(shu) 中記述:“俄國和中國的茶葉貿易可能是1792年開始的……茶葉陸續由陸路用駱駝和牛車運抵邊防要塞長城上的張家口(或口外)……再從(cong) 那裏經過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過1282俄裏到達恰克圖。”馬克思所說的正是張庫大道。在這條商道上每年都有數以萬(wan) 計的駱駝和老倌車在行走,其中有皇家禦賜的八大皇商,有聯手經營的“直隸商人”,還有京商和來自各縣區的本地商人,這些商人初時統稱“通事行”即為(wei) 後來的旅蒙商。
史料記載:張庫大道最輝煌的時候,在這條商道上經營的商戶達到1500多家,在大境門外的西溝有專(zhuan) 門供經營用的羊、馬、駝及毛皮的市場,正是張庫大道的興(xing) 盛繁榮,促進了張家口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張庫大道的繁榮讓邊塞城市張家口成為(wei) 了名副其實的商品物流集散地,張家口更是成為(wei) 與(yu) 廣州齊名的“陸路商埠”“旱碼頭”“北方皮都”,正是由於(yu) 張庫商道的繁榮才使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修建到了張家口,1909年京張鐵路完工,這更加加快了張家口地區商品的流通速度,1918年,我國的第一條公路——張庫公路也建成通車,鐵路和公路的相繼通車成就了張家口經濟鼎盛和極致輝煌。
當年大批的口商、晉商、京商就是在這條商道上獲取的第一桶金,在張家口成就了自己的事業(ye) ,他們(men) 不但將目光停留在大境門黃金地段的商鋪,同時也關(guan) 注到張家口堡的嚴(yan) 密安防,很多商人都盯上了這個(ge) 大的“保險櫃”。他們(men) 爭(zheng) 先恐後的到這裏購房置業(ye) ,使得堡子裏的地價(jia) 水漲船高,也催生了堡子裏的商業(ye) 發展,當時在張家口的洋行票號有半數就設置在張家口堡內(nei) ,卓有成就的商人都把在張家口堡擁有自己的一處宅院作為(wei) 一種顯示自己商業(ye) 實力的重要指標。
提及張家口的商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在張家口的晉商,晉商在中國的金融發展史上都有著舉(ju) 足輕重的影響,也為(wei) 張家口的商業(ye) 發展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常萬(wan) 達(1718—1796年),字子通,祖籍山西太穀,後遷山西榆次,著名晉商。他聰穎好學,待人謙恭,繼承父兄開創的商貿事業(ye) ,立足張家口,北越大漠,行商於(yu) 庫倫(lun) 和恰克圖,拓萬(wan) 裏茶路,從(cong) 事對蒙、俄貿易,開創了常氏家族幾十代基業(ye) 。經過常氏幾代人的奮鬥,終於(yu) 使常家成為(wei) 中國北方最大的外貿世家。
名聲顯赫的山西太穀曹家,曹家是明清兩(liang) 代有名的山西大商人,曹氏產(chan) 業(ye) 的奠基人曹三喜開始幹的都是不入流的小買(mai) 賣,張庫大道興(xing) 盛時有敏銳商業(ye) 頭腦的曹三喜將生意重心轉移到張家口,並在張家口設立錦泉興(xing) 票號,票號就設在張家口堡內(nei) ,現還有以錦泉興(xing) 命名的街巷,後來又在堿店巷和水岔街開設有錦泉湧和錦泰亨商號,並把業(ye) 務做到了庫倫(lun) 、伊爾庫茨克、明斯克。
當然在張家口也有為(wei) 數眾(zhong) 多的通過自己奮鬥實現人生目標地地道道的口商。
李玉璽:清末張家口比較有名氣的經紀,人們(men) 都叫他“玉璽子”。李玉璽少年喪(sang) 父,母親(qin) 給外國洋行的洋人們(men) 看護小孩,聰明的李玉璽在和外國小朋友玩耍的過程中學會(hui) 了幾種外語。長大後,李玉璽便專(zhuan) 做中外貿易的經紀人,是國際級的大牙子。李玉璽還曾多次為(wei) 清政府派到張家口處理洋務的官員充當翻譯,被封為(wei) “皇家通事”。李玉璽有錢後也在堡子裏置地蓋房,現鼓樓東(dong) 街六號就是李玉璽的宅院。有關(guan) 建築專(zhuan) 家觀看了李玉璽的住宅院後說這處建築的格局已明顯高於(yu) 一般商民用房,具備了官府建築的一些特征。“這“破格”的建築形式,肯定是沾了“皇家通事”的光。李玉璽的故事已經遠去,但李玉璽宅院大門用石條鋪就的通道上那深深的車轍印,卻為(wei) 歲月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張家口商業(ye) 曆史上最有政治地位的商人——八大皇商。
明崇禎五年(1632年)努爾哈赤蓄意向張家口進行軍(jun) 事擴張,軍(jun) 用物質十分緊要,但由於(yu) 當時貿易的限製,大批的軍(jun) 用物質無法通過正常的途徑解決(jue) ,於(yu) 是,他派人到張家口,通過當時在張家口的八大晉商:範永鬥、王登庫、靳良玉、王大宇、翟堂、田生蘭(lan) 、梁嘉賓、黃雲(yun) 發,搜羅了大批的生活和軍(jun) 用物質。清朝入關(guan) 後將他們(men) 敕封為(wei) 皇商,他們(men) 依仗著政治特權和自身的經濟實力,壟斷了張家口經濟近百年,直至今日在張家口堡內(nei) 還有當年八大皇商範永鬥的茶莊保存完好,現在仍作為(wei) 茶莊在經營,隻是今日不同往時,當年的皇權壟斷已不複存在,僅(jin) 有的隻是當年那兩(liang) 層修葺精美的茶樓。
漫長的歲月給張家口堡這座小城堡留下的是曆史深深的印記,它比不得麗(li) 江古城的繁華,比不得平遙古城的規模,但在這裏你可以看到明代的軍(jun) 營,清代的廟宇,民國時期的票號,代表新中國那紅紅的五角星,還有日偽(wei) 時期留下的門牌水號,風雲(yun) 變幻、朝代更迭,留不下的是時間,帶不走的是一座座,一件件,一個(ge) 個(ge) 依稀的回憶,也許正是由於(yu) 張家口對外開放的時間比較晚,才使得在今天的城市中心還保留有這樣一座讓人側(ce) 目的城堡,而如今吾輩後人保護研究它是在我們(men) 當下可做的大事,曆史的輝煌可以一去不複返,但曆史給我們(men) 留下的寶貴財富不論何時都值得我們(men) 去珍視,去用心的保護。
參考文獻:1、劉振瑛《品讀張家口堡》2010.12
2、單士元《故宮營造》中華書(shu) 局2014.12
3、劉振瑛《興(xing) 盛的古商道》黨(dang) 建讀物出版社2006.06
作者簡介:陳佳虹,張家口堡景區管理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