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家口地區是曆史上的軍(jun) 事要塞,同時也是著名的塞上商埠。明清時期,還出現了“草原絲(si) 綢之路”上的重要商路“張庫大道”。曆史上的張家口,擁有豐(feng) 富的文化資源,在宗教上呈現出多元性的特點。不僅(jin) 佛教、道教、伊斯蘭(lan) 教、基督教競相發展,各類民間信仰也層出迭見。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張家口的宗教文化除體(ti) 現本土特色外還糅雜有異域風情,甚至出現了多種宗教彼此融合的“三教合一”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與(yu) 張家口的地理位置、曾為(wei) 商業(ye) 市鎮的曆史背景以及民眾(zhong) 的信仰需求這幾方麵有很大的關(guan) 聯。本文試以張家口的多元宗教為(wei) 研究中心,概述曆史上該地區的宗教發展情況,探究宗教多元現場產(chan) 生的動因。結論認為(wei) ,張家口多樣的宗教在曆史上和諧發展,兼容並包,了解張家口的宗教曆史背景及其動因,對實施當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有重要助力作用。
一、從(cong) 兩(liang) 則故事說起
狐仙廟與(yu) 胡人
談到狐仙,讀者腦海中浮現最多的恐怕就是蒲鬆齡所寫(xie) 的《聊齋誌異》了,狐仙聶小倩和書(shu) 生寧采臣的恩怨情仇更是成了電影製片人所青睞的題材。其實,狐仙信仰在北方一直很普遍。中國人的狐崇拜大致經過了狐妖、狐神再到狐仙的發展。清人梁紹壬就曾在《兩(liang) 般秋雨盦隨筆》寫(xie) 道,“北地多狐仙,人家往往有之”。張家口地區也不例外,據記載,通橋東(dong) 路北就有一座三太爺廟,“山門坐北朝南,大殿三間,供狐仙——三太爺。”除此之外,懷安、萬(wan) 全、宣化、崇禮、赤城一帶,同樣有很多這樣的廟宇。這些廟有的叫做黃毛大仙廟,還有的因為(wei) “糊裏糊塗搞不清楚”,幹脆叫做糊塗廟。
但是,張家口這些名稱相似的廟宇果真都供奉狐仙嗎?有學者親(qin) 自走訪了當地的狐仙廟,發現這些廟宇大多數沒有狐仙的神像,而是隻供奉有牌位。這很可能是因為(wei) 供奉的神沒有出處,信眾(zhong) 無法描述,工匠隻得造出牌位,供人祭拜。但也有例外,如俞鴻漸在《印雪軒隨筆》中寫(xie) ,“萬(wan) 全縣北十裏許有糊塗廟者,不知所始,或雲(yun) 縣與(yu) 山西接壤,廟祀晉大夫狐突,音訛而為(wei) 此,理或然也。宣統間廟額則曰‘胡神’,須蝟卷而狀獰惡,絕類波斯胡”。這糊塗廟雍正皇帝也注意過,本想當做淫祠砸毀,但後來想著“糊塗廟供糊塗神,這才是萬(wan) 全之道”,便未破壞,這也從(cong) 側(ce) 麵佐證了萬(wan) 全縣糊塗廟的存在。
“須蝟卷而狀獰惡,絕類波斯胡”這句話,讓我們(men) 對糊塗廟的宗教信仰有了一種新的假設。是否糊塗廟或狐仙廟和胡人也有著某種聯係呢?“狐”與(yu) “胡”相通的觀點,已受學界認可。陳寅恪先生與(yu) 黃永年先生就將胡人與(yu) 狐狸聯係在一起,還考證“狐臭”和“胡臭”二詞的流變。《舊唐書(shu) 》曾記載安祿山與(yu) 哥舒翰在宴會(hui) 上爭(zheng) 論的故事,“祿山以思順惡翰,嚐銜之,至是忽謂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與(yu) 公族類同,何不相親(qin) 乎?’翰應之曰:‘古人雲(yun) ,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盡心焉!’祿山以為(wei) 譏其胡也,大怒,罵翰曰:‘突厥敢如此耶!’翰欲應之,高力士目翰,翰遂止。”可見早在唐代,就有將“胡”訓解作“狐”的例證。
至於(yu) 張家口,這一地區自古便是溝通中西的樞紐之地。唐初,許多胡人到燕京、保定經商,他們(men) 因信奉各自的宗教,便在張家口懷安、萬(wan) 全、宣化、崇禮等地建起了許多胡人廟。胡人的“胡”,音同“糊”或“狐”。“須蝟卷”也極似西域胡人的麵貌。這樣看來,張家口的狐崇拜與(yu) 西域胡人也有很大關(guan) 聯呢!
市台廟的大蒙靴
“提起個(ge) 拉駱駝啊,幾輩子受饑荒,冬天凍個(ge) 死呀,夏日裏曬得慌。傍晚蚊蟲咬哇,半夜土匪來搶,掙不了幾個(ge) 錢呀,活的太淒惶。”這是在張家口傳(chuan) 唱的歌謠。裏麵簡單樸素的話語刻畫的正是明清時期駝隊運輸人的悲涼心境,這也從(cong) 側(ce) 麵反映了大漠戈壁灘上貿易人的艱辛。
明萬(wan) 曆四十一年(1613年),政府在今大境門段長城開小境門,築造“來遠堡”。隨堡而生有一座小廟叫市台廟,有趣的是,這座廟不供奉神靈,也不供奉先人,而是供奉一雙大蒙靴。蒙古靴,看似普通,卻表達了對遠道而來、迎風踏雪蒙古商人的美好祝願。除此之外,來遠堡還有兩(liang) 座廟,一是三娘子廟,以紀念支持茶馬互市俺答汗的妻子三娘子;另一為(wei) 城隍廟。三座廟相輔相成,成為(wei) 中西民族融合與(yu) 交流的見證。
由張家口向塞外延伸而去的道路往往地廣人稀,路途險惡。有研究者形容,這條道路“夏日酷暑,頭頂烈日,足履灼沙,數日不見水源,如煎如炙;冬季,塞外高原,朔風呼嘯,極度寒冷。春秋兩(liang) 季,時遇風沙驟至,天地晦冥,填路埋人,間或遇騎匪出沒,殺人掠貨。”如此揪心的行程,也無怪乎當地人會(hui) 供奉“大蒙靴”,以祈求旅途平安了。
二、多元的張家口宗教文化
上述的兩(liang) 個(ge) 故事,可以讓我們(men) 直觀地感受到張家口地區的宗教文化與(yu) 周邊文化融合的特點。地處晉、冀、內(nei) 蒙古交界地帶的張家口,在宗教信仰方麵自然易受地方文化與(yu) 周邊文化的影響,因此呈現出多元性與(yu) 雜糅性的特征。
本土宗教的發展
道教:道教以“道”為(wei) 最高信仰,是中國固有的宗教,在張家口地帶很早就有傳(chuan) 播。中國的道教有兩(liang) 大派別,全真派與(yu) 正一道。張家口的道士分成兩(liang) 派,華山派與(yu) 龍門派,實際這兩(liang) 派都屬於(yu) 全真派。全真派為(wei) 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由王重陽在陝西西安所創,這一派的道士講究內(nei) 丹修煉,不結婚,不食葷腥。
金末元初,道教宗師丘處機潛修多年,清靜無為(wei) ,苦己利人,最終成為(wei) 全真道龍門派的創始人,他曾於(yu) 1220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五年)赴中亞(ya) 謁見成吉思汗,途中賦詩一首“十年兵火萬(wan) 民愁,萬(wan) 千中無一二留。去歲幸逢慈詔下,今春須合冒寒遊。不辭嶺北三千裏,仍念山東(dong) 二百州。窮急漏誅殘喘在,早教身命得消憂”。後來,丘處機與(yu) 成吉思汗論道的經曆,被他的弟子李誌常詳細記載在《長春真人西遊記》裏。1250年,丘處機和弟子祁誌誠在赤城縣一帶傳(chuan) 道修行,在金閣山修建了龍門派的崇真觀,“崇真觀”這一名稱也為(wei) 成吉思汗所封,這座道觀可以說是在北方大漠邊緣建立起的最大的道觀。《畿輔通誌》中也有記載:“赤城縣北,雲(yun) 州西南十五裏,元建崇真觀、長春洞於(yu) 此。前有修仙峪,又有瓊泉在長春洞前。” 除崇真觀外,位於(yu) 百姓營村的道姑廟;陽原縣的玉皇廟、財神廟;懷來縣的老君山廟;萬(wan) 全縣的弘慈洞、白龍洞;懷安縣的真武廟等也都為(wei) 典型的道教殿宇。
外來宗教的發展
(1)佛教:
張家口靠近五台山,因而受佛教影響很深。大約在北魏時期,佛教就傳(chuan) 入這裏,有蔚縣南安寺塔為(wei) 證。此外,賜兒(er) 山雲(yun) 泉寺矗立在院中的石碑上,也記載了明朝初期重修廟宇的經過。雲(yun) 泉寺始建於(yu)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距今近600年。寺內(nei) 廟宇林立,高低不一,有龍王殿、真武殿、藏經殿、釋迦殿、觀音殿、藥王殿、娘娘殿等。位於(yu) 陽原縣華嚴(yan) 寺內(nei) 的大鍾上刻有梵文,同樣是佛教寺廟重要的遺跡。
(2)伊斯蘭(lan) 教:
元朝鼎盛時期,伊斯蘭(lan) 教也傳(chuan) 入張家口。蒙古大汗們(men) 掠奪完中原的金銀珠寶後,並不僅(jin) 是拉回草原,“自韃主以下隻以銀與(yu) 回回,令其自去,賈販以納息”。這些商賈中,很多都是回人,他們(men) 善於(yu) 經商,溝通中西貿易。張家口地方還有阿兒(er) 渾人,阿兒(er) 渾這個(ge) 詞也有混血兒(er) 的意思。窩闊台時期,阿兒(er) 渾人駐紮在在撫州(今張北縣)、蕁麻林(今張家口洗馬林)、弘州(今陽原縣)等地,這曾是為(wei) 皇家製造銀器和毛絲(si) 織品的地方。史籍中還有關(guan) 於(yu) 阿爾渾織錦工調往京城的記載,這大約是見諸文字的張家口地區遷入回民的最早記錄。因為(wei) 穆斯林聚居的地方,必建清真寺,因此張家口地區也出現了許多清真寺。回人等信仰伊斯蘭(lan) 教的群體(ti) 出現,客觀上推動了張家口地區伊斯蘭(lan) 教信仰的發展。
明清以來,許多回民不遠千裏來到張家口謀生,隨著俄蒙貿易的發展,張家口養(yang) 駝人家也多起來,張宣地區養(yang) 駝的回民尤其多。還有一些經商做小生意的,當地有俗語稱“真回回兩(liang) 把刀,一把賣牛羊肉,一把賣切糕。”說的就是回民努力謀生的現象。
(3)基督教:
唐朝時期,基督教聶斯脫裏派傳(chuan) 入中國,即東(dong) 方亞(ya) 述教會(hui) ,這個(ge) 教會(hui) 也被視為(wei) 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亞(ya) 述教會(hui) 曾在長安興(xing) 盛一時,並在全國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漢族民眾(zhong) 所信奉。明朝時,塞外重鎮的張家口與(yu) 蒙古草原腹地城市——烏(wu) 蘭(lan) 巴托(當時叫庫倫(lun) )相連,延伸到俄羅斯恰克圖,形成了一條貿易運銷線,即張庫大道。位於(yu) 張庫大道商業(ye) 輻射網絡範圍內(nei) 的河北省張北縣白城子為(wei) 元中都舊址,在這裏發現過景教墓頂石。此外,元上都、淨州路、德寧路也曾發現過亞(ya) 述會(hui) 的標記。這些標記將閃電河、四子王旗、達茂旗、張北縣等張家口以北的地方聯結起來,成為(wei) 了東(dong) 西方相互交流的有力證據。
十六世紀以來,基督教教派林立。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天主教傳(chuan) 入崇禮縣西灣子,使張家口成了中國北方教區的主教府的所在地。張家口這一地帶逐漸有了衛理公會(hui) 、協力公會(hui) 、神召會(hui) 、救世軍(jun) 、基督複臨(lin) 安息日會(hui) 、基督徒聚會(hui) 處與(yu) 聖書(shu) 公會(hui) 等基督教教會(hui) 。1949年,各派求同存異、相互尊重,舉(ju) 行了聯合禮拜,至此衛理公會(hui) 、協力公會(hui) 、神召會(hui) ……才成了曆史名詞,被記憶封存。
“三教合一”及文化相融現象
佛教、道教在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極有意思的融合,充分展現了張家口地區各民族、各宗教文化共存、包容合一的文化特色。唐以後,佛、道兩(liang) 教不斷吸收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於(yu) 是在張家口地區便出現了許多“三教合一”的廟宇。
雞鳴山上的永寧寺即是如此,該寺始建於(yu) 遼聖宗太平四年(1024年)。宋澶淵之盟之後,漢族與(yu) 契丹的貿易增多,重視文化交流的遼聖宗耶律隆緒主張學習(xi) 漢文,便在永寧寺建立的三聖殿,將孔子、老子和觀音共同供奉,不僅(jin) 展示了文化的共存,同時也顯示了各民族都注重文化的兼收並蓄的特點。再如明萬(wan) 曆年間的萬(wan) 全縣洗馬林玉皇閣,這座聽上去為(wei) 道教的殿宇實際上藏有半部佛經《大藏經》,也被稱為(wei) “京西第一藏經閣”。玉皇閣的底層塑有黃帝、句芒、大禹的神像,二層則有玉皇大帝的神像,閣中卻藏有32箱半部《大藏經》,共700餘(yu) 卷,4000多冊(ce) 。當地傳(chuan) 說這些經卷是由韋馱送來的,因此在閣中也立韋馱坐像,如此便成了“三教合一”的現象。
除了以上兩(liang) 處,橋西區堡子裏北城牆上的玉皇閣,滴水崖的長春洞朝陽觀,陽原縣竹林寺,蔚縣重泰寺、十八堂等都為(wei) 有名的三教合一寺廟。
就建築風格來看,各寺廟群也是互相借鑒,彼此影響。佛、道寺廟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塞外元素。以風、水、冰三洞聞名遐邇的張家口橋西雲(yun) 泉寺為(wei) 共祀佛、道之地,其上部為(wei) 道館,下部為(wei) 佛殿。殿宇淳樸無華,神佛塑像彩塑鎦金,顯現了粗獷、道勁的塞外風格。伊斯蘭(lan) 教進入張家口後,其清真寺的建築風格也與(yu) 佛道寺廟的文化彼此融合。有人說“嚐觀我國境內(nei) 清真寺,殿宇形式,每多近於(yu) 風鑒異說”,“望之外表,幾與(yu) 僧道廟觀無稍差異。” 由此可見張家口地區宗教相融的文化特色。
三、張家口多元宗教的動因分析
曆史上的張家口,形成了佛教、道教、伊斯蘭(lan) 教、基督教多元並存、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麵。這離不開其特定的地理位置,曆史背景和民眾(zhong) 需求。
張家口的地理位置
張家口地理位置險要,自古便是古今兵家必爭(zheng) 之地。雖然它地處邊陲,但卻十分重要,不僅(jin) 是京津的門戶,也是內(nei) 地通往蒙古、俄國的要道。
明政府雖多次嚐試,但始終無力征服蒙古。蒙古時時南下入侵,因此張家口便成了明政府抵禦入侵的軍(jun) 事重地。關(guan) 於(yu) 張家口的地名,最早也是形成於(yu) 明朝。起初,張家口隻是指東(dong) 西高山(今東(dong) 西太平山)之間的山口。《宣府鎮誌》中載張家口一帶因“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餘(yu) 丁充之”,這些遷入人中有一家張姓人家遷入隘口附近定居。宣德四年(1429年),萬(wan) 全都指揮張文奉旨在清水河西岸張家莊築一城堡,曰張家口堡,張家口的名字由此產(chan) 生,“東(dong) 高山……西高山……二山皆在邊口,相去數百步,對峙如門。張家口之名以此”。建堡之後,張家口為(wei) 萬(wan) 全前衛、左衛屬地,清代屬萬(wan) 全縣。
張家口聯結東(dong) 北、華北、西北三地,這一樞紐般的地理位置客觀上為(wei) 多民族、多宗教的交流、融合提供了保障。
曆史背景:從(cong) 茶馬互市到張庫大道
張家口除軍(jun) 事上重要的地理價(jia) 值外,也是塞外重要的商埠,有著“塞外皮都”、“嵌鑲在草原上的明珠”的美譽。東(dong) 漢時,遊牧民族就在這一地帶“歲時互市”。明朝,這裏是“互市之所”,後張庫大道的開通更是讓張家口成為(wei) 了貿易的中心和集散地。
(1)茶馬互市:張家口這個(ge) 城市的蒙古名是kalgan,最早則叫Chuulalt Haalga,意思是“聚集之門”,直到現在,內(nei) 蒙古與(yu) 蒙古的民眾(zhong) 還是這麽(me) 稱呼。如此重要的商業(ye) 地位,得益於(yu) 當時明朝政府與(yu) 蒙古首領土默特·俺答汗的協調政策。
16世紀末前,明政府都是努力加強北部城市的軍(jun) 事實力以對抗北方民族的,這大大限製了兩(liang) 地人們(men) 的貿易交往。明政府成立後,俺答汗試圖通過外交與(yu) 戰爭(zheng) 雙重手段,促進貿易發展。隆慶五年(1571年),將軍(jun) 王崇古認為(wei) 與(yu) 俺答汗建立貿易要比雙方交戰好得多,便上奏寫(xie) 道“今敵求貢市,不過如遼東(dong) 、開原、廣寧之規,商人自以有無貿易,非請複開馬市也……夫拒敵甚易,執先帝禁旨,一言可決(jue) 。但敵既不得請,懷憤而去,縱以把漢之故,不擾宣、大,而土蠻三衛歲窺薊、遼,吉能、賓兔侵擾西鄙,息警無時,財務殫絀,雖智者無以善其後矣……堂堂天朝,容荒服之來王,昭聖圖之廣大,以示東(dong) 西諸部,傳(chuan) 天下萬(wan) 世,諸臣何疑憚而不為(wei) 耶?”這個(ge) 奏折的想法受到了其他大臣的支持,皇帝也最終應允。於(yu) 是王崇古便號召商販進行貿易,“布帛、菽粟、皮革遠自江淮、湖廣輻輳塞下,因收其稅以充犒賞。其大小部長則官給金繒,歲市馬各有數。崇古仍歲詣弘賜堡宣諭威德。”曆史上也稱之隆慶和議。萬(wan) 曆五年(1577年),官方首次允許把茶葉賣給蒙古人。萬(wan) 曆七年(1579年),土默特·俺答汗向明朝政府要求,在西部眺州用500匹馬交換茶葉,這一要求被允準不久後,東(dong) 邊的張家口也可以進行茶葉貿易了。茶馬互市使邊境貿易迅速發展起來。
明代穆文熙在描述張家口馬市情景時寫(xie) 道:“少小胡姬學漢裝,滿身貂錦壓明鐺。金鞭驕踏桃花馬,共逐單於(yu) 入市場”,可以看出張家口馬市的重要地位。
(2)張庫大道
清朝,康熙帝親(qin) 征噶爾丹,統一了漠南、漠北、新疆、西藏和青海,打通了中國向內(nei) 蒙古與(yu) 俄國的貿易通道。康熙三十年(1691年),朝廷在多倫(lun) 諾爾召開喀爾喀貴族和四十九旗王公會(hui) 議。會(hui) 上,王公貴族們(men) 和喇嘛們(men) 向皇上發出請求,希望漢族商人能夠進入草原進行貿易,解決(jue) 牧民們(men) 皮毛物資難銷、生活用品匱乏的問題。康熙帝同意了這一請求,結束了皇商對蒙貿易的壟斷。自此,漢人能在理藩院管轄下自由經商了。
隨著時間推移,張家口對外貿易繁榮發展,“更立大境門作蒙古與(yu) 東(dong) 部之貿易場,其市滋甚”。前文也提到過,由張家口出發,聯結恰克圖的這一路線,即是古代絲(si) 綢之路的另一重要商道——張庫大道,也被稱為(wei) 草原絲(si) 綢之路。這是我國內(nei) 陸與(yu) 邊疆地區進行商品交易的重要場所。良好的貿易環境使張家口地區誕生了大量的旅蒙商與(yu) 茶商,據老年人回憶,這些商人“不僅(jin) 有東(dong) 西蘇(尼特)、庫倫(lun) (烏(wu) 蘭(lan) 巴托)等地貿易市場,而且最遠達毛斯格窪(莫斯科)、伊爾庫茨克,喀山等地”。那時的張家口真可謂是“商旅歸往、百貨灌輸”的陸路商埠,不僅(jin) 是對俄蒙貿易的要道,同時也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我以茶來,彼以茶往”,茶商以茶葉從(cong) 俄蒙商人手裏換回皮毛、鹿茸、羚羊角、水晶、麝香、蘑菇、藥材等貴重物品。清代詩人陳逢衡詩雲(yun) :“聖主恩澤駕七巡,遊居屢沐翠華春,幾多父老壺漿惠,不動沙場戰馬塵。色目競誇蒙古集,珍奇遠至恰圖陳。自從(cong) 一統無中外,穩睡華夷百萬(wan) 民”。描述的就是張庫大道繁榮的貿易景象。
張家口貿易發展的曆史,不僅(jin) 促進了多民族宗教的傳(chuan) 入與(yu) 交流,同時也產(chan) 生出了一些極富特色的民間信仰與(yu) 崇拜,文章一開始提到的“三娘子廟”與(yu) 大蒙靴祭拜即是如此。另外還有一則清乾隆年間修建的水母宮的故事,這個(ge) 宮殿的產(chan) 生就與(yu) 皮毛的生產(chan) 和貿易有關(guan) 。清張家口的皮毛業(ye) 十分發達,水母宮所在之處有一股清清的小溪。相傳(chuan) 水母娘娘在往北海幽會(hui) 玄武帝時,路經臥雲(yun) 山,渴極思飲,四顧無水,便指地為(wei) 泉,山崖隨之裂開一隙,泉水汩汩而出。水母娘娘飲罷,念及塞外缺水,不忍心將水源切斷,於(yu) 是此泉便長流不息,世世代代為(wei) 民造福。一戶皮匠發現,隻要是通過這個(ge) 山溪洗出的皮子,都能又細又白又軟。許多皮匠聽聞後紛紛到此開業(ye) ,一時間作坊林立,民聲大振,出現“皮毛作坊鱗次櫛比,皮毛工人數以萬(wan) 計的景象”。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這裏的皮毛產(chan) 出竟可以達到兩(liang) 千張,大家將功績歸於(yu) 這條小溪,聚資建廟,“水母宮”便誕生了。
3、民眾(zhong) 信仰需求
張家口的民眾(zhong) 與(yu) 中國很多地區的民眾(zhong) 類似,信仰多神,祭拜也有一定功利主義(yi) 。這也是張家口地區很多小廟得以保存的原因。中國民眾(zhong) “較之於(yu) 宗教的邏輯一致性,他們(men) 更關(guan) 注其實踐功效。對功效的關(guan) 注是與(yu) 神力這一概念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張家口當地的百姓相信“禮多神不怪”,在他們(men) 眼中,各路神有多種功用,如關(guan) 公成了武財神,玉皇大帝成了萬(wan) 神之王。民眾(zhong) 心理也促進了張家口諸神共存,信仰並用宗教多元現象的出現。
張家口地區的人常常通過獻演戲曲的方式祈禱神聖,尤其是在一些商業(ye) 集中的城鎮,財神廟在每一個(ge) 季度都有酬神演戲活動。演戲也同樣適用於(yu) 保佑安康幸福,察省《國民新報》一九三七年五月十七日消息:“柴溝堡西門裏,有白衣庵寺院一座,殿內(nei) 除少數神像外,其餘(yu) 皆為(wei) 裸體(ti) 小孩泥像,故俗稱之為(wei) 娃娃廟,凡膝下乏子者常向此廟祈禱。因年久失修,殿舍牆壁,破壞不整,今年因一般小孩多患痧疹,死亡甚眾(zhong) ,城內(nei) 多迷信家,竟發起重修此寺,並獻戲四天,以謝神靈”。
張家口多元的宗教不僅(jin) 滿足漢人的生活上、事業(ye) 上的需求,同時也滿足了聚居在這的回族、土家族、蒙古族和朝鮮族等眾(zhong) 多少數民族的信仰需求。人們(men) 供奉蒙靴,表達了對旅途平安的祈願;紀念三娘子,表達了對茶馬貿易支持者的感謝;紀念水母神,表達了對生意興(xing) 隆的渴求……民眾(zhong) 的信仰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成為(wei) 了宗教多樣性發展的動力。
結論 張家口宗教多元的價(jia) 值
2013年9月和10月,習(xi) 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ya) 及東(dong) 南亞(ya) 地區和國家時提出了“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建設的戰略構想,強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以開放合作、和諧包容、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繁榮的原則和理念,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ti) 、命運共同體(ti) 和責任共同體(ti) 。
在古代,絲(si) 綢之路不僅(jin) 是中西方經濟交流的渠道,也是溝通中西方文化、宗教的重要橋梁。張家口地區有一座標誌性建築“萬(wan) 裏長城第一門”——大境門,這就是曾經北方草原絲(si) 綢之路的起點,這座門見證了張家口的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文化交融。明清時期,茶葉、貨物就是從(cong) 這裏出發,被商人運送到草原腹地,直至遙遠的歐洲大陸。這條道路在國內(nei) 外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與(yu) 此同時,貿易開展的過程中,宗教、文化也通過草原絲(si) 綢之路不斷向外傳(chuan) 播,中西方精神文化不斷衝(chong) 撞、交流,並最終走向融合,因此絲(si) 綢之路實際上也是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
現在,國家推動 “一帶一路”的建設,離不開對宗教文化資源的關(guan) 注。宗教是特殊的社會(hui) 意識形態,同時也是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信仰為(wei) 中心聚合,連接著各民族、各文化程度的民眾(zhong) 。從(cong) 上文分析可知,張家口地區從(cong) 古至今都是漢族與(yu) 北方少數民族共同生活、交流、貿易的主要場所。各少數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為(wei) 張家口帶來多樣的宗教文化。張家口重要的地理位置、曾為(wei) 絲(si) 綢之路必經之地的曆史背景及民眾(zhong) 的信仰需求都促使該地區呈現出了宗教多元現象。
了解不同民族信仰宗教的曆史背景、理論及實踐,不僅(jin) 有利於(yu) 維護社會(hui) 穩定與(yu) 民族團結,也有利於(yu) 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安全健康地實施。就張家口自身發展而言,開發宗教文化也有利於(yu) 自身的城市建設。作為(wei) 文化軟實力的組成部分,宗教文化在促進張家口城市發展和提高國際影響力上定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裴勇.發揮宗教優(you) 勢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J].中國宗教,2015(6).
[2] 胡堃.中國古代狐信仰源流考[J].社會(hui) 科學戰線,1989(1).
[3] [美]武雅士.中國社會(hui) 中的宗教與(yu) 儀(yi) 式[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4] 黃永年.黃永年文史五講[M].北京:中華書(shu) 局,2011.
[5] [美]艾梅霞著,範蓓蕾等譯.茶葉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
[6] 張誌欣著. 走長城[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
[7] 周原編著. 齊魯文化[M]. 濟南:齊魯書(shu) 社, 2004.
[8] 中國文史出版社編. 二十五史 卷6 舊唐書(shu) [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3.
[9] 安俊傑主編. 大好河山張家口[M]. 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2003.
[10] 安俊傑著:解讀張家口[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11] 趙杏根著. 中華節日風俗全書(shu) [M]. 合肥:黃山書(shu) 社, 1996.
[12] 中共張家口市委黨(dang) 史研究室編著. 中共張家口地方史 第1卷 1921-1949[M]. 北京:中共黨(dang) 史出版社, 2001.
[1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張家口市委員會(hui) 文史資料委員會(hui) 編.張家口文史資料 第16輯 民族宗教專(zhuan) 輯,1989.
[1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張家口市委員會(hui) 文史資料委員會(hui) 編.張家口文史資料 第1-3輯,1985.
[15] 額斯日格倉(cang) ,包·賽吉拉夫著.蒙古族商業(ye) 發展史[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7.
[16] 河北省文化廳等編.河北戲曲資料匯編 第十輯[M],1985.
作者簡介:張振山,張家口市萬(wan) 全區文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