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的對外商貿重鎮,在漢唐之世,以西北的敦煌為(wei) 主。由敦煌進入新疆,經中亞(ya) 而遠達歐洲,這條交通線,在唐朝舉(ju) 世稱盛,名為(wei) 絲(si) 路。
到了宋朝,因為(wei) 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海道大通。加以西北為(wei) 羌族所建的西夏(1038-1227)所有,邊疆多事,國都內(nei) 遷,敦煌的地位日漸衰退。
元朝定都北京,稱大都(1272),以原在內(nei) 蒙之京城為(wei) 上都,每年夏季在此臨(lin) 朝,百官分署隨從(cong) ,在北京西北的張家口成為(wei) 聯結兩(liang) 都的樞紐之地,也是外國使臣和內(nei) 陸商隊的必經之所,工商繁榮。但元祚短暫,明朝雖也定都北京,但北方邊境不寧,商旅不盛。到了十七世紀的明、清之際,順暢、安全而穩定的北方商路才開始尋求再啟。
二
公元1608年,新掌權的俄國沙皇蘇斯基(Vasily Basil shuisky)派遣使臣來華,但因路途遙遠,沿途又戰亂(luan) 不斷,半途折返。不久,蘇斯基被推翻,進了修道院當修士。繼之而起的沙皇是羅曼諾夫(M. Romanov),他在1618年也派了一位大使訪華。但是啟程前夕這位大使因事不能走,臨(lin) 時改由他的翻譯兼書(shu) 記官哥薩克人裴特林(Ivan Peteing)帶隊出發。
裴特林等人在1618年五月,從(cong) 西伯利亞(ya) 西部的Tomsk,沿鄂畢河(Ob River)南向,抵達當時屬於(yu) 外蒙的唐努烏(wu) 梁海地區(此地於(yu) 1921年成立唐努拓跋共和國,1944年被並入俄國,今為(wei) 俄國——自治邦()Tuva A.S.S.R),然後沿烏(wu) 布蘇湖(Ubsa)東(dong) 向(湖在今蒙古西北之俄蒙邊境),橫越蒙古抵長城,經張家口至北京。曆時四個(ge) 月,成為(wei) 第一個(ge) 抵達中國的俄國使節團。那時中國是明朝的萬(wan) 曆帝在朝。在裴特林的出使報告裏,對張家口當時的邊防和市容繁盛情形記述如下:
“穿過(長城)城牆的邊界後,就進入中國城市錫喇喀勒噶(譯注:即張家口市,此從(cong) 蒙語音譯)。該城城樓下有五個(ge) 門洞,城門洞又低又窄,騎馬時需俯身方能通過。……該城為(wei) 石頭所建,……城市氣派華麗(li) ,行業(ye) 興(xing) 旺。城樓很高,與(yu) 莫斯科的相仿,樓窗和城門口都架有大炮;炮身短,還有很多小型武器……”
“城裏有很多石砌的店鋪,……店鋪裏的貨物種類繁多,除了呢子和寶石沒有,其他各種顏色的絲(si) 絨、錦緞、條紋綢和塔夫綢、鑲金和銅的錦緞極多。還有各種蔬菜、瓜果,各種藥材,各種糧食,例如南瓜、黃瓜、大蒜、洋蔥、蘿卜、胡蘿卜、蕪菁、白菜、蘋果、西瓜、甜瓜、石竹、肉桂、大茴香、防風、罌粟,肉豆蔻、堇菜、杏仁、大黃和很多其他我們(men) 叫不上名字的蔬菜。”
“城裏店鋪旁還有很多飯館和酒館,酒館裏各種酒類俱全。……道路兩(liang) 旁還有一些石建的監獄;對小偷處以絞刑,對強盜要斬首示眾(zhong) ,對偽(wei) 造證件者要砍去雙手。”
張家口之由一個(ge) 比較荒涼的邊防要塞成為(wei) 繁榮的邊貿城市,始於(yu) 明.隆慶五年(1571年)的馬市,允許蒙古民眾(zhong) 以馬、牛、羊、駝和皮張等換取內(nei) 地的綢、布、米、茶、釜等生活必需品。開市不久,山西商人便紛紛來此定居設店,情況是:
“賈店鱗比,各有名稱。如雲(yun) :南京羅緞鋪、蘇杭羅緞鋪、臨(lin) 清布帛鋪、絨線鋪、雜貨鋪等,各行交易鋪沿長四、五裏許,商賈皆爭(zheng) 居之。”
裴特林的記述中,最後提到了作為(wei) 中藥材的大黃。此物在張家口的蒙漢邊貿北延至恰克圖的中俄邊貿後,曾於(yu) 清乾隆50年(1785年)因俄方藏匿逃犯而一度停止通商時,特諭嚴(yan) 禁出口。理由是:
俄羅斯新都在彼得羅堡,濱海多魚。舊都在莫斯科,(地)漥,五穀較少,惟魚是食,須大黃以解魚毒。其東(dong) 偏錫伯利諸部,本韃而靼舊壤,風俗多同蒙古,不食五穀,唯嗜牛羊酥乳,髒腑火盛,亦必須大黃以蕩滌之。至於(yu) 俄羅斯南境,毗連安集延回疆等處,食大黃者雖少,而多用以染色。故俄羅斯特派頭人專(zhuan) 司收買(mai) 大黃,散給屬下官賣濟眾(zhong) 。此彼國不可一日無大黃之實在情形也。既停通商,自應絕其接濟。
裴特林此行雖然到了北京,但未能覲見在朝的萬(wan) 曆皇帝表達通商的意願。據裴特林的自述,他之所以未能覲見萬(wan) 曆帝,是因為(wei) 他沒有攜帶禮品,重點似乎在禮品。但真正的原因應該不是這個(ge) ,而是他沒有沙皇正式任命的國書(shu) 。因為(wei) 他臨(lin) 時受命帶隊出發,雖經沙皇同意,然而來不及準備國書(shu) 。沒有國書(shu) ,便算不上是真正的大使。不過,明朝的官員雖然沒有讓他覲見皇帝,但對他意圖通商的意向是明白的,而且也給了善意的回應,在他1619年十一月回國時,給了他禮物和一封公函,表示願意與(yu) 俄國通商。大略如下:
“中國萬(wan) 曆皇帝諭俄羅斯國二使:爾可往來通商。爾為(wei) 大國,而中國也不小也,可將兩(liang) 國路途上障礙掃除,俾得往來便利。爾可將爾國實物攜來,朕亦將我國絲(si) 綢贈於(yu) 爾等,使汝等回國。下次來時,可偕爾國王之使人同來,爾若有國書(shu) ,朕亦給爾國書(shu) 。貴國與(yu) 中國相去萬(wan) 裏,言語不通,故朕不能遣使爾國,朕今給爾此書(shu) ,使爾曉諭朕意。”
隻是這封公函是用中文寫(xie) 的,裴特林和他的漢語譯員都看不懂,攜返俄國後,俄國政府也沒有人能看懂,結果存檔塵封了快60年,直到1675年才有人在檔案裏找出了那封信,想請在北京的耶穌會(hui) 教士把它譯成拉丁文。那時明朝已亡,中國是由清朝的康熙皇帝當家了。
三
攜帶裴特林那封公函到北京去的是斯帕法裏(Spătariul)。但是斯帕法裏不是這人真正的名字,他的名字是尼果賴.米列斯庫(Nicolai Milescu,1636-1708),「斯帕法裏」祇是一種貴族的稱號,近世中俄關(guan) 係著作誤用其為(wei) 人名,今從(cong) 俗,以便查檢。清政府之文書(shu) 則稱其名尼果賴。
斯帕法裏早年在君士坦丁堡讀書(shu) ,博學多聞,通曉希臘、土耳其等多國語言,但並不懂中文。十七世紀初,俄國的勢力向東(dong) 擴張到了葉尼塞河流域。到了三十年代後期,更進而窺探黑龍江流域。經過多次偵(zhen) 查,在1643年正式出兵侵略,從(cong) 1652-1660年(清順治9至17年),和清政府發生了五次武裝衝(chong) 突。1675年,俄國政府為(wei) 了緩和與(yu) 清政府的緊張關(guan) 係並進一步調查中國情況,也為(wei) 了打通中俄的貿易關(guan) 係,決(jue) 定向中國派遣一個(ge) 外交使團,由斯帕法裏擔任大使。
斯帕法裏接獲任命後,組建了一支有150名精良士兵的隊伍,以防來自所經地區可能有的攻擊。俄國政府給他的任務有十幾項,主要有三:除了要與(yu) 中國建立長久穩定的商貿關(guan) 係外,也要處理一些在中俄邊界上發生的事件,並且查勘近年自中國並得的黑龍江北岸之地。所以他采取了不同於(yu) 六十多年前裴特林所走的路線。
這支隊伍沿著當時的中俄邊疆,也就是今天的蒙俄邊境東(dong) 向,經西伯利亞(ya) 邊緣直抵中國東(dong) 北的黑龍江北岸。然後渡過黑龍江,沿嫩江南下,前往北京。行前他派遣手下先行,通知清廷他們(men) 到達和此行的目的,時在1676年(清康熙15年)。
清政府得知消息後,派禮部侍郎去迎接,雙方在嫩江縣就俄方在黑龍江流域之侵略行為(wei) 等問題進行了一個(ge) 多月的談判而無結論,但仍準備了一百輛雙輪大車把他們(men) 請去北京。在北京,雙方的談判仍無結果,斯帕法裏的訪華沒有完成使命。他在1677年春天啟程返國,取道張家口,經蒙古北上去西伯利亞(ya) ,在張家口停留了兩(liang) 個(ge) 月。這條路線,也就是後來的北方絲(si) 茶之路。
四
宋、明海上絲(si) 茶之路的興(xing) 起,固然開拓了大批沿海國家的商貿,但俄國、中亞(ya) 等內(nei) 陸國家仍有其商貿的需求。敦煌沒落後,西北地區長期動蕩,不利國際間的商隊活動。上述俄國的兩(liang) 個(ge) 以通商為(wei) 目的的探路使臣,雖都無功而返,而中俄間的邊境貿易是日漸興(xing) 起的,主要的地點是蒙俄邊界上的恰克圖(Kyakhta)。
清朝的中俄貿易,先後共有三處,一是京師互市,二是黑龍江互市,三是恰克圖互市。京師互市始於(yu) 1675年(清康熙15年)的斯帕法裏(清廷稱其名尼果賴),他雖是俄國的使臣,但也帶了貨物來貿易,所以清廷在嫩江接他們(men) 去北京是用了一百輛雙輪大車,清廷文書(shu) 也說他“或稱陪臣,或稱商人”(諸侯之臣稱陪臣)。後來規定俄國“隔三年來京貿易一次,不得過二百人。在路自備馬駝盤費,一應貨物,不令納稅。犯禁之物,不準貿易。到京時安置俄羅斯館,不支廩給。限八十日起程回國。”這樣的貿易到清乾隆二年(1737年)被取消,曆時62載。
黑龍江互市始於(yu) 清康熙28年(1689年),那年和俄國於(yu) 邊境劃界立碑後,每年派官兵巡察,因之各以土產(chan) 交易,物品不過是佩刀、妝鏡、鐵盤、樺皮鬥及羔皮、獺皮等,數量不大,也不引人注意。
恰克圖互市起初是在蒙古的首府庫倫(lun) (今稱巴蘭(lan) 托夫),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至恰克圖。恰克圖位於(yu) 色楞格河流經蒙俄邊界處的東(dong) 岸(該河源於(yu) 蒙古境內(nei) ,北流入注俄國貝加爾湖),因邊貿興(xing) 盛,也被稱為(wei) 買(mai) 賣城。此地往俄國內(nei) 地及西伯利亞(ya) 各城,交通都方便。南下到蒙古首都烏(wu) 蘭(lan) 巴托(Ulan Bator)約四百公裏,南向就是以前所稱的「庫張大道」,直抵張家口,進入華北,是一個(ge) 理想的邊境貿易站。
1728年(清雍正六年),中俄雙方基於(yu) 一些政治上的考慮,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在貿易方麵,確定是恰克圖為(wei) 兩(liang) 國之邊界貿易地點。條約簽訂後,舊市街被劃入俄境,中方便在境內(nei) 另建新市街,仍稱恰克圖。交易方式是以貨易貨,交易整年進行。
以貨易貨的方法是雙方駐當地的官員共同議訂每種貨物的價(jia) 格,規定與(yu) 之交換商品的比例,作為(wei) 兩(liang) 國商人遵守的法規,通常是以綿羊和磚茶作為(wei) 交換標準。例如:一塊重三市斤的磚茶折算一隻綿羊,或折綿羊皮三張。一頭普通馬等於(yu) 15隻一歲綿羊,即是以15塊三市斤重的磚茶交易;一頭公羊等於(yu) 32隻一歲綿羊,即是32塊三市斤重的磚茶交易。
在中國方麵,張家口是恰克圖貿易的基地,也是北方絲(si) 茶之路的起迄點,輸出的貨物是茶葉、絲(si) 綢、布匹、煙草、磁器、麵粉、硫磺、火藥、紙張、銅鐵製品等。輸入的貨物有海獺皮、貂皮、天鵝絨、皮革、毛織品、皮革製品等。據統計資料,張家口的對俄貿易,在1777年(清乾隆42年),雙方的貿易總額是白銀六百零三萬(wan) 多兩(liang) ;到了1845年(清道光25年),年度總額增至一千九百多萬(wan) 兩(liang) (13,620,000盧布),是頂峰時期。
這條北方的絲(si) 茶之路,在十九世紀前期尤其繁榮的原因是,因為(wei) 法國的拿破侖(lun) (1769-1821)在歐洲崛起,在各地進行戰爭(zheng) ,又對英國實施大陸封鎖政策,從(cong) 歐洲到中國的海路受阻,許多歐洲商人的對華貿易,便通過俄國商人改在恰克圖進行。

|
|
不過這種榮景在十九世紀中葉開始走下坡,到了1903年(清光緒29年),中俄之間的中東(dong) 鐵路築成,中俄貿易的重心轉往黑龍江,張家口所支撐的恰克圖貿易漸漸衰落。但是,北方絲(si) 茶之路雖被取代,而張家口在北方的重要性並不受影響。如中東(dong) 鐵路在1903年建成後,清廷即自費興(xing) 建了北京至張家口的“京張鐵路”(後延長為(wei) 平綏鐵路),由國人詹天佑自行設計。美國和日本也先後在此設立領事館。
五
在陸路運輸還依賴駝馬的國際商貿,要成為(wei) 商貿重鎮,地勢上必須是一個(ge) 能夠抵禦外敵的關(guan) 口,可以管製大量人員和商隊的出入。另外一個(ge) 必須具有的優(you) 勢是對內(nei) 的交通有蛛網性的便捷,各地的外銷貨物,可以快速匯集;輸入的貨物,可以快速轉散上市。
就敦煌的情形看,它南依祁連山脈,北恃馬鬃山脈,扼東(dong) 西向之通道,而西向為(wei) 戈壁沙漠,東(dong) 向則為(wei) 通往內(nei) 地之河西走廊。由河西走廊經蘭(lan) 州、天水抵當時的國都長安,而國都在往昔就是蛛網性驛道的中心,因為(wei) 全國官員的覲見、調派,軍(jun) 隊的調動,稅賦和物品的供應,都必須有良好的驛道予以維持。此外,首都既是全國各地優(you) 良產(chan) 品的集中地,也是高消費能力最強的地區。敦煌在漢、唐之世成為(wei) 西北的外貿重鎮,自有其條件。
以後起的張家口與(yu) 之對比,兩(liang) 者有著許多的相同之處。張家口緊鄰北京,被稱為(wei) 北京的北大門。在地勢上,它一開始就是沿著長城山勢而建之守險邊塞、保衛北京的城堡。商道開通以後,也有著接近國都而具有貨物快速集散的優(you) 勢;而且它和北京的距離,比敦煌和長安之間的距離更近。此外,北京的東(dong) 麵緊鄰著天津,天津是一個(ge) 海貿的港口,這也是另一個(ge) 貿易上的優(you) 勢。
作者簡介:金榮華,(台北 )中國文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