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論壇
您現在的位置: 張家口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 > 關於我們 > 學者論壇 > 正文
從張庫商道的曆史貢獻看現今張家口的機遇和鏡鑒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發布日期:2017/9/11    點擊數:31636 次

麵對三大發展機遇,如何促其盡快地形成一個(ge) 能夠持續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進而充分利用外生和內(nei) 生的條件、資源,在確保建成國際休閑度假旅

遊目的地和國際奧運名城的同時,對張家口的曆史命運產(chan) 生長遠和決(jue) 定性的推助作用。應該重溫張庫商道為(wei) 我們(men) 提供的曆史經驗。

 

關(guan) 鍵詞:張庫商道  曆史貢獻   財富  經驗

 

    在我國進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決(jue) 勝階段之際,張家口市相繼迎來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和京張聯合舉(ju) 辦冬奧會(hui) ”三大發展機遇 。這種機遇疊加的情況,千載難逢。有人稱其為(wei) 曆史機遇,也有人叫做世界機遇,都不為(wei) 過。對於(yu) 張家口人來說,牢牢抓住這些機遇,催生新的動能,實現發展升級,既是熱切的回應,更是沉甸甸的責任。目前需要我們(men) 做的事情很多,尤為(wei) 重要的是,不要僅(jin) 僅(jin) 將其看著是一個(ge) 有利的時間段,而是要明察和把握這些機遇的演進與(yu) 脈絡,促其盡快地形成一個(ge) 能夠持續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進而充分利用外生和內(nei) 生的條件、資源,在確保建成國際休閑度假旅遊目的地和國際奧運名城的同時,對張家口的曆史命運產(chan) 生長遠和決(jue) 定性的推助作用,得以再現輝煌。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回顧張家口的曆史,自明宣德四年(1429年)建堡以來,曾經出現過幾次比較重大的機遇,使這個(ge) 原本隻是明代長城防禦體(ti) 係中的一個(ge) 普通戍堡,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其中尤以張庫商道為(wei) 最,形成了超常的快速發展期,使張家口發生了天翻地覆、脫胎換骨的變化。以史為(wei) 鑒,讀史明智。我們(men) 不妨重溫一下這段曆史,從(cong) 中得以借鑒。

一、張庫商道和張家口的曆史淵源

明隆慶四年(1570年)十月,蒙古首領俺答汗之孫把漢拿吉,因與(yu) 其祖父不和,到大同投降明軍(jun) 。大同巡撫方逢時、宣大總督王崇古抓住這個(ge) 百年不遇的時機,和大學士張居正、高拱果斷決(jue) 策,同俺答言和通貢,促成了互市與(yu) 和平,成為(wei) 明代曆史上的一個(ge) 拐點。次年決(jue) 定在中三邊、西三邊開放市口,允許蒙古人用馬匹等畜產(chan) 品與(yu) 漢人交換所需生活用品,開展馬市貿易。共設馬市十一處,其中宣府馬市設在張家口。史載,“此為(wei) 張家口商業(ye) 發展之始。”1“自隆慶五年北虜款貢以來,始立市場,每年互市,緞布買(mai) 自江南,皮張易之湖廣。彼時督撫以各部夷人眾(zhong) 多,互市錢糧有限,乃為(wei) 廣召四方商販使之自相貿易,是為(wei) 民市之始。”24年後即“萬(wan) 曆三年(1575年),明政府開始限定購馬的數量和馬價(jia) 銀兩(liang) 。若按定額交易,宣府的張家口市場仍呈現出獨大局麵。該市場購馬數量及價(jia) 銀分別占宣府、大同和山西三鎮相應總額的53%和52%。俟至萬(wan) 曆十一年(1583年)該處市場總購馬匹近3萬(wan) 匹,達到三鎮馬市總貿易數量的67%。馬市交易的快速發展,為(wei) 張家口成為(wei) 塞北地區的商業(ye) 重鎮奠定了紮實基礎,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業(ye) 發展機遇,並且一直延續了40多年。”3萬(wan) 曆四十年(1612年),右副都禦史汪道亨就任宣府巡撫。正趕上宣府一些地方因6年來不斷發生地震,房倒屋塌,民生凋敝的困難時期。汪巡撫下車伊始,就抓救災,成效顯著,深得民心。同時他認識到宣府的興(xing) 衰一在長城防務,二在互市。第二年,便把工作重點放到了長城防務和互市上。他四出“行邊閱官塞”,敏銳地發現需要修築一個(ge) 專(zhuan) 事互市貿易的新堡。就上疏朝廷請準修複張家口的邊牆並在舊城垣的基礎上建築專(zhuan) 門的互市之所。得準後當年開工,次年便建成了一座新堡,既有堅固嚴(yan) 密的防範功能,又是設備完善的貿易場所。頗具深意的是他引用孔聖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 乎”的名句起了個(ge) “來遠堡”的名字,可謂遠見卓識。來遠堡投入使用後,《察哈爾省通誌》載:“宣府來遠堡貢市,拓中為(wei) 城,規方阮(原)地,千貨坌集,車馬駝羊毳布曾瓶罌之居。”從(cong) 此張家口一堡變兩(liang) 堡,武城變商城。既促成了蒙漢的全麵互市,又實現了持久的和平。多了商貿的功能,實現了轉型和跨越,意味著張家口向古代城市的蟬變。後來有人為(wei) 了“誇示大國之威,重物裏之豐(feng) 溢”,在對來遠堡馬市“熟睹其設”後,畫了一卷長五尺寬四尺的《馬市圖》。流傳(chuan) 到清康熙年間,曾任口北道道台的王騭,欣賞之餘(yu) ,寫(xie) 了一篇《馬市圖序》,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了畫中的互市盛景後,感慨地說:“嗚呼,當嘉靖之季,(宣府)北部最強。比年深踐宣大間,大入則大利,小入則小利。”實際上,更為(wei) 重要的是促進了宣大、山西至甘肅一帶蒙漢貿易的發展,為(wei) 以後的晉商、旅蒙商、張庫商道以至張家口陸路商埠的形成和發展打下了基礎,提供了先決(jue) 條件。

清順治元年(1644年)明亡清立,官方在小境門旁開了個(ge) 大口子,修築了大境門。這不但標誌著北方民族關(guan) 係實現了正常化,而且大大促進了與(yu) 蒙俄貿易的發展。隨著全國各地來張家口做買(mai) 賣商人的增多,在張家口兩(liang) 堡之間修街道、建商鋪的越來越多,市場日益繁盛。“先年大市中賈店鱗比,各有名稱。如雲(yun) :南京羅緞鋪,蘇杭羅緞鋪,潞州綢鋪、澤州帕鋪、臨(lin) 清布帛鋪、絨線鋪、各行交易鋪,沿長四五裏許,賈皆爭(zheng) 居之。”其興(xing) 盛時,“市井駔儈(kuai) ,無慮數百家,傭(yong) 率千指”。4開初,前來張家口做買(mai) 賣的多是山西商人,最為(wei) 著名的即王登庫、靳良玉、範永鬥、王大宇、梁嘉賓、田生闌、翟堂、黃雲(yun) 發八大家。早在清兵入關(guan) 和平叛時,範、王等晉商就為(wei) 之承運糧餉、采購物資,效過力、立過功,被列為(wei) 內(nei) 務府皇商。平叛後,他們(men) 利用已開辟的渠道與(yu) 蒙古人做生意,還有宣府當地的一些商販不斷深入草原腹地做買(mai) 賣,便成為(wei) 最早的旅蒙商。起初不叫旅蒙商,跑漠南、漠北的稱為(wei) “通事行”、“大外路”,民間叫“跑後草地的”;做漠西、新疆生意的叫“西莊業(ye) ”,直到清末才統稱旅蒙商。而張庫商道的前身,則是元朝時建立的以大都為(wei) 中心的通往草原腹地驛道中的一段。當時的大元帝國,靠四通八達的驛道和站赤(驛站)把中原和草原、大都和上都、亞(ya) 洲和歐洲聯係在一起。到了明代,成為(wei) 蒙古部族之間來往、蒙古族與(yu) 明朝廷之間的通貢、互市和民間貿易的通道。清崇德四年(1639),原土謝圖汗中旗的駐地“大圐圙”(圍起來的大草場,即庫倫(lun) ),修建了寺廟,成為(wei) 喀爾喀部大活佛哲布尊巴呼圖克圖一世的駐地。後來,這裏成為(wei) 頗具規模的商貿集鎮,張庫商道的終點。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族察哈爾親(qin) 王布爾尼造反,率兵南下逼近北京。清廷命多羅信親(qin) 王為(wei) 撫遠大將軍(jun) ,帶領由八旗子弟組成的部隊趕到張北一帶迎戰,激戰後布爾尼北逃,被追至庫倫(lun) 而潰散。戰後康熙命多羅信暫住庫倫(lun) ,穩定局勢、安撫蒙民。康熙三十年(1691)清廷在多倫(lun) 諾爾召集喀爾喀蒙古貴族和49旗王公會(hui) 盟。康熙帝答應了王公貴族們(men) 關(guan) 於(yu) 讓更多買(mai) 賣人到後草地做買(mai) 賣的請求,決(jue) 定廢“馬市”、長城沿線各關(guan) 隘不再設重兵防守。僅(jin) 張家口一帶300裏間,就有9個(ge) 大壩口、23個(ge) 小壩口,全辟為(wei) 車馬小道或通行大路,商販盡可通行。兩(liang) 年後,又修建了由張家口通往烏(wu) 裏雅蘇台的阿爾泰軍(jun) 台,直屬理藩院,供遞送公文消息、因公赴蒙入京、押解人犯、輸送官兵之用,成為(wei) 清代官馬北路三大幹線之一。後來旅蒙商也走此道,實際上已經成了商道。

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簽訂了《恰克圖條約》,開通了兩(liang) 國間的貿易。以晉商為(wei) 主體(ti) 的旅蒙商便從(cong) 張庫商道輸往庫倫(lun) 、恰克圖茶葉、絲(si) 綢等大宗貨物。他們(men) 深入到浙、閩、兩(liang) 廣的茶區,壟斷了一部分茶山、茶場和茶園,從(cong) 茶葉的種植、采摘、加工、運輸,都由茶莊經營。比如商號“大玉川”就在福建武夷山有茶山5000畝(mu) ,茶場7個(ge) 。每年把收來的茶葉,通過水陸兩(liang) 路運至武漢,武漢有加工廠,將部分茶葉焙製成磚茶,然後分類包裝至北京。茶到北京後,由茶莊再雇駱駝運到張家口屯棧。每年茶事季節,張家口的駱駝隊到了北京,從(cong) 新街口到西直門,駱駝一過就是幾百匹,有時還使北京交通阻塞幾個(ge) 小時。

茶葉在張家口屯棧加工畢,由茶莊雇傭(yong) 牛車經“買(mai) 賣路”轉運至“買(mai) 賣城”(恰克圖),所謂“買(mai) 賣路”就是由內(nei) 地至恰克圖的商道。自張家口至恰克圖,計程4300餘(yu) 裏,沿途山河阻隔,地曠人稀,荒草萋萋,旅人行商風餐露宿,且行且牧,結隊而行。以茶葉從(cong) 俄蒙商人手裏換回皮毛、鹿茸、羚羊角、水晶、麝香、蘑菇、藥材等貴重物品,張家口就是這些貨物的集散地。

雍正六年(1728年),為(wei) 實施《恰克圖條約》,由庫倫(lun) 護軍(jun) 紮爾固齊帶領張家口旅蒙商,與(yu) 俄國人在恰克圖進行了首次換貨貿易。從(cong) 此張庫商道正式延伸到俄國的恰克圖,張庫商道真正成為(wei) 國際貿易運銷線路,張家口逐漸成為(wei) 國際貿易城市。乾隆二年(1737年),清廷下令,以張家口、歸化為(wei) 貨物集散地。這樣,張家口的貿易越做越大,成了商賈雲(yun) 集的大市。俄國學者波茲(zi) 德涅耶夫對張家口的商業(ye) 狀況曾做過詳細考察記錄: “上堡的買(mai) 賣城既是重要的商業(ye) 區,也是中國對俄貿易的集中點。該城周約二裏半,被稱為(wei) ‘市圈’。在恰克圖從(cong) 事貿易活動,且在蒙古北部銷售茶葉的旅蒙商通常會(hui) 將從(cong) 俄國進口的呢絨、絨布以及毛皮先運到買(mai) 賣城自己的商行和貨棧內(nei) ,然後批發給下堡,最後再運往內(nei) 地。……下堡是張家口的另一商業(ye) 區,批發商的住宅和商行大多集中在縱貫南北的武城街。這些住宅都帶有巨大的倉(cang) 庫,以儲(chu) 存貨物。……還有元寶山穀地的崖坡上鱗次櫛比地排列著貨品充盈的店鋪,多為(wei) 西幫商人和北京商人所開。此外,該地集中著在張家口經商的俄國商人的住宅和茶葉堆棧,而張家口本地所需消費的肉類、麵粉和燃料等日用品、食品也集中在元寶山市場之中。”5“這是有清一代最為(wei) 繁忙的北路貿易商道。清代中後期,途經張家口的貿易額已經超過1億(yi) 兩(liang) 白銀,晚清時,這條商路仍然不減昔日風采。”6同治元年(1862),《中俄陸路通商章程》簽署,張庫商道日趨繁盛,成為(wei) 中國北方僅(jin) 次於(yu) 天津的繁華商業(ye) 城市,被譽為(wei) “華北第二商埠”。

二、張庫商道的曆史貢獻和現實意義(yi)

張庫商道是學界公認的絲(si) 綢之路之北道和“茶葉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連接歐亞(ya) 大陸的重要通道之一。站在人類學和國際經濟學的角度看,張庫商道的形成和發展,是古近代亞(ya) 歐大陸不同民族和國家經濟互相促進、文化相互交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ge) 重大的曆史事件。是一條在地球上有痕跡、曆史上有功績的國際商路。在我國曆史發展的進程中,它是我們(men) 的先人於(yu) 中國北方延續2100多年前西漢張騫鑿空西域,在亞(ya) 歐大陸上造就絲(si) 綢之路的又一傑作。其作用之巨大,影響之深遠,已彪炳史冊(ce) ,自不待言。而它對於(yu) 其起點城市來說,則強力推助了張家口社會(hui) 經濟的發展,使之一步步地跨上“旱碼頭”、“皮都”的台階,走出國門,進而成為(wei) “華北第二商埠”。具體(ti) 講:

(一)、張庫商道開啟了張家口發展的新空間,使其成為(wei) 中國北路貿易中的流通樞紐城市。明代隆慶和議、開設馬市,是張家口軍(jun) 堡貿易的肇始,來遠堡的修建具備了商貿城市的功能。這兩(liang) 次重大機遇,令張家口從(cong) 九邊沿線眾(zhong) 多的戍堡中脫穎而出。有清一代,我國商品流通的範圍較明代有了明顯擴大。與(yu) 南方沿海貿易相對應的北部邊疆貿易活動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清代北路貿易包括漢蒙民族貿易和中俄恰克圖邊境貿易兩(liang) 個(ge) 方麵。其分野之處在於(yu) 是僅(jin) 僅(jin) 限於(yu) 國內(nei) 貿易還是有從(cong) 事與(yu) 它國的商業(ye) 活動。這就有個(ge) 條件和機遇的問題。而張庫商道則給張家口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形成了又一次重大機遇。明清經濟史專(zhuan) 家許檀曾指出“我國明清時期形成的城、鄉(xiang) 市場網絡體(ti) 係可分為(wei) 流通樞紐城市、中等商業(ye) 城鎮和農(nong) 村集市三大層級。”豐(feng) 若非教授在其所著《清代榷關(guan) 與(yu) 北路貿易》一書(shu) 結論中說“張家口似乎已經不單純是全國市場網絡中的中等商業(ye) 城鎮。就清代北路貿易所形成的中、俄、蒙大市場而言,張家口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關(guan) 鍵的角色,它積極推動了北路貿易的向前發展。毋庸置疑,已經完全具備了我國北方城鄉(xiang) 網絡市場體(ti) 係中的流通樞紐城市的功能,而這些功能的發揮從(cong) 側(ce) 麵印證了清代北路貿易在推動中國北部邊疆社會(hui) 經濟發展進程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7

(二)、張庫商道賦予張家口超長的戰略機遇期,使其不斷增長新的動能,實現了持續升級的發展。英國著名戰略家托·富勒有句名言;“一個(ge) 明智的人,總是抓住機遇,把它變成美好的未來。”一個(ge) 地方也是這樣,通常都會(hui) 有一些機遇,隻要能夠抓住這些機遇,就會(hui) 取得較大的成效。但是,以什麽(me) 為(wei) 抓手,如何牢牢抓住機遇,既不錯失良機,又能在千變萬(wan) 化的境況中順勢而為(wei) ,催生新的動能,延長機遇的時間段,促其成為(wei) 戰略機遇期,卻是非常不易的。應該說,張庫商道就是張家口超常持續發展的抓手。考察200多年來張家口從(cong) 清代至民國初年的經濟史,不難發現,張庫商道一直是其最主要的動因和抓手。中俄恰克圖條約》的簽訂,變北京貿易為(wei) 邊境貿易,途經張家口之路成為(wei) 唯一的商道。以晉商為(wei) 核心的旅蒙商不失時機地利用自身的優(you) 勢,充分發揮外生條件的潛能,把邊境貿易越做越大。道光年間,旅蒙商從(cong) 80多家增至280多家,及至光緒年間,猛增到400多家。這些旅蒙商的總部,大多駐在大境門,分號設在庫倫(lun) 、恰克圖等地。有的如大盛魁,甚至在貝加爾湖一帶都設有分號,而且在莫斯科還有他們(men) 的經紀人。一位西方商人曾經感歎地寫(xie) 道:“在通往晉北的大路上,我幾乎每天都遇見伴隨經張家口趕往恰克圖的長列磚茶駝運隊的華商,用俄人話向我打招呼。”8張家口地區旅蒙商的迅速壯大,除了天時和地利,更重要的是靠“重德操、講誠信、堅韌有耐心”的中華傳(chuan) 統人文精神。張庫商道旅途漫漫,險象環生,而他們(men) 所從(cong) 事的貿易又是物物交換。跑“大圐圙的經曆磨練了他們(men) 的意誌和性格,“做買(mai) 賣”的實踐賦予他們(men) 講誠信、求質量、一諾千金的商業(ye) 精神。這種精神使他們(men) 贏得了對方的信任和尊重,雙邊貿易才得以超長時期的持續發展。

(三)、張庫商道使張家口走向世界,在19世紀60年代就進入我國由107個(ge) 城鎮組成的近代貿易商埠城市序列。綜觀張庫商道的形成和發展,從(cong) 邊境貿易到陸路貿易,雖然由於(yu) 戰爭(zheng) 、雙方政府博弈等原因屢遭挫折,時有波動,但是趨勢是擴大和發展。而且引發了皮毛業(ye) 的大發展,“口皮”為(wei) 名牌,“皮都”成美譽,貿易額大增長。以至在嘉慶、道光年間進入長達40多年的穩定發展期。民國初年張庫公路開通,汽車運輸直抵庫倫(lun) 。1917年,大境門外商店多達1400家。年貿易額8000萬(wan) 兩(liang) 白銀,輸出額為(wei) 7000萬(wan) 兩(liang) ,總貿易額上升到15000萬(wan) 兩(liang) 。9鼎盛期雖然短暫,但確為(wei) 名副其實的國際貿易城市。

總之,張庫商道為(wei) 張家口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也給予了我們(men) 很多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值得我們(men) 重溫和記取。

        三、 現今的機遇和曆史鏡鑒

麵對國家倡導和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及三大機遇,我們(men) 怎麽(me) 辦?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shu) 。張庫商道的形成和發展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寶貴的曆史鏡鑒。竊以為(wei) ,應該深入解析張庫商道精神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從(cong) 以下三個(ge) 方麵弘揚張庫商道精神:

(一)、開放包容的精神。張家口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對外開放、與(yu) 異族、異國相互包容、共同發展的曆史,正是與(yu) 蒙古族、俄國等客商的交流、交往和交融,才帶來了昔日張家口的大發展。那時,張家口之所以有個(ge) 較大的“朋友圈”,就是得益於(yu) 開放和包容。現今,我們(men) 要建設國際休閑度假旅遊目的地和國際奧運名城,仍然需要秉持開放包容的精神,以期推動解決(jue) 麵臨(lin) 的一些難題。

(二)、互學互鑒精神。張庫商道是古、近代張家口與(yu) 世界互動的紐帶,我們(men) 的先人正是憑著互學互鑒的“孵化器”,與(yu) 各國、各地經商打交道,才贏得了豐(feng) 碩的利潤,使張家口發展成為(wei) 世界聞名的陸路商埠。今天,我們(men) 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從(cong) 中吸取經驗和智慧,壯大自己。

(三)、互利共贏精神。張庫商道的曆史證明,除了戰爭(zheng) 和掠奪,各民族之間可以互利共贏,各國可以共同成長和一起獲益。互利共贏的精神就是張庫商道發展興(xing) 盛的“推進器”。現今,我們(men) 需要和國內(nei) 各地、世界各國學習(xi) 、交往,開展合作,仍然需要堅持這種精神。隻有這樣,張家口才能全麵發展、不斷升級,實現曆史性的跨越。

  

注釋

1、3、7豐(feng) 若非:《清代榷關(guan) 與(yu) 北路貿易》 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4版第35頁、37頁、274頁

2梅國禎:《請罷榷稅疏》  《明經世文編》卷452《梅客生奏疏》

4道光《萬(wan) 全縣誌》之十《誌餘(yu) 》

5()阿·馬·波茲(zi) 德涅耶夫著《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 內(nei) 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700---714

6安大鈞編《大同 中華民族團結融合之都》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第100

馮(feng) ·裏奇瑟芬著《拜倫(lun) ·裏奇瑟芬通信錄》第13

韓祥瑞:《張庫商道十題》 《張家口曆史文化研究》2015年第1515

 

 

作者簡介:安俊傑,原張家口晉察冀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

Copyright © ac米兰官方 . All Rights Reserved 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 版權所有
建議使用1440×900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8.0以上版本的IE瀏覽器訪問本站

地址:張家口市橋西區長青路19號
聯係電話:13903236923 / 0313-802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