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馬克思是無產(chan) 階級革命導師,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創始人。馬克思一生不僅(jin) 深刻分析了政治經濟學理論,闡述了資本論,而且深入研究了中國的海外貿易與(yu) 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其中對茶葉之路和海上茶葉之路的論述,揭示了特殊時代中國茶葉貿易的真實曆史,也揭示了中國京津冀地區在絲(si) 綢之路、茶葉之路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關(guan) 鍵詞:茶葉之路 海上茶路 京津冀 海外貿易地位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茶葉原產(chan) 地,全世界所有的茶都是從(cong) 中國引種的。在公元八世紀以前,隻有中國產(chan) 茶,八世紀以後陸續傳(chuan) 到日本和其他國家。到19世紀前,中國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茶葉輸出國。而蒙古、俄羅斯、歐洲以及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大都以動物脂肪為(wei) 主要食物,需要靠飲茶促進對動物脂肪的消化,預防疾病。因此,中國的江淮及其以南地區所產(chan) 的茶,就通過北方的茶葉之路和沿海的海上茶葉之路,運銷世界各地。由此形成了從(cong) 中國通往俄羅斯乃至歐洲的萬(wan) 裏茶葉之路和從(cong) 中國沿海通往南亞(ya) 、東(dong) 亞(ya) 、西亞(ya) 和歐洲的海上茶葉之路。
而著名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奠基人馬克思在他一係列論述中國的文獻中,多處講到了中國的茶葉之路還有海上茶葉之路,論述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貿易和經濟侵略。
一、中國茶葉之路曆史悠久
中國的中原地區與(yu) 周邊民族和國家的茶馬互市,從(cong) 南北朝就開始了,西亞(ya) 及歐洲的使節、商旅,在與(yu) 中國南北朝進行貿易過程中,就把飲茶的文化傳(chuan) 播到西方。
大唐王朝,開啟了中原封建國家與(yu) 北方突厥、契丹等遊牧民族以及吐蕃、天竺的茶馬互市。
大中五年(851年),唐宣宗令大都督府置市令一人,掌管市場貿易之事,對於(yu) 沽酒、茶葉貿易實行官營專(zhuan) 賣,這項法令有利於(yu) 增加藩鎮政權的地方財政收入,河北的藩鎮節度使們(men) 樂(le) 於(yu) 執行。“茶商所過州縣有重稅,或掠奪舟車,露積雨中,諸道置邸以收稅,謂之‘拓地錢’”。或許就是因為(wei) 參與(yu) 江南的茶葉在長途北運的過程中,經常在河北道邊地滯留,趕上雨季,“露積雨中”。茶葉就會(hui) 發酵,出現了黴變。使得一直飲用清茶的曆史,翻開了發酵茶的一頁,有些智者利用微生物的發酵,發明了發酵茶。起初,北方少數民族商旅舍不得丟(diu) 棄這些發酵茶,經過品嚐,發現了其中的優(you) 越性,不僅(jin) 便於(yu) 儲(chu) 藏運輸,而且因為(wei) 有了微生物發酵的作用,對於(yu) 幫助消化動物脂肪具有比清茶更好的效果,於(yu) 是,茶馬互市中,逐漸增加了發酵茶的品種。
北宋太平興(xing) 國二年(977年)北宋與(yu) 遼簽訂茶馬互市盟約。宋太宗“始令鎮、易、雄、霸、滄州各置榷物,攆香藥、犀象及茶,與(yu) (遼)交易”,設立專(zhuan) 門的榷場,官辦交易。宋遼河北東(dong) 西路與(yu) 遼國邊界的定州、霸州、雄州、莫州、滄州,就是茶馬互市的邊地。而當時的遼國擁有廣袤的疆域,茶葉之路開始拓展到蒙古高原和中亞(ya) 地區
中國的海上茶葉之路,與(yu) 古代海上佛教文化交流之路和海上絲(si) 綢之路有著密切關(guan) 係,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日本佛教大師最澄法師,在唐德宗貞元年間,到浙江天台國清寺學佛,師事道邃禪師。805年回國,將佛教天台宗傳(chuan) 去日本,同時將中國的茶籽種於(yu) 日本近江(今滋賀縣),開創了日本種茶的曆史。至今,最澄法師引種茶葉的茶園成為(wei) 日本最負盛名的茶葉勝地。
宋遼金時期,隨著中國沿海開放,中國茶葉、瓷器和絲(si) 綢通過海上絲(si) 綢之路傳(chuan) 到日本和東(dong) 南亞(ya) 。南宋時期,日本高僧榮西禪師兩(liang) 度來華,再次帶回中國茶種和中國瓷器茶具,並在建曆元年(1211年),撰《吃茶養(yang) 生記》一書(shu) ,從(cong) 此日本飲茶盛行,並為(wei) 日本茶道奠定了重要基礎。十三世紀隨著成吉思汗西征,中國茶葉傳(chuan) 到西亞(ya) 和歐洲。
二、馬克思關(guan) 注中國的命運
馬克思關(guan) 於(yu) 中國的論著有十餘(yu) 篇,其中一部分刊登在美國的《紐約每日論壇報》。包括《》、《》、《》、《英中衝(chong) 突》、《》、《》、《》等等。另外,馬克思在《資本流通的過程》、《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等相關(guan) 論著中,也多處提到中國的國際貿易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在這些論著中,馬克思一方麵用經濟學的視角,論述了中國海外貿易的商品流通和資本規律;另一方麵,揭露了近代以來英國等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馬克思嚴(yan) 肅地指出,第二場鴉片戰爭(zheng) 是“極端不義(yi) 的戰爭(zheng) ”,揭露英國政府勾結法國,進行這場侵略戰爭(zheng) 的罪惡目的,駁斥了英國為(wei) 發動這場戰爭(zheng) 而製作的荒唐借口。 英國侵略中國的戰爭(zheng) ,是由鴉片輸入而引起。馬克思揭露了英國的鴉片貿易,給中國造成了嚴(yan) 重的危害。不僅(jin) 造成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國庫空虛,社會(hui) 經濟瀕臨(lin) 崩潰,而且使中國人精神受到摧殘,道德敗壞。英國政府一方麵假裝同鴉片走私無關(guan) ,說是東(dong) 印度公司的企業(ye) 行為(wei) ;一方麵,殖民政府卻在印度種植罌粟,提煉鴉片,運往中國,牟取非法暴利。
馬克思的這一係列論著,引用西方國家的許多官方資料,勾勒出中國茶葉貿易與(yu) 西方經濟和社會(hui) 的關(guan) 係,通過詳實的數據論述了中國茶葉之路和海上茶葉之路的路線、經營成本和營銷過程。對於(yu) 我們(men) 研究絲(si) 綢之路和海上絲(si) 綢之路、茶葉之路、瓷器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而且對於(yu) 客觀真實研究中國到俄羅斯的萬(wan) 裏茶路以及中國通往印度、英國的海上茶葉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獻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
對於(yu) 俄羅斯的茶葉貿易,不少學者做過研究。但都僅(jin) 就馬克思《》中論述的俄羅斯茶葉運銷的情況,進行簡單的介紹。其實,馬克思在《資本的流通過程》等相關(guan) 論著中,還引用了西方的檔案資料和官牘,對俄羅斯茶葉的源頭和運銷路線做了更詳細的論述,分析了陸上茶葉之路和海上茶葉之路對茶葉價(jia) 格的影響。而且記載了中國茶葉如何從(cong) 天津港,經過北京、張家口開辟的到恰克圖的茶葉之路。還對英國如何通過海船運銷中國茶葉做了詳細論述。如今,重溫馬克思的這些精彩論述,對於(yu) 我們(men) 深入認識“一帶一路”戰略,進一步研究古代、近代中國的茶葉之路、海上茶葉之路和中國、蒙古共和國和俄羅斯的萬(wan) 裏茶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三、馬克思筆下的中俄萬(wan) 裏茶葉之路
馬克思在《資本的流通過程》這篇論著中,深入論述了茶葉從(cong) 中國經陸路運往俄國的道路。他說:“俄國和中國的茶葉貿易可能是1792年開始的。”
而且對此他引用了《女王陛下駐外使館秘書(shu) 的報告》,1867年倫(lun) 敦版第6號第794、797頁——盧姆勒先生關(guan) 於(yu) 俄國茶葉貿易的報告作了注,說明從(cong) 中國進口俄羅斯的茶葉,1792年進口6851普特,1863年是247101普特。
馬克思在《》中說:“在內(nei) 地陸路貿易中,他們(men) (俄羅斯)不會(hui) 有什麽(me) 競爭(zheng) 者。這種貿易是依照1768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時訂立的一項條約進行的,以恰克圖作為(wei) 主要的(如果不算是唯一的)活動中心。恰克圖位於(yu) 西伯利亞(ya) 南部和中國的韃靼(蒙古、女真等遊牧民族)交界處、在流入貝加爾湖的一條河上、伊爾庫茨克城以南約100英裏的地方。這種一年一度的集市貿易,由12名代理商管理,其中6名俄國人,6名中國人;他們(men) 在恰克圖會(hui) 商並規定雙方商品交換的比率,因為(wei) 貿易完全是用以貨易貨的方式進行的。中國人方麵拿來交換的貨物主要是茶葉,俄國人方麵主要是棉織品和毛織品。近年來,這種貿易似乎有很大的增長。10年或12年以前,在恰克圖賣給俄國人的茶葉,平均不超過4萬(wan) 箱;但在1852年卻達175000箱,其中大部分是上等貨,即在大陸消費者中間享有盛譽的所謂商隊茶,完全不同於(yu) 由海上進口的次等貨。”
馬克思在《資本的流通過程》一文中,還解析了陸上茶葉之路和海上茶葉之路運銷的茶葉的品質。他說:“以前,俄國人在歐洲散布一種偏見,說什麽(me) 由商隊運來的茶葉比由海上從(cong) 廣州向歐洲進口的要好,因為(wei) 海上運輸會(hui) 損害茶葉的香味。這些都是詭計。無論商隊運來的茶葉,還是由海上從(cong) 廣州輸出的茶葉,都是來自同一種灌木,同一些茶場:紅茶主要來自福建省,花茶和綠茶主要來自安徽省。海上運輸的影響完全取決(jue) 於(yu) 包裝的時候是否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
對於(yu) 中國到俄羅斯恰克圖茶葉之路的路線,馬克思說:“經陸路運到恰克圖出售的茶葉,大部分是用船直接從(cong) 漢口順揚子江運到上海的,小部分是從(cong) 福州和廣州運到上海的;但是,較大部分的茶葉是在廣州東(dong) 北的福建省收來的,經陸路或水路運往衢江。從(cong) 那裏由苦力用福瓊所描寫(xie) 的辦法翻山越嶺把茶葉運到常山。在這裏把茶葉裝在小船上,每隻船約裝載200箱。而後這些船隻沿匯入錢塘江的河流往下航行40俄裏。在那裏茶葉又轉上能裝500箱的船隻。載茶葉的船隻過漢口市[注:俄文原文如此,可能是杭州市。——譯者注]後進入東(dong) 海,然後它們(men) 沿岸到達春申江[注:可能是吳淞江。——編者注],沿江到上海。在這裏把茶葉再裝上更大的船隻,這些船隻除其他貨載外,裝載1500箱茶葉。這些船隻離開上海,沿著海岸航行到天津,在天氣好的時候,大約要15天才能到達。在天津,又把茶葉裝在較小的約能載200箱的船上。它們(men) 沿白河經過10天到達離北京約22俄裏的通縣。從(cong) 那裏茶葉繼續由陸路用駱駝和牛車運抵邊防要塞長城邊上的張家口(或口外),距離約252俄裏,再從(cong) 那裏經過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過1282俄裏到達恰克圖。茶葉從(cong) 福建省運抵恰克圖,根據不同情況需要2—3個(ge) 月之久。大家知道,位於(yu) 俄國和中國邊界上的恰克圖和買(mai) 賣城是茶葉商隊貿易的中心。”
馬克思的這段記述,證明了當時江南的茶葉主要是通過海運,到天津港,沿著海河以及元代河北人郭守敬開鑿的通惠河,到達通州,然後陸路經北京、張家口,沿著張家口到庫倫(lun) (今蒙古烏(wu) 蘭(lan) 巴托)的商貿大道,再到俄羅斯的恰克圖。
張家口作為(wei) 中原通往恰克圖的貿易通道,從(cong) 明代的隆慶議和開始開通西境門,創建來遠堡,作為(wei) 長城內(nei) 外商貿流通的基地,清代順治時,開辟大境門,打開了北京通往關(guan) 外乃至俄羅斯的商貿通道。張庫大道也由此遠行。
馬克思還詳細分析了恰克圖市場中國茶葉貿易數量的變化,他說:“1853年,因為(wei) 中國內(nei) 部不安定(太平天國運動)以及產(chan) 茶省區的通路被明火執仗的起義(yi) 者隊伍占領,所以運到恰克圖的茶葉數量減少到5萬(wan) 箱,那一年的全部貿易額隻有600萬(wan) 美元左右。但是在隨後的兩(liang) 年內(nei) ,這種貿易又恢複了,運往恰克圖供應1855年集市的茶葉不下112000箱。”而且,由於(yu) 這種貿易的增長,位於(yu) 俄國境內(nei) 的恰克圖就由一個(ge) 普通的要塞和集市地點發展成一個(ge) 相當大的城市了。“它被選中成為(wei) 這一帶邊區的首府,榮幸地駐上了一位軍(jun) 事司令官和一位民政長官。同時,恰克圖和距離它約900英裏的北京之間,最近建立了直接的、定期的郵政交通以傳(chuan) 遞公文。”
馬克思除了論述恰克圖如何成為(wei) 中國和俄羅斯茶葉貿易的集散地的原因之外,還在《資本的流通過程》中,講述了俄羅斯境內(nei) 茶葉繼續向西運銷的路徑。他說:“從(cong) 恰克圖經色楞格斯克和上烏(wu) 定斯克,並且經過貝加爾湖冰上的冬季道路到達伊爾庫茨克,約七八天的路程。這條道路最合適的時間是從(cong) 一月中旬至四月中旬。貝加爾湖長350(英)裏,寬40裏。它往往是難以征服的,因為(wei) 在降雪結束以前很少能完全結冰。在湖上滑行的雪橇的滑木下麵裝著鐵條;馬釘著掌。在某些情況下,當遇到順風的時候,隻要豎起帆來就行了,沒有馬也可以……在西伯利亞(ya) 東(dong) 部主要城市伊爾庫茨克,一部分茶葉留在當地出售,隨著1月份的到來,部分茶葉運往伊爾比特市場。在這個(ge) 市場上,供西伯利亞(ya) 西部和皮爾姆、喀山、阿爾漢格爾斯克、奧連堡、維亞(ya) 特和沃洛果達等省采購。二月裏運到托姆斯克的茶葉,在多數情況下整個(ge) 春天由於(yu) 道路難以通行,都囤積在那裏。五月份再從(cong) 托姆斯克運到秋明,一部分走陸路,但主要是走水路,經托姆河到鄂畢河,經鄂畢河到額爾齊斯河,從(cong) 那裏到塔拉河,經該河將近6月末到達秋明。由秋明經陸路運到皮爾姆大致需要12天。在這裏再裝上在卡馬河航行的船隻;順河而下到達喀山旁邊的伏爾加河,而後沿伏爾加河上行,於(yu) 7月末到達下新城。下新城現在和莫斯科有鐵路相聯——旅客需要12小時的行程。從(cong) 恰克圖到下新城的直達運輸常常因河流封凍而拖延6個(ge) 月的時間,有時隻需要這段時間的一半時間。”1
馬克思詳細計算了中國茶葉在俄羅斯境內(nei) 運輸的路程:
從(cong) 恰克圖到伊爾庫茨克 —557,從(cong) 伊爾庫茨克到托姆斯克—1554,從(cong) 托姆斯克到秋明 —1768,從(cong) 秋明到喀山 —1236,從(cong) 喀山到莫斯科 —821。共計5936=4452(英)裏
從(cong) 中國產(chan) 茶的省份到恰克圖是5000俄裏,馬克思說:“因此,商隊運輸的茶葉共需走10936俄裏(7291裏)的路程,才能到達莫斯科的市場。”1
馬克思對中俄茶葉貿易的論述,在清末中國的一些報刊上也得到了印證。
《京話日報》是晚清報人彭翼仲創辦的一份白話文報紙,創刊於(yu) 1904年8月16日,每期四開,1906年9月28日被迫停刊,共出753期。《京話日報》對張家口與(yu) 俄羅斯的茶葉貿易做了大量報道,對考察晚清時期張家口與(yu) 恰克圖的貿易具有參考價(jia) 值。
從(cong) 清代中期開始,俄國人就隨著茶葉貿易,進駐張家口,並不斷地預謀控製張家口到恰克圖的貿易通道,清朝末年,俄國商人利用俄羅斯軍(jun) 事強勢,進駐張家口,他們(men) 利用各種借口,控製張家口的貿易通道。據《京話日報》報道:俄國商人占據張家口茶葉貿易的通道,又覺得“張家口地方山勢高高下下,很不平正。俄人費許多工夫,把山嶺全部削平,在上邊修造洋樓,所用的華工很多。近來大黃、茶葉等貨由口外運往俄國的,比前幾年增加一倍,所以口上的華商很見興(xing) 旺,左近各處的民人信奉洋教的不少,聽說俄國人打算立一處大教堂,傳(chuan) 布希臘教,俄人在那個(ge) 地方很用了些精神。凡是會(hui) 說中國話的俄人,都竭力的誇讚俄國富強,本地官民奉俄人如神明,無論大小事情很是聽他們(men) 的話。” 俄羅斯商人開發張家口的房地產(chan) ,促進張家口城市繁榮,但是他們(men) 都是為(wei) 了借勢控製張家口到恰克圖的貿易通道,甚至謀劃主持修築從(cong) 北京到庫倫(lun) (今烏(wu) 蘭(lan) 巴托)的鐵路。
彭翼仲的《京話日報》記載: “張家口、庫倫(lun) 兩(liang) 處早就要開通商碼頭,俄人心裏雖不願意,嘴裏可是說不出來。實在的忍不住,繞著彎子,可又想著冒壞來了。聽說外務部接到駐俄胡公使來電,俄國的意見這兩(liang) 處若開通商碼頭,由庫倫(lun) 到北京的鐵路俄國可是一定要修,中國不能阻攔。外務部回電說,張家口、庫倫(lun) 是中國的地方,開碼頭也是中國的內(nei) 政,至於(yu) 修鐵路不修鐵路那更是中國的主權,外人不能幹預。俄人這樣的不體(ti) 麵,簡直的不用理他。”這則消息把俄人野心暴露得很清楚。可是清政府的懦弱不能,不敢正麵拒絕,隻好聲稱:“張家口這一個(ge) 商埠,暫時從(cong) 緩開辦,關(guan) 差監督可以照常辦事,等將來開設商埠,再議裁撤。” 但是,張家口到俄羅斯茶葉貿易的發展,帶動了中國與(yu) 俄羅斯各種商品貿易的繁榮,最終促成了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創建了中國人設計修築的第一條鐵路---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帶動中俄茶葉貿易邁入鐵路運輸的第一道門檻。
四、馬克思對海上茶葉之路的論述
馬克思在《俄國對華貿易》、《資本流通的過程》以及英國《對華貿易》等論著中,論述了中國茶葉的海上運銷線路,為(wei) 我們(men) 研究海上絲(si) 綢之路、茶葉之路、瓷器之路,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在1859年12月3日刊發在《紐約每日論壇報》第5808號的《對華貿易》一文中,馬克思說:“中國人的習(xi) 慣是這樣節儉(jian) 、這樣因循守舊,以致他們(men) 穿的衣服正是以前他們(men) 祖先所穿過的;這就是說他們(men) 除了必不可少的東(dong) 西外,不論賣給他們(men) 的東(dong) 西多麽(me) 便宜,他們(men) 一概不需要。一個(ge) 靠勞動為(wei) 生的中國人,一件新衣至少要穿上三年,並且在這個(ge) 期間還要能經得住幹極沉重的粗活時的磨損,不然他們(men) 是添置不起的。而像那樣的衣服所需的棉花,至少要相當於(yu) 我們(men) 運到中國去的最重的棉織品所用棉花的重量的三倍,換句話說,它的重量必須相當於(yu) 我們(men) 能運到中國去的最重的斜紋布和普通棉布的重量的三倍。”
馬克思這段話,反映了當時英國與(yu) 中國海上貿易的棉紡織品交易的情況。
同時,馬克思在《資本流通的過程》一文中指出“在1724—1816年以及後來的1819—1822年,從(cong) 歐洲經海路輸入茶葉是許可的。1822年被嚴(yan) 格禁止,敖德薩自由港例外。從(cong) 1862年4月1日起,廣州的茶葉在交納一定關(guan) 稅的情況下,又重新準許從(cong) 海上輸入。”,這就是中國進入近代前後,海上茶葉之路從(cong) 廣州運到英國的通道。
馬克思詳細分析了茶葉沿著海上茶葉之路運銷到英國再轉運到俄羅斯聖彼得堡的過程。他說:“一磅同樣的茶葉從(cong) 倫(lun) 敦經海路運到聖彼得堡,再從(cong) 那裏用鐵路運到莫斯科值1先令10便士;經海路運到科尼斯堡,再從(cong) 那裏用鐵路運到莫斯科值1先令9+(1/2)便士,如果從(cong) 漢堡運到彼得堡,再從(cong) 那裏運到莫斯科,則可能賣1先令6+(3/4)便士。[注:這是1864年的計算,即俄國對海上運來的茶葉和商隊運來的茶葉規定相同的進口稅以及削減這些關(guan) 稅(1865年)以前的時期。由於(yu) 這些變化,海上運來的茶葉和商隊運來的茶葉之間在費用上的差距變得更有利於(yu) 海上運輸。”
可見,由於(yu) 運輸費用的因素,中國出口到俄羅斯聖彼得堡的茶葉,就通過海上茶葉之路,經歐洲額英國和法國運達。而俄羅斯恰克圖的茶葉則是通過北京、張家口——庫倫(lun) ——恰克圖的陸上茶葉之路運輸的。
馬克思作為(wei) 政治經濟學的先哲,非常深刻地分析了商品物流成本的製約因素。他在《資本流通的過程》一文中說: “一斤最便宜的茶葉(第三季茶)在中國產(chan) 茶的省份值5便士,運到恰克圖的時候值11便士,運到莫斯科的時候值26便士(2先令2便士)。”
“俄國茶葉貿易的例子說明,海運比陸路運輸相對便宜。另一方麵,作為(wei) 海運的特點應當指出,它的運費標準變化極大,因此,它對商品價(jia) 格的影響也不一樣。把商品運往遙遠國家的商船,回程的時候必須攜帶商品(或壓艙貨),當時在某個(ge) 港口的船隻的數目,某些準備在當時輸出的商品的狀況等等,不斷發生變化,無論如何不能象陸上運輸的來去那樣受人控製。例如,1866年初從(cong) 上海到英格蘭(lan) 和紐約的海運運費相應為(wei) 每噸1鎊10先令和2鎊,五月和六月運費上漲到4鎊和4鎊10先令,而到年終又重新降到最初的水平。[注:《駐中國、日本和暹羅的領事館的商務報告》第106頁。]
我們(men) 知道,商品流通有一個(ge) 基本的規律,那就是:商品的產(chan) 地離它的個(ge) 人消費或生產(chan) 消費的地點越近,需要運輸業(ye) 追加的勞動就越少。
馬克思還從(cong) 不同民族的生活習(xi) 慣論述了歐洲和俄羅斯人對茶葉的需求。他說:“茶葉在俄國甚至比在英國更是必需品。喝茶是農(nong) 民的一種“變相的蒸氣浴”。因此可以斷定,俄國茶葉的消費一定會(hui) 超過英國。唉!但是在這個(ge) 幸運的國家裏事情要比其他國家裏妙得多,現象和本質之間存在著更大的差別。大不列顛(人口不到3000萬(wan) )1866年進口了13900萬(wan) 磅茶葉,其中供國內(nei) 消費的是10200萬(wan) 磅,或者說,每人年平均消費約等於(yu) 3+(1/2)磅。相反,俄國的人口超過聯合王國一倍多,在1863年,由於(yu) 準許通過它的歐洲邊界輸入茶葉,因而輸出量增加到1000萬(wan) 磅,每人每年輸入的茶葉還不到半磅。如果不考慮官方統計材料未加計算的走私貿易,那麽(me) 俄國的普通人隻喝開水”。
由於(yu) 俄羅斯是一個(ge) 地域廣袤的大國,東(dong) 西跨越亞(ya) 洲和歐洲,經過中國天津、北京、張家口運到恰克圖的茶葉之路,運輸成本的高昂,而海上茶葉之路運銷到歐洲的茶葉如果再從(cong) 陸路轉運俄羅斯中部,也會(hui) 因為(wei) 成本增加而價(jia) 格高昂。因此,在俄羅斯國內(nei) 各地的茶葉價(jia) 格,就因運輸費用的增加而出現很大的差異。但是,精明的中國茶葉經營者和他們(men) 的俄羅斯經營夥(huo) 伴,為(wei) 了占領俄羅斯各地的茶葉市場,絞盡腦汁想出了許多辦法,降低茶葉的成本,
馬克思給後人揭示了一個(ge) 俄羅斯市場茶葉價(jia) 格的秘密。他在《資本流通的過程》中說:“彼得堡的西伯利亞(ya) 商人,長期以來絞盡腦汁想弄清為(wei) 什麽(me) 1磅普通紅茶(1854年以前)在伊爾庫茨克值1盧布70戈比,而同樣的茶葉在彼得堡賣1盧布50戈比。究竟是伊爾庫茨克的商人獲得的利潤過高,還是彼得堡的商人出售茶葉虧(kui) 了本呢?實際上,花茶和所謂的家常茶的買(mai) 賣變得無利可圖,許多伊爾庫茨克的批發商都停業(ye) 了,而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茶葉店的數目卻不斷增加。這說明茶葉買(mai) 賣在俄國的歐洲部分是有利可圖的生意,而在運去茶葉的西伯利亞(ya) 各地區則是虧(kui) 本的生意。對彼得堡的商人先生們(men) 從(cong) 什麽(me) 地方得到茶葉這個(ge) 問題,他們(men) 的回答是,茶葉來自塞米巴拉亭斯克。但是從(cong) 塞米巴拉亭斯克到彼得堡的距離超過3000俄裏,所以,如果在塞米巴拉亭斯克1磅茶葉值1銀盧布,那麽(me) 在利潤最小的情況下,在彼得堡也應當值2盧布;但是商人們(men) 把每磅茶葉賣1盧布40戈比。最後,西伯利亞(ya) 商人通過不同的試驗終於(yu) 弄清楚,彼得堡商人出售的最普通的一種茶葉,是由1/3的普通紅茶,1/3已經用過然後又加以烘幹的茶葉以及1/3所謂的磚茶配製成的。這種成品按照官方資料的說法,不是供俄國人本身喝的,而是供他們(men) 鄰近的卡爾梅克人和韃靼人喝的。”
這就是商品成本與(yu) 價(jia) 格之間的辯證關(guan) 係。如果市場上銷售的商品的價(jia) 格低於(yu) 其成本,那麽(me) 商人就失去了經營這種商品的動力,要麽(me) 停業(ye) ,要麽(me) 就開始造假。由此可見,在茶葉中摻假,降低茶葉的成本,絕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是馬克思筆下披露的俄羅斯商人們(men) 的“發明”。而這項“發明”恰恰與(yu) 陸上茶葉之路和海上茶葉之路的運輸成本核算有關(guan) 。
結 語
通過學習(xi) 馬克思關(guan) 於(yu) 中國對外貿易研究的一係列論著,能夠感受到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先哲治學精神的嚴(yan) 謹和高屋建瓴的學術智慧。曆史應該感謝馬克思對中國進入近代前後茶葉之路和海上茶葉之路留下了如此深刻的論述,為(wei) 我們(men) 留下了回望古代、近代絲(si) 綢之路和海上絲(si) 綢之路,茶葉之路、瓷器之路的珍貴史料,為(wei) 客觀研究古代、近代絲(si) 綢之路、茶葉之路上各類商品流通的經濟規律和運銷的路線,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基礎。
作者簡介:梁勇,河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聘研究員,石家莊市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