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樹花,是中國曆史文化名鎮暖泉古鎮一項獨特的民俗活動,至今已有500年的曆史。2007年,“打樹花”被公布為(wei) 河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譽為(wei) “天下奇絕!”目前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5人。
據說當年暖泉鎮有好多生鐵鑄造作坊,每逢年節,富人們(men) 燃放煙花慶祝,鐵匠們(men) 也同樣渴望著熱鬧喜慶。但鐵匠買(mai) 不起煙花,他們(men) 從(cong) 生鐵水注模時四濺的火花中得到靈感,把熔化的生鐵水潑灑到古堡城門上方的磚牆上,好似朵朵煙花盛開。這種特別的“煙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熱鬧喜慶的氛圍絕不輸給擁有煙花的富人們(men) 。因此,便有了每逢過年“富人放煙花、老百姓打樹花”的民間習(xi) 俗。

打樹花按照分工分為(wei) “掌爐”和“掌勺”兩(liang) 部分,掌爐者負責冶煉、抬送鐵水,掌勺者負責打樹花表演。表演的當天晌午,掌爐者都會(hui) 進行“祭火爐”儀(yi) 式,祈求國泰民安,同時也保佑打樹花的漢子們(men) 能順利進行表演。夜幕降臨(lin) 後,掌爐者將生鐵放入煉鐵爐中,熔化成1600攝氏度高溫的鐵水,用特製的耐火煲將鐵水抬至古堡門前,這時候打樹花的漢子們(men) 就要上場了,他們(men) 反穿羊皮襖,頭戴氈帽,手拿經冷水浸泡後的柳木勺,將一勺勺鐵水奮力潑灑在磚堡牆上,高溫的鐵水遇到冰冷的磚堡牆,刹那間迸濺出朵朵金花,它如瀑布傾(qing) 瀉而下,又如一顆顆落在玉盤的珠子,發出聲聲的脆響,因潑散四射的鐵花猶如一棵棵大樹冠,而得“打樹花”之名。人們(men) 在瞬間的驚奇過後,不由得爆發出陣陣驚歎聲和喝采聲,就在這一浪高過一浪的叫好聲中,樹花藝人使出渾身的力氣,愈打愈勇,愈打愈快,掀起一陣陣高潮。一瞬間,人們(men) 都會(hui) 被這罕見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所驚呆,不由得發出感慨,是怎樣的民間智慧才將這極其傳(chuan) 統的冶煉鑄造業(ye) 變成了如此充滿藝術魅力的民俗活動呢?

隨著傳(chuan) 播推廣,打樹花已被越來越多的遊客所認知和喜愛。為(wei) 了更好的使這一傳(chuan) 統民俗傳(chuan) 承下去,近年來,蔚縣縣委、縣政府按照“壯大文化產(chan) 業(ye) 、傳(chuan) 承民俗文化”的思路,累計投資6000餘(yu) 萬(wan) 元,新建了樹花廣場,打造了大型實景民俗演出《火樹金花》,這個(ge) 表演把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表演與(yu) 打樹花相結合,給人美輪美奐的視覺享受。暖泉“打樹花”表演已累計演出接待遊客50餘(yu) 萬(wan) 人次,中央電視台、天津衛視、河北衛視春晚等多次進行現場直播,國家領導人李長春、劉雲(yun) 山、韓啟德等親(qin) 臨(lin) 現場進行觀看指導,並給與(yu) 了高度肯定。

在知識產(chan) 權保護方麵注冊(ce) 了“打樹花”相關(guan) 項目的商標,申請了“打樹花發明專(zhuan) 利”,成立了旅遊公司,避免了這一傳(chuan) 統文化的流失、泛濫,目前打樹花已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產(chan) 業(ye) 之路,成為(wei) 京津冀晉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打樹花是一種古老而原始的焰火,它是勇敢者的遊戲,也是暖泉人的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