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燈山,是蔚縣民間社火活動的項目之一。它是蔚縣宋家莊鎮上蘇莊村的獨特民間社火活動項目。經曆了明朝嘉靖年間的雛形期、明末清初的成型期、清末民初與(yu) 民間社火、戲曲相結合的豐(feng) 富完善期和新中國成立至今的興(xing) 衰更迭的曲折發展期。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項目。
燈山是指燈山樓。拜燈山是敬祀火神的祭祀活動。過去祭祀活動較為(wei) 普遍,但這裏的敬神祭祀活動方式與(yu) 眾(zhong) 不同。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建造村堡時,為(wei) 使該村更加興(xing) 旺發達,取火生土之意,在堡牆南端建起燈山樓,以供奉火神。但又怕火神過旺,生出事端,便取五行相生相克的說法,在堡牆北端相對應地建起一座三義(yi) 廟,供奉劉備、關(guan) 羽、張飛。傳(chuan) 說劉備是壓火水星,這樣就可以水火平衡。從(cong) 那時起,上蘇莊村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拜燈山敬火神,擺香案供“三義(yi) ”,成為(wei) 全村百姓最為(wei) 虔誠的、代代相傳(chuan) 的民俗活動。

堡內(nei) 南端的燈山樓,高達三丈,灰磚砌成,龕內(nei) 沒有神像,空空的隻有一個(ge) 巨大的梯式木架。一條條橫木杠排得很密。這些木杠是拜燈山時放燈盞用的。平時沒有燈盞,隻是一個(ge) 大木架,但村民們(men) 仍視之如神靈。
拜燈山的基本內(nei) 容有點燈山、拜燈山、耍社火、唱大戲等四部分。點燈山時,首先準備好祭祀供品和點燈山用的燈撚兒(er) 、燈盞、麻油等。點燈山的人由三到五名有文化的村民組成,在燈山樓內(nei) 層層木架上由上至下將數百個(ge) 燈盞擺出花邊兒(er) 和文字圖案,把浸過麻油的燈撚兒(er) 插入燈盞,一一注滿油。夜幕降臨(lin) 後,用蠟燭將擺成圖案的燈盞一一點燃,呈現出燈火字畫。拜燈山時,選一名父母雙全的男童扮成“燈官”,坐在由四名青壯年村民扮成“衙役”抬著的獨杆轎上,村裏戲班的演員化妝後伴其左右,在社火隊中“老王八”和“老媽子”的引領下,從(cong) 堡門外進堡,率村民及觀光者一路敲鑼打鼓到燈山樓前祭拜。拜燈山後,祭拜隊伍返回途中在堡中心伴隨鑼鼓點開始耍社火,或舞蹈,或嬉戲,表演者和觀眾(zhong) 沉浸在歡樂(le) 喜慶之中。最後是唱大戲,當祭拜隊伍和群眾(zhong) 由堡內(nei) 湧出堡外時,戲樓前已經張燈結彩,這時,鞭炮鳴,鼓樂(le) 起,大戲開,由村戲班子演員為(wei) 村民演繹曆史故事或神話傳(chuan) 說。

在長期的傳(chuan) 承中,蔚縣拜燈山形成了鮮明的個(ge) 性特征。一是伴隨民間祭祀活動而產(chan) 生,融入民間文化活動而發展,而成為(wei) 一種影響深遠的民間習(xi) 俗活動;二是在長期的民俗活動中,完善了自身特有的表現形式,形成了固定的程序;三是吸收民間社火和民間戲曲藝術營養(yang) ,形成了多種民俗文化的活動形式;四是蔚縣曆史上雖有多處燈山社火活動,但已失傳(chuan) ,唯有上蘇莊的拜燈山民俗活動保留至今,且獨特而完整,值得傳(chuan) 承;五是由於(yu) 拜燈山源於(yu) 民間祭祀,注入了百姓敬神尚賢、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托,參與(yu) 活動的群眾(zhong) 人數多、麵廣;六是其活動形式簡約質樸,鄉(xiang) 土氣息濃鬱,是特殊的年節文化表現形式。
拜燈山民俗社火活動在蔚縣乃至河北省的民俗社火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民間民俗文化的一個(ge) 濃縮,它具有深刻的民俗文化內(nei) 涵和較高的民間藝術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