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宣府鎮長城是一個(ge) 嚴(yan) 密的軍(jun) 事防禦體(ti) 係。從(cong) 明朝初年到明隆慶年間一直戰事頻仍,直到明隆慶五年(1571年)明蒙之間達成和議,張家口成為(wei) 長城沿線最大的馬市。宣府鎮長城的兩(liang) 個(ge) 發展階段,形成了長城文化的兩(liang) 個(ge) 顯著特點,一是“守備為(wei) 上,攻占次之”的軍(jun) 事防禦文化,二是“近悅遠來”的馬市文化。為(wei) 我們(men) 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guan) 鍵詞:宣府鎮長城 文化特點 守備為(wei) 上 近悅遠來
張家口地域在明代大體(ti) 屬於(yu) 宣府鎮轄地。明代宣府鎮是“九邊”之一,素有“九邊衝(chong) 要數宣府”之稱。“邊”是明代對長城的稱謂。長城與(yu) 張家口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不解之緣,長城對張家口的發展起到了獨特的作用,長城文化是張家口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以明代宣府鎮為(wei) 例,探討張家口長城文化的內(nei) 涵與(yu) 特色。
明代張家口長城軍(jun) 事防禦體(ti) 係,是十分嚴(yan) 密的,曆經洪武、永樂(le) 、宣德、正統、成化,到嘉靖、萬(wan) 曆年間,宣府鎮修築邊牆長達1300餘(yu) 裏,城堡70來座,墩台1800餘(yu) 個(ge) ,額定駐軍(jun) 最多時達15萬(wan) ,軍(jun) 馬5.5萬(wan) 餘(yu) 匹,是九邊中設置較早、額定駐軍(jun) 最多、軍(jun) 馬最多的軍(jun) 鎮,形成了一個(ge) 完善周密的軍(jun) 事防禦體(ti) 係。並在軍(jun) 事防禦戰爭(zheng) 與(yu) 蒙明友好互市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長城文化。
一、“守備為(wei) 上、攻戰次之”的防禦文化
明代對長城一線的總方針是“守備為(wei) 上,攻戰次之”,即十分重視搞好防禦,包括修築城堡、修建墩台、修築邊牆,強調在蒙古騎兵破牆侵擾時,加強軍(jun) 情傳(chuan) 遞,搞好堅壁清野,針對戰場實際靈活應對,不提倡以硬碰硬,而主張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堵擊、設伏、圍追等戰術,還十分重視秋冬季的燒荒,破壞蒙古騎兵進攻的條件。宣府鎮作為(wei) 九邊之一,也貫徹執行了這一重要方針。這一方針是長城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代宣府鎮長城首先是一個(ge) 軍(jun) 事防禦線,筆者統計,根據有關(guan) 史書(shu) 的記載,明代宣府鎮長城至少發生過大小戰事120多次,其中絕大多數是與(yu) 侵擾的蒙古騎兵作戰。毋庸諱言,明軍(jun) 與(yu) 蒙古騎兵的戰爭(zheng) ,曾經有過因為(wei) 統治者決(jue) 策失誤而慘敗的“土木之變”與(yu) “虞台嶺之戰”外,許多明軍(jun) 抗擊蒙古騎兵的戰事,都打得英勇悲壯,不少將領血染疆場。嘉靖版《宣府鎮誌》中就有許多這樣的記載:正德九年秋,蒙古騎兵由膳房堡入掠宣府鎮城,並侵擾蔚州與(yu) 順聖東(dong) 、西城(今陽原縣東(dong) 、西城),遊擊將軍(jun) 張勳、倪鎮率軍(jun) 抵禦,以身殉職。順聖東(dong) 城守備田琦、順聖西城守備龐彪同時戰死。
正德十一年,蒙古騎兵侵擾懷來、居庸關(guan) 等地,保安守備、都指揮朱壽在增援過程中被蒙古騎兵包圍,力戰而死。
嘉靖十六年秋,蒙古騎兵入侵萬(wan) 全右衛城,隻以少數騎兵到城下挑釁,明軍(jun) 出城迎戰,蒙古騎兵且戰且退,引明軍(jun) 進入蒙古軍(jun) 包圍圈,致使明軍(jun) 1000多人被殲滅,參將張輔國犧牲。
嘉靖十七年夏,蒙古軍(jun) 由萬(wan) 全右衛侵入宣府鎮城,坐營都指揮周冕出戰,被蒙古騎兵包圍,兵敗,周冕被刃而死。
嘉靖二十三年冬,蒙古騎兵從(cong) 膳房堡入侵蔚州,都指揮李彬戰死。
嘉靖三十一年秋,蒙古騎兵由野狐嶺入,侵擾萬(wan) 全衛城西南,參將、都指揮史略,守備、指揮任鎮俱戰死。
明嘉靖三十二年秋,蒙古軍(jun) 由張家口入犯懷安、順聖川,到宣府鎮城時,副總兵、都指揮郭都率軍(jun) 迎戰,布陣未完,遭蒙古騎兵衝(chong) 擊,郭都身中數箭,被敵人手刃而死。
嘉靖三十四年秋,蒙古騎兵入犯保安、順聖東(dong) 城、西城,前來支援的延綏鎮遊擊將軍(jun) 、都指揮張紘率所部三千人,與(yu) 敵大戰,重創蒙古軍(jun) ,最後張紘也戰死沙場。
明嘉靖三十五年春,蒙古軍(jun) 侵入葛峪堡,參將、都指揮李光啟率部迎戰,不幸受傷(shang) 被俘。李光啟對蒙古軍(jun) 說,你們(men) 把我送到長城下,可以得到金帛等好處,於(yu) 是蒙古人就依言而行,不料到了長城之下,李光啟卻對守衛兵士說,你們(men) 絕不能送敵人金帛,我是擔心你們(men) 不了解實情,以為(wei) 我真的投降了敵人,特地來此自證清白,蒙古兵聽了,知道上當受騙,便當場殺害了李光啟。
嘉靖三十六年春,蒙古騎兵又一次入侵宣府鎮中路,此時接替參將、都指揮李光啟的是參將、都指揮祁勉,由於(yu) 敵眾(zhong) 我寡,祁勉也不幸被圍困戰死。
這些以身殉國將領有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jun) 、守備等,他們(men) 英勇戰鬥、忠君衛國的精神,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經過殘酷的防禦戰爭(zheng) ,宣府鎮最終還是保衛了北京的安全,與(yu) 此同時在長期的防禦戰爭(zheng) 中也湧現出一批著名的軍(jun) 事將領,楊洪、馬芳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楊洪掛鎮朔將軍(jun) 印在宣府鎮堅守40年,身經百戰,為(wei) 保衛長城作出了巨大貢獻,被朝廷封為(wei) 昌平侯,蒙古人則稱其為(wei) “楊王”。馬芳,蔚州人,曾經任宣府總兵與(yu) 大同總兵,長期戰鬥在長城一線,身先士卒,英勇善戰,倍受百姓崇敬。
二、“近悅遠來”的馬市文化
明隆慶五年(1571年),經過長期的戰爭(zheng) 之後,明朝與(yu) 蒙古俺答汗之間終於(yu) 握手言和,化幹戈為(wei) 玉帛,達成了曆史性的隆慶和議,雙方議定在長城沿線的11個(ge) 地方開設官方馬市,宣府鎮的張家口成為(wei) 11處官方馬市之一。雖然宣府鎮隻有張家口一處馬市,但這卻從(cong) 根本上改變了宣府鎮長城的功能,開辟了宣府鎮長城文化的新局麵。宣府鎮不再是金戈鐵馬、烽火連天的戰場,一變而成為(wei) 蒙漢民族友好互市的市場。張家口馬市發展迅速,到萬(wan) 曆十一年,已經發展成為(wei) 宣大山西三鎮最大的馬市,當年三鎮馬市共成交馬匹45000萬(wan) 匹,張家口就達30000匹,占比達到三分之二。為(wei) 了適應張家口馬市的發展,萬(wan) 曆四十一年(1613年),經朝廷批準,宣府巡撫汪道亨又緊依張家口東(dong) 西太平山長城修築了來遠堡,來遠堡專(zhuan) 城的建築,突顯了宣府鎮長城文化新的特色,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近者悅,遠者來”,使宣府鎮長城文化由以戰爭(zheng) 文化為(wei) 主,演變為(wei) 以互市貿易文化為(wei) 主。
宣府鎮長城“近悅遠來”的互市文化,源於(yu)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同時也與(yu) 明代長城功能轉變的形勢息息相關(guan) 。孔子在《論語》裏“近者悅,遠者來”的語錄,說的是統治者隻有把自己治理的地方建設好,當地的老百姓就會(hui) 高高興(xing) 興(xing) 擁護,這樣遠方的老百姓就會(hui) 聞風而動,自動來歸順。在當時明朝統治者看來,隆慶議和之後,長城沿線馬市興(xing) 旺發達,正在呈現出“近悅遠來”的大好局麵。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長城正在由一條戰爭(zheng) 線,演變成為(wei) 一條蒙漢民族之間友好合作的貿易線。實現了戰爭(zheng) 時期對蒙古騎兵的“拒”到和平時期的“迎”。
張家口馬市的繁榮,開辟了張家口發展的新階段,使張家口實現了由單純軍(jun) 事防禦城堡到兼具軍(jun) 事防禦與(yu) 互市貿易功能的轉變,也為(wei) 張家口清代成為(wei) 察哈爾都統的駐地奠定了基礎,更是宣府鎮長城文化轉變的生動體(ti) 現。
明代宣府鎮長城在兩(liang) 個(ge) 曆史時期所體(ti) 現出來的防禦為(wei) 主的軍(jun) 事文化與(yu) 近悅遠來的互市文化,是時代的產(chan) 物,其中武文化與(yu) 商文化,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明代宣府鎮獨特的長城文化,不但具有宣府鎮的特色,還具有一定的普適性,為(wei) 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