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論壇
您現在的位置: 張家口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 > 關於我們 > 學者論壇 > 正文
察哈爾都統署的前世今生   < 高鴻賓>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發布日期:2015/6/10    點擊數:38268 次

  察哈爾都統的設立推動了張家口的發展和城市提升,使張家口從(cong) 一個(ge) 邊口要塞一躍而成為(wei) 駐防都統的軍(jun) 政重地,為(wei) 張家口日後發展成省直大市奠定了基礎,成為(wei) 張家口城市發展的裏程碑。而察哈爾都統署作為(wei) 察哈爾行區域的行政中樞,曾直接影響著中國北方地區的政治局勢和經濟發展,它的設立與(yu) 裁撤,見證了張家口近200年的近現代史,是張家口一處重要的曆史承載地。本篇僅(jin) 以察哈爾都統署建築曆史沿革、察哈爾都統署政體(ti) 變更展開粗淺研究,並對其整體(ti) 維修情況和“察哈爾都統署曆史陳列展”的陳展內(nei) 容做簡單介紹。

  一、察哈爾都統署建築址探源

  察哈爾都統署,肇建於(yu)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是目前全國僅(jin) 存的清代都統衙署,是察哈爾和張家口近現代重要的曆史見證地。屬張家口市重要近現代文物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察哈爾都統署位於(yu) 張家口橋西區明德北街,其地北距長城隘口大境門0.5公裏,南距張家口堡2公裏,西依太平山,東(dong) 傍清水河,鎮關(guan) 門大口,扼上下堡之官道。

  根據成書(shu) 於(yu) 明代萬(wan) 曆三十一年的《山西宣大三鎮圖說》中宣鎮上西路張家口輿圖圖繪,在大境門“馬市”(當時尚未建來遠堡)與(yu) 張家口堡之間建有“撫夷廳”,按其示意標注應該處在察哈爾都統署的位置(圖1 撫夷廳位置圖)。2013年8月間,察哈爾都統署舊址修繕工程中,在三進院東(dong) 南廂房後簷牆東(dong) 側(ce) 房基下發現一處灰坑(圖2 都統署發現灰坑位置圖),經清理出土金元時期黑醬釉瓷罐十餘(yu) 件(圖3 出土器物圖),部分明代瓷片,以及少數動物骨骼。說明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肇建都統衙署以前,該地已有文化遺跡存在。是否為(wei) 明代“撫夷廳”故地,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撫夷廳”,顧名思義(yi) ,“撫”即撫慰、撫賞;“夷”是古代中原人對少數民族的統稱。所以,撫夷廳當是明代接待北方少數民族官員的地方。撫夷廳的建築年代,應該與(yu) 蒙漢茶馬互市有密切關(guan) 係,雖然史料中沒有其具體(ti) 建築時間,但考慮到明萬(wan) 曆三十一年《山西宣大三鎮圖說》中已經存在的事實,結合《明史》中有關(guan) 蒙漢互市相關(guan) 事件的記載,撫夷廳應該建於(yu) 明隆慶五年(1571年)至萬(wan) 曆二十九年(1601年)之間(《山西宣大三鎮圖說》開始編撰前)。明隆慶五年,宣大總督王崇古利用“把漢那吉”事件【1】,在大學士內(nei) 閣首輔高拱、張居正的支持下,與(yu) 蒙古韃靼部達成議合,結束軍(jun) 事衝(chong) 突,建立封貢關(guan) 係,在大同、宣府開啟蒙漢互市。此後,在順義(yi) 王俺答汗夫人三娘子的積極維護下,蒙漢維持了長達四十餘(yu) 年的安寧和平。撫夷廳應該是這一時間內(nei) 因互市需要而建的設施。2014年修繕施工中所出土的具有金元時期特點的黑醬釉瓷罐及明代瓷片等文物,有可能與(yu) 該曆史設施有關(guan) 。

  清代,各地營建將軍(jun) 、都統衙署,多會(hui) 在《清實錄》中有奏請和竣工的記載,但遍查《清實錄》惟不見察哈爾都統署肇建的奏章及起止時間,現在所用“建於(yu)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時間記述,見於(yu)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成書(shu) 的《察哈爾省通誌·卷二十六·政事編》。而在此前成書(shu) 的《口北三廳誌》(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宣化府誌》(清乾隆八年修二十二年訂補重刊本)的相關(guan) 章節中未有在該地建築的記錄,所設官衙營房也均不在其位置。由此分析,撫夷廳應毀於(yu) 明末而不存在,故清初所設各類官衙均未能利用該處建築。而清乾隆二十六年設置都統,肇建都統衙署,利用原撫夷廳舊址故地也就成為(wei) 可能。《察哈爾省通誌》上所載修建紀年應該源於(yu) 現在已遺失的文獻或都統署肇建、重修碑記記載,應該是可信的。

  二、察哈爾都統署建築規製布局

  察哈爾都統署建築製式為(wei) 清式一品官衙規製,布局以中路建築為(wei) 主,東(dong) 西兩(liang) 路為(wei) 輔,占地麵積10000餘(yu) 平方米。現存中路建築南北長162.25米(包括門前廣場),東(dong) 西寬44.96米,占地麵積約7300平方米,其中建築麵積2055平方米。按建築分布,自然形成四進院落。整體(ti) 布局中軸貫通,左右對稱,前朝後寢,主次分明,規製嚴(yan) 謹,莊重恢弘。(圖4 大門照片)

  大門前正麵原建有高大的一字影壁,據傳(chuan) 壁芯浮雕一“犭貪”(動物),以警示官員清廉莫貪。可惜該影壁早年被毀,影像無傳(chuan) 。

  大門前原有帶吊鬥旗杆兩(liang) 根分置左右,也已不存。大門前兩(liang) 側(ce) 有高大的石獅一對,神形威武。東(dong) 為(wei) 雄獅,前爪下按繡球,寓意執掌乾坤,權利在握;西為(wei) 雌獅,前爪戲小獅於(yu) 下,暗喻“太師少師”之意,又有子孫不息的意思。

  大門,台基髙0.70米,符合清式一品官衙製式。麵闊三間,進深二間,建築麵積72.74平方米,懸山頂建築。梁架為(wei) 前後雙步梁,用三柱五檁,縱向構件為(wei) “檁墊枋”三件,椽子為(wei) 斜搭掌鋪釘,橫鋪望板,其上苫背,筒板瓦屋麵,施正脊、垂脊及吻獸(shou) 。每開間各設兩(liang) 扇朱漆大門,明間二門輕易不開,隻有接迎聖旨或舉(ju) 行重大活動時開啟,平日文官走東(dong) 門,武官走西門。

  大門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各有麵闊三間的倒座耳房,進深一間,建築麵積共計90.94平方米。懸山布瓦頂,施三柱五檁,梁架為(wei) 中柱前後雙步梁,前簷明間施隔扇,次間置檻窗。兩(liang) 棟倒座與(yu) 大門以短墻相連。

  東(dong) 西廂房,均為(wei) 麵闊三間,進深一間,五架梁硬山布瓦頂建築,建築麵積共計158平方米。

  儀(yi) 門,俗稱二門,入衙官員及應邀參見都統人員需在此門外整理衣冠,以保證服飾得體(ti) 端正,不失禮儀(yi) 。儀(yi) 門為(wei) 硬山式布瓦頂建築,總麵闊七間,中間三間前出懸山卷棚頂抱廈,形成後硬山前懸山勾連搭式建築。建築麵積170.08平方米。梁架前半部分施單步梁及通長大梁,其上承托卷棚部分的簷檁及瓜柱、平梁,後半部分施雙步梁,明間用三柱,山麵用四柱(增加耳房一柱),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山牆到頂,明間中柱位置設兩(liang) 扇板門,兩(liang) 次間磚牆體(ti) 。(圖5 儀(yi) 門全景)

  三進院以正堂和東(dong) 西耳房組成。

  正堂,又稱大堂,麵闊五間,進深二間,建築麵積245.88平方米。前出廊,懸山布瓦頂建築,五架梁前後抱頭梁,施四柱七檁,縱向構件為(wei) “檁墊枋”三件,椽子為(wei) 斜搭掌鋪釘,橫鋪望板,其上苫背,筒板瓦屋麵,施正脊、垂脊、排山溝滴及吻獸(shou) ,前簷柱間施雀替,前簷明間辟門,次梢間為(wei) 窗。後簷明間辟門,次梢間無裝飾。

  正堂是清代都統處理政務的地方,民國時稱議事廳。是都統署內(nei) 最為(wei) 重要的建築,是舉(ju) 行節日慶典、迎接聖旨,舉(ju) 辦重要政務活動的場所。也是新官到任行“望闕叩恩”之禮的地方,是都統地位和權威的象征,在都統衙署的建築中最為(wei) 重要,其體(ti) 量也最為(wei) 高大寬敞。(圖6 大堂全景)

  正堂兩(liang) 側(ce) 東(dong) 西耳房,均為(wei) 麵闊三間,進深一間,建築麵積共159.86平方米。前出廊,硬山布瓦頂建築。五架梁前出抱頭梁,施三柱六檁,筒板瓦屋麵,施正脊、垂脊及吻獸(shou) ,前簷置裝修,後簷為(wei) 封護牆。

  三進院由二堂、東(dong) 西各兩(liang) 棟廂房組成。南北廂房間與(yu) 大堂後簷廊及二堂前簷廊有短廊相連,形成院落環廊。院落地麵磚墁十字形甬路。

  二堂,麵闊五間,進深一間,建築麵積189.05平方米,前出廊,硬山布瓦頂建築。五架梁前出抱頭梁,施三柱七檁,筒板瓦屋麵,施正脊、垂脊排山溝滴及吻獸(shou) ,前簷置裝修,後簷牆露簷出,明間辟門,次、梢間無裝修。二堂原是都統日常辦公的處所。中間明間設有通向內(nei) 宅四進院的槅扇門。裏麵是都統及家眷的生活區,為(wei) 都統及家人生活的私密空間,衙署辦事人員無故不得入內(nei) 。(圖7 二堂全景)

  東(dong) 西耳房,均為(wei) 硬山布瓦頂建築,麵闊三間,進深一間,建築麵積共計100.50平方麵。前簷明間設門,次間為(wei) 窗,後簷為(wei) 封護牆。

  東(dong) 西北廂房,麵闊三間,進深一間,硬山布瓦頂建築,建築麵積共計152平方米。五架梁前簷接平頂簷廊,前簷明間設門,次間設檻窗。後簷為(wei) 封護牆。

  東(dong) 西南廂房,麵闊五間,硬山布瓦頂,體(ti) 量高大寬敞,建築麵積各為(wei) 183.04平方米,共計366.08平方米。梁架使用人字梁,前簷部接平頂簷廊,前簷明間辟門,次間、梢間辟窗。後簷封護牆。

  第四進後寢院,由正房和東(dong) 西廂房組成,平麵布局呈倒凹字形。是都統及家眷生活的地方。(圖8 後寢院全景)

  正房,麵闊七間,進深一間,建築麵積247.5平方米。筒板瓦頂屋麵,前簷接平頂簷廊,明間前出懸山卷棚頂抱廈,明間辟門,次間設檻窗,梢間無裝修。後簷牆露簷出。

  東(dong) 西廂房,均為(wei) 麵闊三間,進深一間,建築麵積各為(wei) 51.18平方米,共計102.36平方米。筒板瓦頂屋麵,前簷接平頂簷廊,明間辟門,次間設檻窗,北側(ce) 山牆借正房梢間前墻,後簷封護牆。

  按照清代一品官員衙署規製,正房後原建有一排高大的後罩房,以保障內(nei) 宅的安全,可惜已經不存,其形製無從(cong) 考究。

  根據《清實錄》記載察哈爾都統的管理職責及人員配置,都統署內(nei) 設有左司、右司、遊牧處、俸餉房(籌餉局)等辦事機構,負責管理察哈爾八旗四牧群旗民的戶口、婚姻、治安、派差、戶口、稽查盜匪、檔案管理、糧秣、馬政、田畝(mu) 等事務。作為(wei) 一品都統衙門,還應設有官房(軍(jun) 機)、印房、折房、回事處(文秘處)等處理日常事務的部門,以及驍騎護衛室、待客廳等保衛、接待方麵的部門。由於(yu) 時間久遠,又缺於(yu) 記載,且東(dong) 西兩(liang) 路建築已不複存在,今天已很難準確的將現存建築與(yu) 其曆史職能部門做一一對應,隻能參考“直隸總督府”和“綏遠將軍(jun) 府”等清代同級官衙內(nei) 的設置分布,對察哈爾都統署的曆史建置在現存的建築格局內(nei) ,按其職能性質、管理內(nei) 容、繁雜程度、日常辦公慣例等諸因素進行臆向安置,以加深人們(men) 對察哈爾都統署建置的印象。

  三、察哈爾都統署政體(ti) 變更大事記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一月辛醜(chou) 日,清廷設察哈爾都統,駐紮張家口,管理察哈爾鑲黃、正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旗,以及商都、明安、太仆寺左右兩(liang) 翼四牧場事務。設副都統二員,分別駐紮左右翼遊牧邊界。【2】察哈爾左翼四旗,東(dong) 起正藍,依次而西為(wei) 鑲白、正白、鑲黃及右翼正黃東(dong) 半旗,並當直隸北邊外承德府、多倫(lun) 諾爾廳、獨石口廳、張家口廳界。右翼四旗,東(dong) 起正黃西半旗,依次正紅、鑲紅、鑲藍,並當山西北邊外豐(feng) 鎮廳、寧遠廳界,北至內(nei) 蒙古錫林郭勒盟界,西至內(nei) 蒙古烏(wu) 蘭(lan) 察布盟界,東(dong) 北至昭烏(wu) 達盟界,東(dong) 南至直隸界,西南至山西界。【3】約四萬(wan) 平方公裏。(圖9 清代察哈爾八旗駐牧位置圖)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乙巳,頒給察哈爾都統、副都統填名敕書(shu) ,命太同、宣化總兵,聽察哈爾都統節製,張家口理事同知聽其管理。頒給令箭、勘合、火牌、滿洲蒙古條例各一份,以及都統、副都統關(guan) 防。配隨印筆帖式四員;設都統署左右司建置,定職責,明權限。授權都統對轄下人員的升遷、錄用程序,規定了都統、副都統進京覲見的時間;責其對察哈爾八旗兵行圍訓練的巡視;【4】負責對阿爾泰軍(jun) 台署、張家口驛傳(chuan) 道署的管理;監管欽差戶部署張家口稅司。定旗幟:察哈爾都統旗纛為(wei) 鑲黃,左翼副都統旗纛為(wei) 正白,右翼副都統旗纛為(wei) 正黃。【5】

  察哈爾都統所屬兵一萬(wan) 零八百人,親(qin) 軍(jun) 二百四十人,前鋒二百四十人,護軍(jun) 三千人,領催、馬甲四千九百二十人,捕盜兵二千四百人。【6】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八月癸亥,裁汰察哈爾副都統一員,留一員駐劄張家口,協同都統一同管理八旗事務,遇都統外出巡查,即署理印務,【7】並具體(ti) 負責阿爾泰驛路軍(jun) 台和蘇魯克牧群牧群事務。【8】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一月,裁察哈爾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牛羊牧廠總管。【9】

  清道光三年(1823年)四月甲寅,改張家口滿洲八旗、及左右兩(liang) 翼蒙古各佐領木戳為(wei) 鑄銅印。【10】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察哈爾官製:都統一人,副都統一人,八旗總管十人,副總管十人,參領八人,佐領一百二十人,驍騎校一百二十人,護軍(jun) 校一百十五人,親(qin) 軍(jun) 校四人,捕盜六品官四人。理事章京十七人。【11】

  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察哈爾在張家口設左翼墾務局,旋設東(dong) 路墾務公司。【12】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辛酉,察哈爾都統誠勳首提將察哈爾、綏遠城、熱河三處改為(wei) 行省,建議將直隸之宣化、山西之大同二府擇要撥歸察哈爾管轄,分設總督巡撫各員。【13】

  宣統二年(1910年)四月甲申,察哈爾都統溥良奏設憲政籌備處。【14】

  宣統三年(1911年)十二月戊午,隆裕皇太後懿旨:大清帝國遜位於(yu) 中華民國,由總理大臣袁世凱組織臨(lin) 時共和政府。【15】

  1912年,察哈爾都統署改為(wei) 察哈爾都統公署,仍由何宗蓮署理都統之職。

  1914年(中華民國三年)6月14日,改為(wei) 察哈爾特別區都統公署,都統兼理民政,統轄察哈爾混成旅。轄區包括: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左右翼八旗、達裏岡(gang) 崖、商都各牧場及張北、獨石口、多倫(lun) 、豐(feng) 鎮、涼城、興(xing) 和、陶林7縣。(圖10 察哈爾特別區圖)設機構:興(xing) 和道尹公署、實業(ye) 廳、警察廳、都統署審判處、軍(jun) 警督察處、蒙漢教育事務所(後改教育廳)。【16】

  1928年(中華民國十七年)10月20日,察哈爾特別行政區改為(wei) 察哈爾行省。廢除都統公署和都統製,改為(wei) 省政府委員和省主席製,設政府委員7人。省政府駐都統署,設財政廳、民政廳(興(xing) 和道尹公署改組)、教育廳、建設廳(實業(ye) 廳改組)、省會(hui) 公安局(警察廳改組)、察哈爾高等法院等政府機構。轄萬(wan) 全、宣化、龍關(guan) 、赤城、延慶、懷來、涿鹿、蔚縣、懷安、陽原、張北、沽源、寶昌、多倫(lun) 、康保、商都16縣;崇禮、尚義(yi) 、化德3設治局(預備縣);察哈爾正紅、鑲紅、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藍、鑲藍8旗;商都、左翼、右翼、牛羊牧群4牧群,及錫林郭勒盟和達理岡(gang) 崖牧場。【16】麵積約83萬(wan) 方裏,人口178.6471口。【17】(圖11 國民政府察哈爾省圖)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9月,日本關(guan) 東(dong) 軍(jun) 攜蒙古軍(jun) 攻占張家口,扶持成立偽(wei) “察南自治政府”傀儡政府,駐都統署。下設政務委員會(hui) 、總務處、民生廳、財政廳、保安廳。並先後成立察南財政金融委員會(hui) 、交通委員會(hui) 和教育複興(xing) 籌備委員會(hui) 等機構。其中政務委員會(hui) 和保安廳均有日本人把持。管轄察南10縣,人口約200萬(wan) 。【16】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在日軍(jun) 指使下,在張家口成立偽(wei)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統轄伊克昭、烏(wu) 蘭(lan) 察布、錫林郭勒、巴彥塔拉、察哈爾5個(ge) 盟和察南、晉北2個(ge) 自治政府,厚和(呼和浩特)、包頭、張家口3市,32個(ge) 縣,36個(ge) 旗。總麵積達45萬(wan) 平方公裏,人口達525萬(wan) 。偽(wei) “察南自治政府”仍駐原察哈爾都統署,轄萬(wan) 全、宣化、龍關(guan) 、赤城、延慶、懷來、涿鹿、蔚縣、懷安、陽原等察南10縣。【16】(圖12 偽(wei)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區域圖)

  1941年(民國三十年)8月,偽(wei) “察南自治政府”改組為(wei) “察南政廳”,轄萬(wan) 全、宣化、龍關(guan) 、赤城、延慶、懷來、涿鹿、蔚縣、懷安、陽原等10縣公署。【16】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1月,偽(wei) “察南政廳”改組為(wei) 宣化省,移駐宣化。察哈爾都統署成為(wei) 偽(wei) “蒙古聯合自治邦政府”主席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的府邸,始稱“德王府”。【16】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23日,八路軍(jun) 收複張家口,偽(wei) 蒙疆政權滅亡。8月25日,察哈爾都統署成為(wei) 中共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hui) 駐地。轄區範圍:包括熱河省、察哈爾省的全部,河北省大部、山西省東(dong) 北部、綏遠省東(dong) 部和遼寧省西部的廣大地區,下轄108縣,人口2500餘(yu) 萬(wan) 人。(圖13 1945——1947察哈爾省圖)11月,內(nei) 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hui) 在張家口成立,都統署為(wei) 其辦公地。【16】

  1946年10月9日,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hui) 戰略轉移撤往平山。15日,國民黨(dang) 軍(jun) 隊傅作義(yi) 部占領張家口,設察哈爾省政府於(yu) 都統署。設民政廳、財政廳、建設廳、教育廳等機構。【16】

  1948年12月24日,人民解放軍(jun) 解放張家口。【16】

  1949年1月19日,華北人民政府通知成立察哈爾省政府(政府最初駐都統署),轄雁北、平西、建屏、易水、察南、察北、冀察(察東(dong) )7個(ge) 專(zhuan) 區以及張家口、宣化、大同3個(ge) 市,共54個(ge) 縣12400個(ge) 行政村,753.1000人口。(圖14 1948年察省圖)(同年8、9月經華北人民政府通令調整行政區劃。將察哈爾省人民政府所轄之建屏、易水、平西3地區所屬各縣劃歸河北省。調整後的察哈爾省轄察南、察北、雁北3個(ge) 專(zhuan) 區,張家口、大同、宣化3市。計32個(ge) 縣,222個(ge) 區,7482行政村,395.8976人口)省政府設民政廳、財政廳、文教廳、商業(ye) 廳、農(nong) 業(ye) 廳、工業(ye) 廳、公安管理處、稅務局、糧食局、交通局、衛生局、省人民法院等機構。【16】

  1949年2月,烏(wu) 蘭(lan) 夫主席率領內(nei) 蒙古自治區政府機關(guan) 由東(dong) 北遷來張家口,入駐察哈爾都統署。【16】(圖15 1951年察省圖)

  1952年6月,內(nei) 蒙古自治區政府機關(guan) 遷往呼和浩特市。【16】(圖16 1952年察省圖)

  1952年12月,察哈爾省建置撤銷。【16】(圖17 察哈爾省裁撤布告)

  1953年至2002年,察哈爾都統署成為(wei) 張家口市政府機關(guan) 單位的辦公用房,先後入駐單位有:張家口市公安局、張家口市國家安全局、張家口市市委黨(dang) 校、張家口市地礦局泥河灣管理處等單位部門,並有部分成為(wei) 職工家屬用房。

  四、曆任入主察哈爾都統署主官任職情況

  經查閱清曆朝《實錄》,從(cong)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設置都統至宣統三年(1911年)十二月滿清結束的150年裏,清政府共任命81人出任了92任都統、署理(護理)都統(見附表1)。察哈爾都統、署理都統任職情況依次為(wei) :

  乾隆年間有:蒿椿、巴爾品、安泰、巴祿、常清、烏(wu) 爾圖納遜、積福、烏(wu) 爾圖納遜、保泰、觀明(署理)、烏(wu) 爾圖納遜(署理)、博興(xing) 。共10人12任。

  嘉慶年間有:觀明、佛爾鄉(xiang) 額、貢楚克紮布、慶怡、興(xing) 肇、貢楚克紮布、成寧(署理)、祥保、鬆筠、伊衝(chong) 阿(未到任)、慶溥、富蘭(lan) 。共10人12任。其中觀明已記在乾隆年,故不重複計。

道光年間有:瑚鬆額、和世泰、博啟圖、安福、福克精額(署理、都統)、武忠額、廉敬(署理)、凱音布(署理、都統)、蘇蘇勒通阿(署理)、樂善、賽尚阿、布彥泰、敬(暫署)、璧昌、鐵麟、祿普(署理)、阿彥泰(署理)、裕誠、雙德、賡福(署理)、慶祿(署理)。共21人23任。

  鹹豐(feng) 年間有:恒春、西淩河、盛桂(署理)、華山泰(署理)、盛桂(署理)、穆隆阿(署理)、慶昀(署理)。共計6人7任。

  同治年間有:廉至(署理)、阿克敦布、廉至(署理)、福興(xing) 、廉至(署理)、色爾固善、裕瑞(署理)、文盛、杜嘎爾(署理)、慶春(署理)、額勒和布、奎昌(暫署理)、慶春(署理、都統)。共計10人13任。

  光緒年間有:瑞聯、春福、穆圖善、景豐(feng) 、祥亨、謙禧、吉和、紹祺、托倫(lun) 布、奎斌、吉順(護理)、德銘、祥麟、芬車、奎順、升允、溥頲,鬆壽、誠勳、額勒渾(暫署理)。共計20人20任。

  宣統年間有:溥良、黃懋澄(兼署)、馮(feng) 國璋(未到任)、何宗蓮(署)。共計4人4任。

  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北洋政府察哈爾特別區都統公署時期,先後有15人出任18任都統、署理都統,依次為(wei) :

  何宗蓮(署理)、段芝貴、何宗蓮(署理)、張懷芝、田中玉(署理)、張敬堯(未到任)、田中玉、王廷楨、張景惠(未到任)、譚慶林(護理)、張錫元、張之江(署理)、鄭金聲(署理,未到任)、鹿鍾麟、高維嶽、商震(未到任)、張礰生(署理)、張會(hui) 詔(護理) 。 其中何宗蓮已在宣統年計算在內(nei) ,此地不重複計算。(見附表2)

  民國十七年(1928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國民政府共任命14人、16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代主席,依次為(wei) :

  趙戴文、李培基(代主席)、楊愛源、劉翼飛、宋哲元、佟麟閣(代主席)、宋哲元、秦德純、蕭振瀛、張自忠、劉汝明。張礰生(代主席,流亡外省)、石友三(流亡外省)、畢澤宇(流亡外省)、馮(feng) 欽哉(流亡外省)、傅作義(yi) 、孫蘭(lan) 峰。其中張礰生已在察哈爾特別區都統計算,故不重複計。(見附表3)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9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偽(wei) 察南自治政府、偽(wei) 察南政廳、偽(wei) 蒙古聯合自治政府期間,共有3人3任入主都統署,依次為(wei) :

  於(yu) 品卿、陳玉銘、德穆楚克棟魯普。(見附表4)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晉察冀邊區委員會(hui) 、內(nei) 蒙古自治籌備委員會(hui) 期間,2人2人。

  宋劭文、烏(wu) 蘭(lan) 夫。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察哈爾省人民政府入駐,主席——張蘇。

  1949年11月至1952年6月內(nei) 蒙古自治區政府入駐,主席——烏(wu) 蘭(lan) 夫。

  從(cong)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設置察哈爾都統,至1952年察哈爾省建置裁撤,先後有116人,擔任了133任都統、代都統、省主席、自治區主席之職。其中7人2次擔任、4人3次擔任。另有6人未到任,首任衙署未建,4人流亡外省。計有107人曾以都統、署理都統、省(代)主席和自治區主席身份入主都統署。

  察哈爾都統署在長達190餘(yu) 年裏,作為(wei) 察哈爾區域的行政中樞,曾深刻影響著張家口乃至中國北方地區的政治、軍(jun) 事、經濟、文化的形勢發展,它見證了大清帝國的乾隆盛世、辛亥革命的風雲(yun) 激蕩、抗日戰爭(zheng) 的艱苦卓絕、邊區政府的文化輝煌;也經曆了滿清王朝的衰落、軍(jun) 閥割據的戰亂(luan) 、日偽(wei) 政權的消亡、國民黨(dang) 獨裁政府的腐敗、民主政權的初步探索、迎接了新中國成立的曙光。

  1982年,張家口市革命委員會(hui) 公布為(wei) 張家口市首批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wei) 河北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wei) 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1月,張家口市人民政府決(jue) 定將都統署院內(nei) 所有單位和住戶遷出,察哈爾都統署建築群移交市文物部門管理。

  五、察哈爾都統署建築曆史變化

  察哈爾都統署,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第二任都統巴爾品營建而成,至今已253年曆史。原建築依據清代一品官衙建築的規製營建,橫向以中、西、東(dong) 三路排列,以中路建築為(wei) 主,東(dong) 西兩(liang) 路建築為(wei) 輔。縱向中路中軸線上依次為(wei) :照壁、大門、儀(yi) 門、正堂、二堂、後寢正房、後罩房;左右對稱分布以旗杆、獅子、耳房、廂房,形成前有廣場,後有夾道,中間四進院落的格局。東(dong) 西兩(liang) 路前半部分建築也依次以前後正房、廂房形成院落,並用縱向甬道或夾道相連通。後半部分則與(yu) 中路貫通,西部建有花園、魚池等,東(dong) 部建有家廟祠堂等建築,是都統和家眷的生活區域。

  按照《清工部工程則例》,衙署正堂、二堂的明、次間前部裝修,應該均為(wei) 四扇或六扇隔扇門,梢間上部為(wei) 隔扇窗,下用檻牆。後簷明間也用隔扇門,以為(wei) 通道。內(nei) 部明次三間貫通為(wei) 廳堂,東(dong) 西稍間各用木格隔罩做成透空隔斷,明間後金柱間設屏風牆,按照察哈爾都統的職級,繪有“壽山福海祥雲(yun) 麒麟”圖。其他廂房、耳房的明間也用四扇隔扇門,次間用檻窗。這種建築製式在同級衙府“直隸總督府”和“綏遠將軍(jun) 府”裏均可見到實例。

  察哈爾都統署曆史上曾經過無數次修繕,清曆朝《實錄》中也有記載,有的雖然沒有明確是都統衙署的修繕工程,但不排除包含維修都統署的內(nei) 容,如“嘉慶六年(1801年)八月癸醜(chou) ,貸張家口八旗兵丁一年錢糧,修補官房。”【18】“道光八年(1828年)九月甲辰“貸張家口滿洲蒙古官兵俸餉銀,補修官房。”【19】“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庚午,貸張家口駐防官兵修理房屋俸餉銀。”【20】“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三月壬辰,貸直隸張家口駐防官兵俸餉銀,修理房屋。”【21】“鹹豐(feng) 七年(1857年)二月癸卯,修直隸張家口駐防官兵衙署營房”【22】“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庚辰,諭軍(jun) 機大臣等:慶春奏,兵房因雨坍塌,請給款補砌一摺。本年秋雨過多,張家口官署兵房,半皆坍塌滲漏,該官兵棲身無所,亟宜趕緊興(xing) 修。”【23】“光緒二年(1876年)七月己未,……本年六月間,張家口一帶山水漲發,護營石土二壩均被衝(chong) 決(jue) ,駐防兵丁官房坍塌甚多。著李鴻章即行派員查勘,飭令地方官於(yu) 秋閑趕緊修理。”【24】每次維修無疑都會(hui) 給都統署原建築留下痕跡,而導致都統署建築形製、風格發生較大變化的,無疑是受其後的兩(liang) 次大規模重建或修繕影響,這兩(liang) 次大規模重修均因帝國主義(yi) 侵略所造成。

  其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三月間,八國聯軍(jun) 德軍(jun) 一部,尾追西逃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侵入張家口,在“張家口空營內(nei) ,將埋藏之軍(jun) 火刨出拉運,自行失火,傷(shang) 斃洋兵數名,旗兵傷(shang) 斃甚多,衙署房屋全行震塌。”【25】這次大爆炸所造成的衙署損毀後果,必然導致都統署一次脫胎換骨的重修。次年(1902年)八月,察哈爾都統奎順奏:“修理營房經費請飭直隸補撥,以濟要工。得旨:著谘商袁世凱飭司籌撥。”【26】證實了修複工程的發生。而這次大修給都統署建築帶來多大的變化和改動,可以從(cong) 一些曆史照片中找到一些線索。按照清代一品衙署的大門製式,都統衙署的大門應該為(wei) 麵闊三間的大門兩(liang) 側(ce) 設“一封書(shu) 撇山影壁牆”或“八字撇山影壁”的製式,如 “綏遠城將軍(jun) 府”(圖18 綏遠將軍(jun) 府大門),或“直隸總督府”(圖19 直隸總督府大門)。察哈爾都統署建於(yu) 清乾隆年間,雖然沒有留下原始建築的影像及照片資料,但其規製也應大致相仿。而從(cong) 一張拍攝於(yu) 民國初年的都統署大門照片來看,當時大門兩(liang) 側(ce) 卻各為(wei) 一棟硬山頂式房屋建築,顯然與(yu) 應有規製不符,極有可能是大爆炸炸毀了大門及兩(liang) 側(ce) 的“一封書(shu) 撇山影壁牆”或“八字撇山影壁”,重修中在其位置上改建了房屋,並在門外石獅兩(liang) 側(ce) 也加建了東(dong) 西廂房。而通過大門、儀(yi) 門可見大堂明間的門窗也非傳(chuan) 統大堂應有的隔扇,而是改為(wei) 中間單扇門兩(liang) 側(ce) 兩(liang) 扇玻璃窗的形製(圖20 民國初年察哈爾都統署大門照片),反映出了重修後發生的形製變化。而另一張拍攝於(yu) 北洋政府時期的照片背景中房屋仍為(wei) 隔扇欞窗裝修(圖21 都統與(yu) 外蒙人員合影)。又說明都統署這次修繕,仍保留了建築的一些傳(chuan) 統製式或做法,隻是在局部上有所改動。

  其二,1937年8月21——27日,在日寇攻占張家口戰役中,察哈爾都統署(當時的省政府)遭日軍(jun) 炮擊和飛機數翻轟炸,“致省府房屋大半毀損,僅(jin) 一間會(hui) 客廳及東(dong) 院會(hui) 議室尚完整。”【27】可見都統署經此戰火摧殘毀損之狀況。從(cong) 1937年9月至1945年8月的八年日偽(wei) 統治期間,察哈爾都統署先後被偽(wei) “察南自治政府”(1937年9月——1941年8月)、偽(wei) “察南政廳”(1941年8月——1943年1月)、偽(wei)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主席德王(1943年1月——1945年8月)作為(wei) 政府辦公地或官邸使用。這期間,在對都統署的修複中,中路主要建築基本沿用了原建築基址,但在各單體(ti) 建築形製上均有所變化,在建築布局上也有所增建或改建。從(cong) 南至北就各院落、各單體(ti) 建築逐個(ge) 分析如下:①大門外石獅兩(liang) 側(ce) 建於(yu) 1902或1928年間的東(dong) 西廂房沒有重建,恢複了院門前廣場;②將大門兩(liang) 側(ce) 硬山頂正房改為(wei) 南房開正窗;③按規製,原儀(yi) 門建築形製應是麵闊三間的後硬山前卷棚懸山式單體(ti) 建築,兩(liang) 側(ce) 以一字影壁墻連接東(dong) 西懸山式角門樓,角門樓兩(liang) 側(ce) 再以一字影壁墻接院牆後與(yu) 東(dong) 西兩(liang) 路院墻相抵,形成相對封閉的第一進院落。修繕後改為(wei) 連接東(dong) 西耳房麵闊七間的通脊硬山式,中間三間前接懸山卷棚抱廈。並且將耳房窗口上部用豎磚砌成弧形。④對大堂、二堂明次間進行了隔斷,使原廳堂變成了跨院通道。⑤大堂、二堂後簷台明加寬,添加立柱,增加了日式平頂簷廊;⑥擴建了三進院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的南廂房;⑦北廂房前簷增加了日式平頂簷廊;⑧南北廂房之間、廂房與(yu) 大堂後廊、二堂前廊之間增建了連接短廊;⑨後寢正房基本重新營建,縱向進深較大,外部簷頭采用日式平頂簷廊,廊簷間隔設滴水瓦排水孔。⑩將原建築裝修中的隔扇門窗改為(wei) 單開門和玻璃窗扇;雖然整體(ti) 布局未變,但在廊簷的製式上和窗口的形製上明顯吸收了日式建築風格。而東(dong) 西兩(liang) 路建築雖然沒有留下多少痕跡,但從(cong) 僅(jin) 存的幾排建築門窗的做法上,具有明顯的日式建築特點,分析也是該時期所建。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都統署西路建築被民居占用,幾經拆改現僅(jin) 存三排正房。中路建築和東(dong) 路建築一直為(wei) 政府機構辦公用房。1973年,原張家口市委黨(dang) 校拆除東(dong) 路北半部建築改建辦公樓一棟;1984年、1992年又相繼拆除東(dong) 路南半部建築,建家屬樓兩(liang) 棟。現東(dong) 路建築僅(jin) 存一排正房。中路建築上的前一字影壁和大旗杆,根據照片資料證實在偽(wei) “察南政廳”時期已不存在(圖22 偽(wei) 察南政廳時期),應是毀於(yu) 1937年8月的日軍(jun) 轟炸。後罩房的拆毀應該與(yu) 重新設計營建後寢正房有關(guan) ,由於(yu) 加大了正房的進深,占用了後罩房的空間,所以被拆毀,其拆毀時間應當在1937年至1949年之間。

  六、察哈爾都統署修繕工程

  察哈爾都統署肇建已曆250多年,東(dong) 西兩(liang) 路建築已拆改殆盡,僅(jin) 存中路建築較為(wei) 完整。而中路建築也由於(yu) 年久失修,破損嚴(yan) 重,滿目瘡痍。整體(ti) 院落地麵經200餘(yu) 年淤積,數次填墊,致使建築台基已被深埋於(yu) 地下,各房屋簷頭折損,瓦件殘缺,屋頂漏雨,椽望糟朽,梁柱歪閃,牆麵開裂,油飾剝落等殘損狀況普遍存在。電線老化且私拉亂(luan) 接現象嚴(yan) 重,給建築安全造成隱患(圖23 都統署修複前)。

  察哈爾都統署舊址是我市重要的文物遺存,曆屆政府均給予了高度關(guan) 注,對其加強保護和合理利用也成為(wei) 曆年市人大、市政協兩(liang) 會(hui) 的重點提案和議案。2002年,市政府作出決(jue) 定,遷出所有院內(nei) 單位和居民,整體(ti) 建築交由市文物部門管理,要求依據國家相關(guan) 法律規定按程序申報,爭(zheng) 取盡快予以修繕。在國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察哈爾都統署整體(ti) 維修工程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護重點規劃項目,爭(zheng) 取到國家專(zhuan) 項經費,修繕工程正式啟動。

  整個(ge) 修繕工程嚴(yan) 格按照國家規定,以招標方式確定設計、施工單位,以聘請第三方工程監理保障工程質量,由河北省文物局組織古建築專(zhuan) 家組評審驗收,所有工程經費支出均施行財政審計核準後支付的管理程序。於(yu) 2012年7月破土動工,至2014年9月底竣工。曆時二年兩(liang) 個(ge) 月,總投資3000萬(wan) 元人民幣。期間,國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在資金方麵和技術方麵,給予了大力支持;市直相關(guan) 單位市委宣傳(chuan) 部、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供電局、市自來水總公司、檔案局、市委黨(dang) 校、橋西區人民政府均給予了積極協助配合。

  這次整體(ti) 大修,以不改變都統署曆史整體(ti) 麵貌,使用傳(chuan) 統工藝、傳(chuan) 統材料施工為(wei) 修繕原則;以察哈爾都統署中路建築為(wei) 維修範圍;以新中國建國初所存建築布局和形製為(wei) 複原依據;以清除違章建築,修繕建築本體(ti) 、剔除安全隱患,完善配套設施,設置消防係統,管線隱蔽工程為(wei) 內(nei) 容。

  修繕工程包括:清除院落多年填墊淤土,恢複原始地麵4730平方米,並做磚墁硬化;對衙署中20棟73間建築,全部實施揭頂或落架大修,更換了糟朽檁椽望板,重掛了瓦麵;外牆牆麵規整打點,內(nei) 牆抹灰維護;檁椽望板及門窗裝修做麻灰地仗朱漆油飾;在不改變原始布局的前提下,恢複了大門兩(liang) 側(ce) 倒座房和一進院東(dong) 西廂房的建築形製;拆遷周邊違建3處;圈建圍牆400餘(yu) 米;設置供水、下水、供暖、電路、消防管線地溝暗井;添置消防蓄水設施;補配了門前石獅。維修及新建配套設施建築總麵積達2571.06平方米,其中屬於(yu) 文物建築2055平方米。(圖24 維修施工現場)前廣場及一進院新栽植雲(yun) 杉、油鬆樹木9株。

  本次修繕工程,由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勘測設計,北京大龍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承建土木工程,張家口市旺達建築安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施工水電暖工程,張家口市宏垣電力實業(ye) 有限公司承建供電增容工程,河北鑫隆安全技術有限公司施工消防工程,河北木石古代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受聘監理。

  都統署儀(yi) 門、大堂、二堂原均有楹聯,但早年遺失,內(nei) 容無考。修繕後,根據察哈爾都統署的曆史內(nei) 涵,聘請市楹聯協會(hui) 原主席董汝河先生重新編寫(xie) 了楹聯。儀(yi) 門楹聯:“都四牧,頒皇澤、布春風,恩施北國;統八旗,扼襟喉,控朔漠,屏翰京畿。”冠頂格緊扣都統二字,高度概括了察哈爾都統的職權、轄地以及施政責任(圖25 儀(yi) 門楹聯)。大堂楹聯:“修武備,固岩疆,厲兵秣馬;倡文行,興(xing) 廉治,報國齊民。”表述了都統文治武功的施政理念(圖26 大堂楹聯)。二堂楹聯:“居位常思民苦,為(wei) 臣不忘國恩。”則體(ti) 現了都統對自己、對下屬修身自省自勵的座右銘(圖27 二堂楹聯)。

  為(wei) 了烘托都統署的曆史文化氛圍,依據清代都統衙署的建置規製,在大門上配置了覆鬥式“都統衙署”牌匾,以滿、漢、蒙三種文字書(shu) 寫(xie) (圖28 大門牌匾)。在儀(yi) 門左右按傳(chuan) 統慣例,鐫刻了兩(liang) 通碑刻,東(dong) 側(ce) 為(wei) 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敕命察哈爾都統巴爾品的敕諭碑,碑文記述了乾隆授予察哈爾都統的權限、管理範圍、職責等情況,其文從(cong) 《清實錄》中摘取,作為(wei) 察哈爾都統署的史證,具有曆史的真實性(附文1)。碑陰,鐫刻了察哈爾都統署平麵布局圖,以及各棟建築的原始功用情況(圖29 敕諭碑)。西側(ce) 為(wei) 本次重修碑,記述了本次都統署修繕工程的情況,碑陰記載了本次修繕工程的相關(guan) 單位(附文2)。兩(liang) 通碑均為(wei) 贔屭座,蟠龍首,高3.05米,寬0.90米,漢白玉質(圖30 重修碑)。

  由察哈爾省主席宋哲元將軍(jun) 監修,成書(shu) 於(yu) 民國二十四年(1936年)的《察哈爾省通誌》,是察哈爾自有建置以來唯一一部區域性史誌典籍。全書(shu) 二十八卷,涵蓋了察哈爾省的曆史、疆域、政治、經濟、軍(jun) 事、文化、物產(chan) 、民生、民族等各個(ge) 方麵。我們(men) 從(cong) 中節選出兩(liang) 萬(wan) 三千餘(yu) 字的重點相關(guan) 內(nei) 容,版刻四十幅,鑲嵌在大堂前的東(dong) 西院牆上,即賦予環境以文化內(nei) 涵,又成為(wei) 緊扣文化主題的獨特景觀,也為(wei) 都統署留下了永久的館藏文獻(圖31、圖32 察哈爾省通誌石刻)。

  為(wei) 體(ti) 現察哈爾都統的威嚴(yan) ,察哈爾八旗的神武,複原製作了兩(liang) 尊清康熙十三年“神威無敵大將軍(jun) 炮”,分列儀(yi) 門左右(圖33 鑄鐵炮)。

  為(wei) 營造衙署的庭園效果,在二堂前配製了兩(liang) 尊大銅缸,以符合其都統衙署建築的設施配置。(圖34 大銅缸)

  施工期間,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多次親(qin) 臨(lin) 現場指導,市委邢國輝書(shu) 記、侯亮市長,宣傳(chuan) 部部長趙占華幾次利用節假日到現場調研,檢查安全情況,詢問工程進度。市文廣新局局長薑玉琛和主管副局長張寶貴在工程的衝(chong) 刺階段,堅持每日在現場辦公,敦促工程進度,檢查工程質量,指導協調各施工單位。保障了都統署修繕工程的順利進行。

  察哈爾都統署,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和建築藝術價(jia) 值。是張家口所獨有的曆史文化資源,它的修複,為(wei) 深入開展察哈爾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ge) 史證平台,為(wei) 我市文化旅遊資源增添新的內(nei) 容,注入新的活力,為(wei) 全市的文化建設和開展愛國主義(yi) 教育發揮作用,並為(wei) 申辦北京——張家口2022年冬季奧運會(hui) 增加實力內(nei) 涵,為(wei) 張家口城市名片再添絢麗(li) 的色彩。

  七、察哈爾都統署曆史陳列展簡述

  “察哈爾都統署曆史陳列展”由市文廣新局主辦,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具體(ti) 承辦,陳列展覽工程由北京筆中展覽展示有限公司設計、製作完成。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文字資料編寫(xie) 、圖片搜集整理、展品征集安置、內(nei) 容編排、板塊及多媒體(ti) 表現形式確認等工作。期間,召開多次展陳大綱研討會(hui) 和設計方案專(zhuan) 家論證會(hui) ,綜合多位專(zhuan) 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形成最終展陳方案。於(yu) 2014年8月25日開始布展,9月30日試開展,2015年元月1日正式對外接待參觀。

  察哈爾曆史陳列展以都統署內(nei) 各單體(ti) 建築為(wei) 展廳,內(nei) 容以察哈爾的興(xing) 衰曆史為(wei) 主線,以察哈爾最初形成和建置撤銷為(wei) 起止時段,以各曆史時期政體(ti) 變革劃分章節,以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作為(wei) 曆史貫穿,內(nei) 涵時間跨度746年(成吉思汗建國1206——1952察哈爾建置裁撤)。

  儀(yi) 門西耳房,這裏展示著清代的官階品級製度,以及一至九品文武官員的補服圖案、頂戴花翎規製常識等,方便觀眾(zhong) 對清代官階的服飾和察哈爾都統及轄下官員的品級官階情況有一個(ge) 直觀的了解。

  儀(yi) 門東(dong) 耳房,這裏展示著清代的八旗製度、清代全國各地設置駐防將軍(jun) 、都統情況、八旗兵戎裝展示等。並通過多媒體(ti) 視頻,可以讓觀眾(zhong) 對清代八旗的曆史由來以及編製情況有所了解。

  大堂西耳房,這裏展示著察哈爾都統署建築發展史、曆史沿革、各時期察哈爾都統署的使用情況等。通過大投影和建築模型展示了都統署建築的往事今生。

  大堂西側(ce) 廳,在這裏模擬再現了都統正堂辦公的場景。並就清代察哈爾都統的主要職責、察哈爾都統署機構設置、各級官員的職責以及察哈爾都統所轄各衙門的設置情況進行了介紹。

  大堂東(dong) 側(ce) 廳,這裏展示著察哈爾部落的起源、形成、定型的過程。從(cong) 成吉思汗“大汗宮廷宿衛”怯薛軍(jun) 、達延汗中軍(jun) 駐帳之察哈爾萬(wan) 戶,到皇太極降服察哈爾、康熙重編察哈爾八旗、雍正帝設口北三廳。通過察哈爾在曆史上的幾個(ge) 重大節點,介紹了清代察哈爾蒙古歸順——反叛——歸順的發展曆程,也揭示出清廷對察哈爾蒙古最終所采取的“留其名以籠蒙人之心,去其實以斷不臣之念”的治理方略。

  大堂東(dong) 耳房,這裏展示著清朝設置察哈爾八旗的曆史意義(yi) 、察哈爾八旗官製、察哈爾八旗武備情況、遊牧範圍、各旗設置、人口狀況等內(nei) 容。並通過投影視頻展現了康熙十四年平定布爾尼叛亂(luan) 的曆史場景。

  二堂前西南廂房,該展廳的內(nei) 容起止時間為(wei)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即清代察哈爾都統時期的150年。陳展內(nei) 容有:察哈爾都統曆任都統年表、察哈爾大事件中的伊犁戍邊、抗擊外辱等,以及察哈爾牧場、軍(jun) 台管理、欽差戶部稅務等。曆任都統中介紹了首任都統嵩椿、二任都統巴爾品、三度出任都統的烏(wu) 爾圖納遜、第十七任都統鬆筠、第六十任都統馮(feng) 國璋、第三十一任署理都統何宗蓮等。在觸摸屏中設置了察哈爾都統之最的知識問答題,以及清代曆任察哈爾都統、代署都統簡介,觀眾(zhong) 可以通過問答和遊覽,增加對察哈爾都統情況的了解。

  二堂前西北廂房,這裏展示著清代至民國初年(1761——1935年) 察哈爾以及張家口的商貿情況,可以了解到張家口作為(wei) 當時北方最早的陸路商埠,在國家貿易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地台示意了張庫商道的走向,圖版介紹了張家口的商號錢莊、通關(guan) 管理、京張鐵路、辛亥革命星火等情況,以及較有影響的察哈爾籍著名人物。

  二堂西耳房,這裏展示著北洋政府時期察哈爾都統公署時期(1911——1928)察哈爾都統中的重要曆史人物:通過視頻、展板讓大家對察哈爾特別行政公署期間的幾任都統有所了解,如:張懷芝抵製火車站售票搭收現銀的違憲做法;張錫元任內(nei) 張家口發生駐軍(jun) 嘩變事件;墾荒建屯的田中玉;平叛建橋的張之江;題寫(xie) 大境門“大好河山”匾額的高維嶽;即代署過察哈爾都統,又擔任過察哈爾省主席的傳(chuan) 奇將軍(jun) ——張礪生等。同時也向大家介紹了張家口最早的中共黨(dang) 員——王仲一。整個(ge) 展室以張之江所建通橋為(wei) 背景,以重要都統人物所做的重要事件反映出風雲(yun) 變幻的北洋時期張家口的曆史狀況。

  二堂西側(ce) 廳,以北洋政府察哈爾都統公署時期(1911——1928)為(wei) 背景,介紹了北洋政府時期曆任察哈爾都統任職時間、機構設置、管轄範圍、政局變革,重大事件、八旗四牧群人口狀況、編製建製情況。以及馮(feng) 玉祥與(yu) 西北邊防督辦,李大釗在張家口開展革命活動的情況等。

  二堂東(dong) 側(ce) 廳,以國民黨(dang) 察哈爾省政府時期(1928年——1937年)為(wei) 背景,陳展著該時期的大事件、察曆任哈爾省主席簡介、政府機構設置、管轄範圍等內(nei) 容;記錄了日寇策劃“張北事件”,導致 “秦土協議” 的簽訂等曆史事件,以及抗日同盟軍(jun) 察哈爾抗戰等情況。

  二堂東(dong) 耳房,這裏展陳著國民黨(dang) 政府時期(1928年——1937年),察哈爾省幾位較有影響力的抗日名將。其中宋哲元、張自忠、劉翼飛、劉汝明曾先後出任過察哈爾省主席,方振武、吉鴻昌是察哈爾民眾(zhong) 抗日同盟軍(jun) 的創建人和組織者,武士敏是張家口懷安縣人,是抗日戰場上犧牲的高級將領之一。

  二堂前東(dong) 北廂房,以日偽(wei) 統治時期(1937年8月——1945年8月)為(wei) 背景。介紹了察哈爾偽(wei) 政權的組成變化、曆任重要人物、機構設置、管轄範圍、日寇侵華罪行等;並對該時期國民政府流亡外省省主席任職情況、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對敵鬥爭(zheng) 、根據地的開辟、八路軍(jun) 解放張家口、蘇蒙聯軍(jun) 日軍(jun) 與(yu) 狼窩溝決(jue) 戰等情況作了介紹。

  二堂前東(dong) 南廂房,以張家口第一次光複至察哈爾省建築撤銷為(wei) 時代背景(1945年8月——1952年12月)。內(nei) 容包括:張家口從(cong) 第一次解放到新中國初期,入駐張家口的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hui) 、察哈爾民主政府、內(nei) 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hui) 在張家口的活動。以及張家口被譽為(wei) “第二延安”、文化城的情況;新保安戰役、張家口第二次解放、重要曆史人物、建製撤銷。內(nei) 蒙古自治區政府的遷入與(yu) 遷出等情況。

  察哈爾都統署是中國北方地區一處重要的曆史承載地,是我們(men) 張家口所獨有的重要文物遺存和文化資源,191年的建置史和250餘(yu) 年的建築史,使其蘊藏了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沉澱了厚重的曆史底蘊。由於(yu) 受展館麵積所限,展覽隻拮取了各個(ge) 曆史時段的暫短瞬間,希望通過這樣的介紹,能讓大家走進察哈爾的曆史,了解察哈爾從(cong) 設置都統,到行省裁撤的全過程。追隨察哈爾的背影,回顧那些曾經發生在這方土地上的故事。

  察哈爾的曆史和我們(men) 今天的生活雖然已經漸行漸遠,但察哈爾的印記已經深深的烙印在張家口人的心底,成為(wei) 一種本土文化的根係,成為(wei) 一種文化行為(wei) 的潛意識,成為(wei) 一種文化的自然流露元素,也成為(wei) 一種難以釋懷、難以割舍的情懷,成為(wei) 我市曆史文化臍帶的一部分。

  當建築聯姻曆史,一定會(hui) 分娩故事。而當這建築飽經滄桑且沐浴過風雲(yun) 激蕩,這故事也就有了傳(chuan) 承文化的不同凡響。察哈爾都統署——一座清代衙署建築的博物館,一座察哈爾曆史的收藏地,走進它,你會(hui) 感受一番別樣的風情,收獲一份發現的感動。

  附文1:清乾隆二十七年敕諭碑文

  皇帝敕諭察哈爾八旗都統巴爾品及副都統等

  朕惟察哈爾地方 向設八旗總管 凡練兵行圍等事 每不能一整齊 宜設大員以專(zhuan) 統轄 茲(zi) 特命爾 駐劄張家口 總管察哈爾左右兩(liang) 翼副都統 八旗總管 管轄滿洲蒙古官兵及張家口理事同知 爾宜持躬公正 律己嚴(yan) 明 董率屬弁 訓練兵丁 練習(xi) 行圍 以精技藝 整理器械 以壯軍(jun) 容 所統弁丁 有不遵訓令者 聽爾參處 其選補承襲員缺 詳慎核定 一應俸餉確查谘領 尤須加意嚴(yan) 飭官兵 不許滋事擾民 凡一切事宜 俱照題定事例辦理 至錢穀詞訟 民間情事 俱屬地方官管理 不得幹預 其宣化 大同二鎮 附近張家口地方 亦聽爾節製 爾受茲(zi) 委任 須實心率屬 加意訓練 如或怠玩曠職 責有攸歸 爾等慎之 特諭

  大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八月丙辰日

  附文2:察哈爾都統署重修碑文

  察哈爾都統署重修記:

  察哈爾,民族之部落,行政之區域。清乾隆辛巳(一七六一年),設都統,駐張家口,秩從(cong) 一品,行政區域自茲(zi) 始。掌京畿之鎖鑰,控北疆之要衝(chong) 。來年,衙署成。歷一百九十春秋,至察省裁撤,百餘(yu) 位都統、主席入主軍(jun) 地要務,世事變遷悉以其證。

  都統署乃一品規製。中軸對稱,佈局規整。前朝後寢,尊卑有序。莊重威儀(yi) ,禮製森嚴(yan) 。實清朝官衙建築之典範,國家文物之瑰寶。奈時光磨礪,風雨侵蝕,倏忽二百五十餘(yu) 載,東(dong) 西兩(liang) 院,既遭拆改,照壁旗杆,蹤跡難尋,中路建築僅(jin) 存六十七楹,亦致凋摧零落,滿目蒼夷。故重修之事,民心所期。幸獲國家立項撥款,省市注資補缺,委專(zhuan) 門機構負責,縝密籌畫,精心設計,擇良材,遴巧匠,遵傳(chuan) 統,依舊式。揭頂落架,更檁換梁。排患除險,髹漆重裝。二零一二年七月經始,二零一四年九月告竣,總投資三仟萬(wan) 元人民幣。從(cong) 而,國家文物得以保護,歷史文化得以傳(chuan) 承。正是:

  都統衙署,文史蘊藏。善加保護,恆久綿長。

  蒼夷盡去,涅槃重光。聿觀慶成,勒石以彰。

  張家口市人民政府

  公元二零一四年九月立

  注釋:

  【1】“把漢那吉事件”即隆慶四年冬,蒙古韃靼部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因不滿俺答汗多妻(三娘子)之恨,率其屬阿力哥等十人降明,宣大總督王崇古、大同巡撫方逢時,利用俺答汗索要其孫的機會(hui) ,在朝中內(nei) 閣首輔高拱、張居正的支持下,采取恩威並施的策略,最終與(yu) 俺答達成了議和,按雙方達成的條件,雙方罷戰;韃靼部歸還板升城的漢人,把板升漢人的首領趙全押解給中國,明廷冊(ce) 封俺答為(wei) 順義(yi) 王,允許他每年用500匹馬進貢,朝廷賞賜同價(jia) 的絲(si) 綢等物品,每年在大通關(guan) 外開市貿易。

  【2】《清高宗實錄·卷之六百四十八》

  【3】《欽定大清會(hui) 典圖·卷一四五》(《續修四庫全書(shu) ·史部·政書(shu) 類》)

  【4】《清高宗實錄·卷之六百六十九》

  【5】《清高宗實錄·卷之六百五十二》

  【6】《欽定大清會(hui) 典·卷八六》(《續修四庫全書(shu) ·史部·政書(shu) 類》)

  【7】《清高宗實錄·卷之七百六十七》

  【8】《清高宗實錄·卷之七百七十四》

  【9】《清高宗實錄·卷之一千三百十七》

  【10】《清宣宗實錄·卷之五十一》

  【11】清光緒二十五年《欽定大清會(hui) 典事例·卷九七七》(《續修四庫全書(shu) ·史部·政書(shu) 類》)

  【12】《清德宗實錄·卷之五百四十》

  【13】《清德宗實錄·卷之五百七十七》

  【14】《清宣統政紀·卷之三十四》

  【15】《清宣統政紀·卷之七十》

  【16】《張家口文史資料·第二十三輯·察哈爾紀事特輯》

  【17】《察哈爾省通誌》

  【18】《清仁宗實錄·卷之八十六》

  【19】《清宣宗實錄·卷之一百四十二》

  【20】《清宣宗實錄·卷之二百七十九》

  【21】《清宣宗實錄·卷之四百三》

  【22】《清文宗實錄·卷之二百二十》

  【23】《清穆宗實錄·卷之三百十八》

  【24】《清德宗實錄·卷之三十六》

  【25】《清德宗實錄·卷四百八十二》

  【26】《清德宗實錄·卷之五百四》

  【27】劉汝明“七七事變及張家口戰役”《張家口文史資料》第27輯

 

 

Copyright © ac米兰官方 . All Rights Reserved 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 版權所有
建議使用1440×900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8.0以上版本的IE瀏覽器訪問本站

地址:張家口市橋西區長青路19號
聯係電話:13903236923 / 0313-802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