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爾人物
您現在的位置: 張家口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 > 察哈爾資訊 > 察哈爾人物 > 正文
張啟維  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發布日期:2015/5/18    點擊數:2961 次

  張啟維,男,1946年出生,河北省蔚縣人,蔚縣秧歌(即蔚州梆子)樂(le) 隊竹笛伴奏員,音樂(le) 、唱腔設計。

  1960年考入當時的蔚縣秧歌訓練班,同年9月隨團演出,擔任笛子伴奏員,1961至1982年間,先後接受了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總政治部文工團音樂(le) 作家婁生茂先生在音樂(le) 創作上的啟蒙輔導,並經其介紹,到總政文工團學習(xi) 。在此基礎上開始了對蔚縣秧歌劇種音樂(le) 、唱腔和傳(chuan) 統劇目的搜集與(yu) 挖掘工作,同時擔任了劇團的音樂(le) 設計。之後,他又接受了河北省藝術研究所原所長李江先生在音樂(le) 創作方麵的指導。1971年接受了中國歌劇舞劇院著名作家喬(qiao) 羽、陳紫在劇本創作和音樂(le) 創作的實際輔導。同年,接受了著名笛子演奏家馮(feng) 子存先生的竹笛演奏輔導,學會(hui) 馮(feng) 先生的《放風箏》、《喜相逢》兩(liang) 首獨奏名曲。從(cong) 1979年始,先後接受了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何為(wei) 、潘仲甫、餘(yu) 叢(cong) 、傅學漪、肖晴和時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語言研究室主任吳宗濟以及河北省藝術研究所邵錫銘、李金泉等專(zhuan) 家教授,在戲曲美學、北方梆子腔沿流、戲曲史、昆曲音樂(le) 的發展、語言發聲等方麵的多學科的多次授課和親(qin) 自指導。同時,先後自學了黃虎威著的《和聲寫(xie) 作基礎知識》、前蘇聯音樂(le) 作家伊·杜波夫斯基等合著的《和聲學教程》和戈登·雅各編著的《管弦樂(le) 法》。1972年冬,劇團被解體(ti) 。1973年招新學員改為(wei) 晉劇(即山西中路梆子),任晉劇團的音樂(le) 設計。其間,白天搞晉劇,下班或晚上擠時間整理蔚縣秧歌資料。1984年,調至工業(ye) 係統工作,從(cong) 此失去了他心愛的戲曲音樂(le) 創作生涯。但他進工廠後,始終堅持業(ye) 餘(yu) 采訪或資料整理工作,期間還先後參與(yu) 了《中國戲曲誌張家口分卷》、《中國戲曲音樂(le) 集成·張家口分卷》的采訪和條目撰寫(xie) 工作。同時,為(wei) 河北、山西兩(liang) 省戲曲誌和音樂(le) 集成輸送了50餘(yu) 萬(wan) 字的史料。18年間,調查采訪走遍了張家口各縣和山西省大同市南部諸縣的村村、寨寨、莊莊、堡堡。徒步采訪,經計算,行程近五萬(wan) 裏。1985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劉文峰先生赴蔚考察,得知此事,讚歎不已,激動地說:“基層竟有如此不怕苦累,一心為(wei) 文藝事業(ye) 獻出畢生精力的好同誌。應當予以表彰。”

  1997年至2006年下崗。下崗期間,在繼續挖掘整理的同時,先後兩(liang) 次鼓勵和親(qin) 自幫助兩(liang) 家出資人員辦起職業(ye) 性的蔚縣秧歌(蔚州梆子)和晉劇民營劇團。2006年退休後,仍然筆耕不輟,收集整理有關(guan) 蔚縣秧歌的資料。

  1962至1973年間,先後為(wei) 蔚縣秧歌劇團(當時稱蔚劇團)創作設計了《寶蓮燈》、《趙連岱街女》、《香羅帕》、《紅珊瑚》、《杜鵑山》、《紅嫂》、《江姐》、《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兩(liang) 塊六》、《改貨單》等近50個(ge) 大中小型劇目的唱腔、伴奏音樂(le) 與(yu) 配器。1973年劇團改為(wei) 山西梆子後,為(wei) 該劇團創作設計了25個(ge) 劇目的唱腔、音樂(le) 與(yu) 配器。同時利用業(ye) 餘(yu) 時間,編寫(xie) 了大型神話劇《鎖龍湖》和反映曆史上民間著名戲曲藝人遭迫害的、平反昭雪後成為(wei) 人民藝術家的《粉墨與(yu) 悲喜》。創作編寫(xie) 的配合計劃生育宣傳(chuan) 的曆史古裝小戲《賣子改嫁》,榮獲1999年張家口市國慶50周年文學作品二等獎。

 

 

 

Copyright © ac米兰官方 . All Rights Reserved 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 版權所有
建議使用1440×900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8.0以上版本的IE瀏覽器訪問本站

地址:張家口市橋西區長青路19號
聯係電話:13903236923 / 0313-802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