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新中國成立後,馮(feng) 子存把壩上二人台藝術傳(chuan) 遍祖國大江南北
1952年12月,察北文藝宣傳(chuan) 隊撤銷,馮(feng) 子存被分配到宣化鋼鐵公司工作。工作之餘(yu) ,他經常深入到廠礦、農(nong) 村、街道、學校等地,為(wei) 廣大群眾(zhong) 演出《喜相逢》、《五梆子》、《掛紅燈》《萬(wan) 年紅》《祝賀》《八板》、《放風箏》、《黃鶯亮翅》、《走西口》等曲目,活躍職工業(ye) 餘(yu) 文化生活,並培養(yang) 出好多笛子演奏人才,給宣鋼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1953年,馮(feng) 子存、丁五子、四朵花等15位著名二人台藝人代表張家口地區參加了河北省首屆群眾(zhong) 文藝匯演,精彩的演出在省會(hui) 一鳴驚人。同年,又代表河北省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le) 舞蹈觀摩會(hui) 演大會(hui) 。他作為(wei) 壩上二人台藝術的典型代表,受到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的關(guan) 注。周恩來等中央首長觀看了馮(feng) 子存的精彩演出,毛主席也在中南海觀看了演出並和他們(men) 一起合影留念。那激動人心的時刻是馮(feng) 子存一生最大的幸福,令他一輩子不能忘懷。1953年12月,中央歌舞團成立,馮(feng) 子存隨中央音樂(le) 學院音二團一起調到中央歌舞團工作,擔任笛子演奏員。這使他的演藝生涯產(chan) 生了天壤之別的變化,昔日四海為(wei) 家、賣藝糊口的流浪藝人,而今變成入大劇場、登大舞台,為(wei) 國家領導人、全國人民大眾(zhong) 及外國友人演出的笛子演奏家。他深知自己是一名光榮的革命文藝工作者,認真貫徹黨(dang) 的文藝方針,堅決(jue) 做到對人民、對曆史、對藝術負責,主動要求到工廠、農(nong) 村、海島等全國最艱苦的地方去為(wei) 人民演出,用實際行動報答黨(dang) 的關(guan) 懷,做到完全徹底為(wei) 工農(nong) 兵服務。1954年,他和北京曲藝團著名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良小樓喜結良緣,壩上流浪了多半輩子的二人台藝人到49歲才有了一個(ge) 真正屬於(yu) 自己的家。婚後不久,他就隨中央歌舞團深入全國十大城市進行演出,使二人台音樂(le) 藝術在國內(nei) 產(chan) 生了廣泛的影響。他還報名參加了“民間古典音樂(le) 巡回演出團”、“文化工作隊”、“慰問團”,多次深入到河北、河南、山東(dong) 、山西、湖北、湖南、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東(dong) 、福建等省演出,使二人台藝術登上了大雅之堂,在國內(nei) 產(chan) 生了影響,為(wei) 弘揚二人台藝術做出了不朽的貢獻。1956年9月17日,馮(feng) 子存終於(yu) 實現了自己一生最美好的願望,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同年還出席了“全國先進工作者會(hui) 議”。1958年,馮(feng) 子存隨演出隊深入到山西昔陽、順縣等地演出,和年輕人一樣,每日跋山涉水行程七八十裏,裝卸馬車、運送服裝道具、裝卸舞台擺放道具、化妝演出,樣樣工作幹得十分出色。在貧困山區巡回演出時,每天在老鄉(xiang) 家裏吃派飯,一頓隻能吃到兩(liang) 個(ge) 糠窩窩,一碗酸豆葉湯,但他從(cong) 不叫苦。隊領導照顧他年紀大,為(wei) 他配備了一頭驢, 他卻讓給體(ti) 弱生病的同誌。車倌敬重他人品好,拉他去坐道具車,他卻死活不肯,堅持和大家一起步行,當一些從(cong) 來沒有經曆過這種艱苦生活的年輕演員產(chan) 生畏難情緒時,他就邊走邊給他們(men) 講自己在壩上流浪賣藝的苦難生活。唱首壩上的“爬山調”、說段壩上的“呱嘴”給大家解悶、鼓勁兒(er) 。大家見他這麽(me) 可親(qin) 可敬,都親(qin) 切地叫他“馮(feng) 老”。同年,音樂(le) 出版社將他的笛子獨奏精典曲目及時進行了搜集整理,編輯出版了《馮(feng) 子存笛子曲選》,為(wei) 我國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1961年,馮(feng) 子存參加了全國音樂(le) 藝術院校笛子專(zhuan) 業(ye) 教材會(hui) 議,出席了全國第二、第三次音樂(le) 代表大會(hui) ,當選為(wei) 第二、第三屆中國音樂(le) 家協會(hui) 理事,提任為(wei) 中央歌舞團藝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他所改編的笛子獨奏曲《喜相逢》、《放風箏》、《農(nong) 民翻身》、《黃鶯亮翅》、《萬(wan) 年紅》、《掛紅燈》均被製作成唱片,在國內(nei) 外廣為(wei) 流傳(chuan) ,深受群眾(zhong) 喜愛。1964年。他調到中央音樂(le) 學院任教,被評為(wei) 文藝五級教授,並擔任中央音樂(le) 學院吹打樂(le) 教研室主任。六十年代,馮(feng) 子存曾連續四次隨中央歌舞團深人福建前線進行影間演出。受到解放軍(jun) 官兵和當地人民群眾(zhong) 的熱烈歡迎。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運動時,他是中央第二批農(nong) 村文化工作隊隊員,深入延安,一邊進行文藝演出,一邊橋時間走村家戶,訪賢問能,召開民間老藝人座談會(hui) ,虛心學習(xi) 陝西二人台樂(le) 曲、民歌、秦腔及郡胡等地方戲曲。潛心發掘民間傳(chuan) 統節目的音樂(le) 曲調,從(cong) 中汲取藝術背養(yang) ,並且與(yu) 群眾(zhong) 同吃、同住,同勞動,積極深入生活、細心體(ti) 察民銷,太太豐(feng) 贏了自己的創作素材,在延安四個(ge) 月的日子裏,創作出《渭河兩(liang) 岸忙春耕》(郡胡聯奏)。《公社一片新氣象》、《學習(xi) 雷鋒好榜樣》等一批笛子獨奏曲,充分表達了對黨(dang) 、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對祖國、對社會(hui) 主義(yi) 的高度讚揚,受到領導的表揚。演出時為(wei) 他拍攝了電影,記者對他進行了采訪,《光明日報》向全國報道了他的先進事跡。1979年,75歲高齡的馮(feng) 子存又當選為(wei) 全國文藝代表,光榮地出席了全國第四次文代會(hui) 。1982年,人民音樂(le) 出版社又一次編輯再版了他的笛子他奉專(zhuan) 輯《馮(feng) 子存笛子曲選》。

五、抗美援朝中,馮(feng) 子存使二人台藝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1953年9月中旬,馮(feng) 子存和綏遠文化局委派出的高金栓、劉銀威、劉全、任萬(wan) 寶、周誌家、張挨賓、張來運等二人台藝術家一起組成了二人台演出小組,在姚士英的帶領下,參加了第三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華北分團文藝工作團,深入到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慰問祖國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和朝鮮戰友。二人台演出小組與(yu) 河北省獅子隊一起納入天津市歌舞團。為(wei) 了拿出最優(you) 秀的節目慰問祖國親(qin) 人,團領導決(jue) 定對所有演出的節目進行加工提高。9月中旬,文工團演員從(cong) 北京出發到沈陽開展集訓準備工作,馮(feng) 子存和全體(ti) 演員一起,夜以繼日地練習(xi) 吹笛子,常常練得汗流浹背,衣服濕得緊緊貼在身上脫不下來。除了練好自己的曲目,他還抓緊時機虛心向其他藝術家請教樂(le) 理知識、表演藝術和演奏技巧,認真學習(xi) 了朝鮮人民的風俗習(xi) 慣、禮節和語言。在沈陽集訓期間,時任慰問團總團長的賀龍元帥組織報告會(hui) ,並做了重要講話,要求每個(ge) 團員要認真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愛惜朝鮮人民的一草一木,尊重朝鮮人民的風俗習(xi) 慣,克服一切困難,團結戰鬥,圓滿完成慰問演出任務。馮(feng) 子存和戰鬥英雄董存瑞的父親(qin) 、革命烈士劉胡蘭(lan) 的母親(qin) 坐在一起,聆聽賀老總的教誨,暗暗下定決(jue) 心:決(jue) 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重托,出色完成演出任務。在舉(ju) 國上下慶祝國慶節的歡樂(le) 時刻,馮(feng) 子存滿懷對誌願軍(jun) 和朝鮮人民的深情厚意,隨慰問團從(cong) 沈陽乘專(zhuan) 列踏上朝鮮國土。列車經過新義(yi) 州到達朝鮮第二大城市——元山市時,慰問團全體(ti) 藝術家受到了朝鮮勞動黨(dang) 金日成首相的接見和朝鮮人民隆重而熱烈的歡迎。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領導人楊勇、王平也親(qin) 切接見了慰問團全體(ti) 成員。10月3日,按照慰問團安排,馮(feng) 子存和文工團成員來到一個(ge) 群山環抱的廣場,為(wei) 祖國親(qin) 人和朝鮮軍(jun) 民進行首場演出。二人台演出小組的節目成為(wei) 本場演出的開場戲,馮(feng) 子存不僅(jin) 為(wei) 劉銀威、劉全等藝術家演出的《打金錢》、《牧牛》二人台傳(chuan) 統歌舞劇伴奏,而且他以吹笛子的拿手絕技,演奏了《喜相逢》、《放風箏》等二人台牌子曲,贏得全場觀眾(zhong) 的熱烈掌聲,連連誇讚:“吹得好!太吸引人了!”一聲聲歡呼和雷鳴般的掌聲,使他激動得流出了熱淚。眼前的一切清楚地告訴他:壩上二人台已經走出國門!
編者注:
1、圖片源自網絡
文章來源:《張北文史資料》
編 輯:吳金嶺
審 核:武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