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集電視連續劇《大境門》以張家口作為(wei) 我國對外貿易“陸路商埠”的史實為(wei) 背景,講述了民國初年張家口巨商王瑞昌在張庫大道(起於(yu) 張家口,終於(yu) 庫倫(lun) ,即今烏(wu) 蘭(lan) 巴托)上的經商奮鬥的故事,再現了動蕩時局下的這條中國北方唯一的進出口貿易陸路通道的興(xing) 衰。《大境門》於(yu) 2009年播出,為(wei) 建國60周年獻禮。

張家口市區長城是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修建的,全長450公裏。其中屬於(yu) 橋西境內(nei) 長城全長3700米,皆沿山勢修建,就地取材,以石壘築,灰漿勾縫而成。大境門外東(dong) 、西太平山巍然對峙,地勢十分險要,曆史上這一帶是兵家的必爭(zheng) 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門,連接邊塞與(yu) 內(nei) 地的交通要道。同時,大境門也是蒙、漢、回、藏等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場所,在清代(公元1644-1911),是北方十分重要的商業(ye) 都市,被稱為(wei) “路陸商埠”、“皮都”。大境門,自古作為(wei) 扼守京都的北大門,連接邊塞與(yu) 內(nei) 地的交通要道,素為(wei) 兵家必爭(zheng) 之地,同時也是蒙漢兩(liang) 族人民交通和貿易邊口,為(wei) 發展蒙漢兩(liang) 族人民的友好關(guan) 係,溝通內(nei) 地與(yu) 邊塞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yu) 張家口經濟的繁榮,1909年清朝政府把中國第一條實用鐵路“京張鐵路”從(cong) 北京修至張家口。
大境門是中國萬(wan) 裏長城眾(zhong) 多關(guan) 隘中一個(ge) 十分特殊的關(guan) 口。在國內(nei) 外學術界已被列入與(yu) 山海關(guan) 、居庸關(guan) 、嘉峪關(guan) 同樣重要的關(guan) 口。我國萬(wan) 裏長城的關(guan) 口都以“關(guan) ”“口”稱謂,而隻有張家口的這個(ge) 關(guan) 口被稱做“境門”,這其中即包含著“商文化”和“武文化”的魅力,也流淌著民族融合的曆史淵源。從(cong) 明朝隆慶5年起,張家口大境門外元寶山一帶,逐漸形成了在曆史上被稱為(wei) “貢市”和“茶馬互市”的邊貿市場。來自蒙古草原和歐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藥材、毛織品、銀器等在這裏換成了絲(si) 綢、茶葉、瓷器和白糖,大境門外成為(wei) 了我國北方國際易貨貿易的內(nei) 陸口岸。封建王朝以長城和門為(wei) 界,做生意的外族人隻能在城外交易。“境門”意思是指邊境之門。1927年察哈爾督統高維嶽在大境門門楣上書(shu) 寫(xie) 的“大好河山”四大顏體(ti) 大字,蒼勁有力,頗為(wei) 壯觀,更為(wei) 大境門增添風韻。
戰爭(zheng) 與(yu) 和平,生命與(yu) 死亡,繁榮與(yu) 淒涼,在這裏周而複始,更迭演繹。大境門曆盡滄桑,是張家口曆史的見證,許多重要的曆史事件都與(yu) 大境門密切相關(guan) 。大境門既目睹了舊中國的貧弱,也目睹了新中國的興(xing) 旺和塞外張家口的曆史巨變。張家口人以大境門為(wei) 榮,大境門也自然成為(wei) 張家口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