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全來,男,河北省蔚縣宋家莊鎮呂家莊村人。1968年至1979年在本村小學、中學讀書(shu) ;1980年至1994年在村務農(nong) ;1994年至1996年在蔚縣農(nong) 技中專(zhuan) 學校讀書(shu) ;1996年至今在村務農(nong) 。
清末民初,楊全來的曾祖父楊文照,是蔚縣呂家莊宋梅燈影戲班的主要藝人之一,在燈影戲舞台上一直活躍到抗日戰爭(zheng) 爆發。抗戰勝利後,已進耄耋之年的楊文照將燈影戲技藝傳(chuan) 承給後人,也就是楊全來的本家爺爺楊老扶。楊老扶從(cong) 事燈影戲表演到“文革”被禁演,之後在家將燈影戲全部技藝傳(chuan) 授給楊全來。改革開放後,楊全來再次組織起燈影戲團,使這一古老藝術重現風采。
楊全來讀小學就開始接觸燈影戲,中學畢業(ye) 後在家跟隨本家爺爺學習(xi) 燈影戲的操作、演唱。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已成為(wei) 蔚州燈影戲表演的多麵手,並經常組織演出活動。目前,他是蔚縣呂家莊蔚州燈影戲團團長,這個(ge) 燈影戲團,也是蔚縣現在唯一一個(ge) 能夠表演蔚州燈影戲的社團,業(ye) 餘(yu) 時間仍活躍在蔚縣四鄉(xiang) ,為(wei) 人們(men) 展示著獨具魅力的燈影戲。
蔚州燈影戲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是由陝西碗碗腔皮影和蔚縣秧歌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相傳(chuan) ,清朝光緒年間,陝西大荔縣一帶連年大旱,寸草不收,一些“碗碗腔”皮影藝人背井離鄉(xiang) ,流落到山西、河北。流落到河北的有些“碗碗腔”藝人途徑蔚縣,被呂家莊民間藝人所接納,繼承其表演形式,改驢皮皮影為(wei) 牛皮皮影,將蔚縣剪紙的刀刻藝術運用於(yu) 皮影人物製作中,使其形態更為(wei) 厚實生動。然後又將蔚縣秧歌的演唱風格與(yu) 其融為(wei) 一體(ti) ,逐漸形成了具有蔚縣地方特色的呂家莊“燈影戲”,也叫蔚州燈影戲。
楊全來繼承了燈影戲的全部技藝,利用三張高桌為(wei) 舞台,在3米寬、1.5米高的紙窗影幕上,組織一班藝人,晚上唱的是打台小戲,演的是牛皮影;白天演的是蔚州大戲,演的是木偶戲。牛皮影通過油燈的光線將影子投到紙窗上,由楊全來用小木棍上的鐵絲(si) 撥弄影人四肢,變換各種姿態。皮影人的頭是活的,根據演唱的劇情,通過換頭來變換不同的人物。木偶人則不需要燈光,用木製燈台作為(wei) 木偶人的軀幹,上麵插上彩繪的泥塑頭像,肩膀和兩(liang) 臂用六道木棍支承,穿上特製的服裝即成木偶。藝人躲在幕後,手持燈台底座操縱著木偶人的行動,演繹著各種故事。燈影戲藝人都是多麵手,既能操作皮影或木偶,又能演唱各種行當。樂(le) 隊也是一人兼顧多種樂(le) 器。楊全來集操作、演唱於(yu) 一身,並能組織燈影戲的演出,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以傳(chuan) 承。
楊全來不但繼承了蔚州燈影戲的表演技藝,而且還通過舞台實踐,對蔚州燈影戲的唱腔和表演程式不斷充實、創新和完善,使蔚州燈影戲得以傳(chuan) 承和發展。2003年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an) 搶救工程剪紙專(zhuan) 項工作會(hui) 議在蔚縣召開,楊全來帶領燈影戲團為(wei)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表演,受到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馮(feng) 驥才、河北省民協主席鄭一民等200多名專(zhuan) 家的讚譽,並引起省、市電視台的重視,予以專(zhuan) 題報道。
楊全來的代表作品有:打台小戲《京東(dong) 橋》、《小妖子掛燈》等,蔚縣大戲《三娘教子》、《斬子》等,蔚縣秧歌《借冠子》、《賣餅》等。逢年過節或農(nong) 閑時節,他便組織燈影戲團為(wei) 四方百姓義(yi) 務演出,活躍農(nong) 村文化生活,從(cong) 而擴大了蔚州燈影戲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