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論壇
您現在的位置: 張家口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 > 關於我們 > 學者論壇 > 正文
論原察哈爾區域流傳的東路二人台
文章來源:白 秀    發布日期:2024/11/11    點擊數:346 次

二人台是融民歌、舞蹈、曲藝、戲曲為(wei) 一體(ti) 的綜合性藝術,其流傳(chuan) 地域覆蓋冀、蒙、晉、陝等省區90多個(ge) 縣旗,涉及1500萬(wan) 人口。幾個(ge) 世紀以來,無數到“口外”墾荒的移民、邊關(guan) 遙役的軍(jun) 卒、做草原生意的旅蒙商、修廟築城的泥瓦工、擀氈縫皮的毛毛匠,以及大量的民間藝人乞討者……他們(men) 紛紛遷移北方遼闊的草原,自然帶來了各地的生活習(xi) 俗,農(nong) 耕文化、儒家文化……也帶來了京、津、冀、晉、陝戲劇,民歌、社火、道情、秧歌等藝術。來自各地的人們(men) ,操著各種方言土語,用本土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在草原、邊關(guan) 、車馬大店、商號門前、勞動工地、紅白事筵等場所……或歌或舞、或哼唱、或傾(qing) 訴,盡情演繹著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的故事,多元文化在此相互碰撞、磨合、交融、吸收、聚合……於(yu) 是蘊育出一種集說唱、表演、歌舞為(wei) 一體(ti) 的二人台藝術。由於(yu) 受地域、曆史、文化、生活習(xi) 俗、方言土語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二人台又分為(wei) 東(dong) 、西路,東(dong) 路二人台主要流傳(chuan) 於(yu) 原察哈爾地區,西路二人台主要流傳(chuan) 於(yu) 原綏遠地區。張家口曾作為(wei) 原察哈爾的中心區域,在東(dong) 路二人台的形成過程中具有不可撼動的曆史地位,由此成為(wei) 主要發源地。

自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元代皇帝近衛軍(jun) “察哈爾”部落開始,到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以直隸省口北道、綏遠都統、錫林郭勒盟、察哈爾部設置為(wei) 察哈爾特別行政區成立。從(cong) 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黨(dang) 政府統一南北,改察哈爾為(wei) 行省,轄興(xing) 和、陶林等五縣及宣化、赤城、萬(wan) 全、懷來等十縣,共16縣,設省治在萬(wan) 全。到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察哈爾省由中央直接領導。省人民政府駐宣化市,轄張家口、大同、宣化3市及雁北、察南、察北3專(zhuan) 區,共32縣。這期間的1675年至1952年的277年中,既標誌著原察哈爾區域元代後期各種民族民間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時期,也體(ti) 現出這一區域漢蒙文化交融的大背景。由此原察哈爾區域製轄下的張家口及烏(wu) 蘭(lan) 察布盟的廣大區域成為(wei) 東(dong) 路二人台的主要發源地,而以察哈爾省的張家口為(wei) 中心形成的東(dong) 路二人台便是這一地域文化藝術的一朵奇葩①。2006年6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將康保縣“二人台”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命名康保縣為(wei) “二人台藝術之鄉(xiang) ”。之後,國務院公布:河北省康保縣二人台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2008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康保縣為(wei)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由此,這項民間藝術就河北省而言,既可以稱“東(dong) 路二人台”亦可稱“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獲此殊榮,我們(men) 就有責任承擔起這一優(you) 秀民間藝術的挖掘、搶救、傳(chuan) 承的重任,就有義(yi) 務把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這一共有的精神家園建設好。因此,我們(men) 發展、創新、繁榮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藝術就是保護我們(men) 的曆史文化根脈,就是弘揚優(you) 秀的民族民間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此,本文就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與(yu) 元雜劇的傳(chuan) 承關(guan) 係,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與(yu) 二人台的區別,以及東(dong) 路二人台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意義(yi) 等方麵作一簡述,供商榷。

一、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與(yu) 元雜劇的傳(chuan) 承關(guan) 係

流傳(chuan) 於(yu) 原察哈爾區域的東(dong) 路二人台與(yu) 二人台(通常稱為(wei) 西路二人台)是兩(liang) 個(ge) 不同的劇種。因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融合了該區域流行的元雜劇音樂(le) 、舞蹈、說唱等藝術的營養(yang) ,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戲劇表演形式,其與(yu) 西路二人台有著明顯的區別,這已得到了東(dong) 、西路二人台專(zhuan) 家、學者充分論證及肯定。中國戲曲史學界認為(wei) ,元代南戲標誌著中國戲曲進入黃金時代,展現了波濤滾滾、雲(yun) 蒸霞蔚的藝術景觀,宏大壯美的人類文化奇跡,被後人稱為(wei) :“漢文、唐詩、宋詞、元曲,各絕一時。”那麽(me) ,將流行於(yu) 原察哈爾區域東(dong) 路二人台與(yu) 元雜劇的戲曲主要元素進行比較,不難發現二者間的傳(chuan) 承關(guan) 係,可以稱之為(wei) “元曲遺韻”。

(一)基本架構

1、元雜劇:由曲詞、賓白、科範(唱曲、道白、表演)三個(ge) 部分組成;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由唱腔、道白、表演三部分基本要素組成,由此看來二者結構一致。

2、元雜劇基本形態是兩(liang) 折、三折或多折組成,並且一折一“楔子”。“折”亦稱“出”,相當於(yu) 現代戲劇的“幕”“出”;“楔子”,原指插入木器的榫(sun)頭,可使木器銜接更加牢固。“楔子”為(wei) 每“折”完整緊湊的短小開場或過場,常放在每“折”開頭為(wei) 起承轉合作用,用以介紹劇情或招徠觀眾(zhong) 。每一折均為(wei) 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折折有中心,折折緊相扣,構成一個(ge) 完整的劇情。如《竇娥冤》(元·關(guan) 漢卿)前麵楔子:(卜兒(er) 蔡婆上場,念)“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不須長富貴,安樂(le) 是神仙。”稱定場詩。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的基本形態是“幕”或“場”。獨幕或多場,相當於(yu) 元雜劇的“折”,每(幕)前加呱嘴,相當於(yu) 元雜劇的“楔子”;如《大走西口》(五場)、《回關(guan) 南》(八場)、《壽辰會(hui) 》(九場)等,每場(幕)戲都圍繞一個(ge) 故事情節展開劇情,出出有情節,幕幕相連貫,全劇呈現一個(ge) 主題。幹嗑(呱嘴)也稱(快板、順口溜、繞口令),為(wei) 開頭或過場連接劇情,同樣起轉承作用,介紹劇情,招徠觀眾(zhong) ;如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大走西口》開幕前的幹嗑:(太春上場,念)“一朵鮮花紅又紅,家居山西太原城,離城十裏地,住在太家村……” 也為(wei) 定場戲。

3、元雜劇的主奏樂(le) 器。楊蔭瀏先生在《中國古代音樂(le) 史稿·下冊(ce) 》中表明:“元雜劇的全部伴奏樂(le) 器,究竟有哪些,現在雖然因為(wei) 缺少資料,難以斷言,但笛、板、鼓、鑼四種,曾是元雜劇的主要伴奏樂(le) 器,則是可以沒有疑義(yi) 的。”其實,從(cong) 宋雜劇《都城紀勝》中講到“其吹《曲破斷送》,謂之把色”,可見笛在當時的宋雜劇中的重要地位。元雜劇繼承和發展了宋雜劇的傳(chuan) 統,其伴奏樂(le) 器和宋雜劇所用的演奏樂(le) 器大致相同,其中笛子扮演著主奏作用。

東(dong) 路二人台的伴奏樂(le) 器就是以笛子為(wei) 主,由板胡、揚琴、三弦、板、鼓、鑼等共同組成伴奏樂(le) 隊,並以笛子的音高為(wei) 定音伴奏體(ti) 係。二人台所用的笛子形製與(yu) 現用普通笛子不同,二人台笛子用的是“平均孔笛”,當地人經常稱之為(wei) “梅”或“枚”,“吹笛的樂(le) 手”經常被稱為(wei) “哨枚的”。這種笛子的最大特點就是一支笛子可以吹出四個(ge) 調,這與(yu) 現用普通笛子的每把笛子一個(ge) 調是不同。

4、元雜劇在一劇之中隻有一個(ge) 角色歌唱,即主要演員(一般正末或正旦)主唱,其他演員(淨、醜(chou) 、外、雜等)角色不唱。元雜劇已形成綜合性的表演藝術,不僅(jin) 有劇本、道具、化妝、服裝、劇場等物質條件,尤其要有觀眾(zhong) 。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在一劇之中突出主角,一般是正旦、正末有大量的主唱內(nei) 容,其他淨、醜(chou) 、外、雜等角色為(wei) 配角,有少量唱段。其同樣需具備有劇本、道具、化妝、服裝、劇場等上述要素條件。

(二)音樂(le) 構成

1、元雜劇每“折”歌唱部分由若幹個(ge) 同宮調的曲牌成一套曲;如第一“折”用的是仙呂宮,用曲牌《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le) 》《一半兒(er) 》《後庭花》《青哥兒(er) 》《寄生草》《賺煞》連綴而成;第二“折”用南呂宮,運用的曲牌有《一枝花》《賀新郎》等十一個(ge) 曲牌;第三“折”用雙調共十一個(ge) 曲牌等……每“折”形成不同曲牌的組合。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每出戲劇,其音樂(le) 也是由若幹個(ge) 散曲(類似於(yu) 元小令的散曲)的曲調組成,隻是沒有元雜劇每“折”按規定使用固定的曲牌。而是根據劇情的喜怒哀樂(le) 靈活選擇曲牌,如《大走西口》第一場五個(ge) 唱段,可靈活選擇曲牌《鬼拉腿》《轉山頭》《跳粉牆》《思凡》等五首曲牌,亦可選用其它散曲牌;第二場的唱段部分,可根據劇情內(nei) 容再選取若幹個(ge) 曲牌,所有場次均由不同曲牌組合而成。

2、元雜劇音樂(le) 大都比較單純樸實,七聲音為(wei) 主,以箏、琵琶、三弦、拍板等樂(le) 器伴奏,主奏是笛子;元雜劇的小戲及唱腔有相當數量來源於(yu) 元小令及明代民歌。元小令也稱元朝散曲,原是民間小調。元初宋詞漸漸凋零,伶人多向民間小調尋求突破,文人的小令多較典雅,而民間的小令語言俚俗,比起唐、宋詩詞更通俗生動,演唱時常用襯字,富於(yu) 口語化,字多腔少,曲調緊湊,極具北方語言特色,更易百姓接受。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音樂(le) 體(ti) 係、唱腔特點、語言特色,以及它的樂(le) 器伴奏,特別是主奏仍用笛子,這些何嚐不是元雜劇藝術的顯著特點。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已完全演進到民歌體(ti) ,大都源於(yu) 民歌,音樂(le) 由民間小調散曲構成,可謂“野曲無腔,縱情哼唱”,深受百姓喜愛接受。

(三)戲劇道白

1、元雜劇的道白叫“賓白”,往往用“雲(yun) ”字提示,分為(wei) 獨白、對白、穿白、同白、插白、內(nei) 白、帶白等類,有的是散而無韻的散白,有的是押韻的韻白,有的則類似快板、順口溜。元雜劇對方言俗語的使用達到了一種全新的境界,它摹寫(xie) 物情,體(ti) 貼入理,隨物賦形,不著痕跡。正如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說:“古代文學之形容事物,率用古語,其用俗語者絕無。又所用之字數亦不甚多。獨元曲以許多襯字故,故輒以許多俗語或自然之聲形容之,此自古文學上末有也。”②元雜劇的唱詞和道白廣泛運用了元代北方地區流行的方言口語,這些鮮活的民間語言在刻畫人物形象,反映現實生活,表達人物情感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對元雜劇民間的繁榮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元雜劇《氣英布》二折中,有“火上弄冰淩,碗內(nei) 拿蒸餅”的詞句;再如元雜劇《竇娥冤》中第二折,正旦唱道“雖是從(cong) 小兒(er) 年紀指腳夫妻,我其實不滴半點恓惶淚”,其中“指腳”“恓惶”詞語至今民間使用。而元雜劇戲曲大師關(guan) 漢卿更是民俗語言的大師,在其《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作了生動形象的描述,將自己比作“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的一粒銅豌豆”,這種語言風格怎不令人叫絕!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稱道白,也分為(wei) 獨白、對白、旁白、插白、內(nei) 白等,主要用於(yu) 敘述情節、描述過程,有的用白話,有的用押韻的快板、數板,同元雜劇道白形式一致。語言、詞匯多來源於(yu) 民間,串話、順口溜、歇後語、疊字、方言土語等大量應用,樸實無華,幽默風趣、朗朗上口、易懂易記,貼近生活、反映現實,具有現活的藝術生命力,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方言俗語應用與(yu) 之同出一轍,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字字珠璣、句句精彩,例舉(ju) 一二便知:如二人台小戲《賣碗》“這老小子是不見棺材不落淚,不碰南牆不回頭……”,“我一不做二不休,扳倒葫蘆灑了油”;“白蘿卜紮刀子——不出血”;“狼吃鬼——沒影”;再如二人台小戲《光棍哭妻》中:“說了光棍光,光棍光,光棍的人兒(er) 真恓惶……”;二人台小戲《打櫻桃》中“大風刮得樹葉黃,沒老婆的哥哥真恓惶……”;二人台小戲《探病》中“俺娃吃得臉就像那盤,肚就像那壇,胳膊就像那椽……”等等。

不難看出,民間小調、方言俚語在元代已出現,並在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戲劇音樂(le) 、道白詞語中都得到了生動形象的應用,充分體(ti) 現了劇中人物樸實、敦厚、多情善感的氣質。由於(yu)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民間藝人生動詼諧的語言風格,使這一優(you) 秀民間藝術深深紮根於(yu) 人民群眾(zhong) 之中,從(cong) 他們(men) 當中誕生了無數“草根明星”,如“蕎麵旦”“蓧麵旦”“地皮灰”“萬(wan) 人迷”等等,以及新時期民間網絡大咖幽默詼諧的民間小調、方言俚語等信手拈來,成為(wei) 他們(men) 吸引成千上萬(wan) “粉絲(si) ”的魅力所在。

(四)牌子曲

元雜劇牌子曲是由曆代南北小曲(曲牌)作為(wei) 音樂(le) 體(ti) ,用以敘事、抒情、說理的曲種一類。元雜劇流行於(yu) 各地曲牌的名稱不同,有稱清音、清曲、文場等,可見牌子曲的種類流傳(chuan) 之廣,數量之多,範圍之大,如常用的曲牌有:《鬥鵪鶉》《喜相逢》《西江月》《鬧璿聲》《十翻》《萬(wan) 年紅》《五梆子》《放風箏》《上小樓》《黃鶯亮翅》《紅洞山》《粉紅蓮》《采茶歌》《繡花燈》《柳青娘》《井泉水》《萬(wan) 年歡》《柳搖金》《四公主》《金盞盞花》③等均在元雜劇中出現。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牌子曲是其音樂(le) 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音樂(le) 多繼承來源於(yu) 元南北曲,有的或更早一些。這些樂(le) 曲有民間音樂(le) 、戲曲音樂(le) 、有些來自佛教音樂(le) ,如《喜相逢》《十番》《五梆子》《大救架》《小開門》《六板》《滿堂紅》《千聲佛》《八板》等,另有些吸收了民間鼓匠班的吹奏曲,如《吊棒槌》《鬼拉腿》等。

對比一下元雜劇的曲牌和東(dong) 路二人台的牌子曲,就會(hui) 發現同樣的曲牌名稱,但音樂(le) 已有的完全不同了,比如元雜劇中的《柳青娘》《黃鶯涼翅》等,二人台中也有,隻不過元雜劇的是有唱詞的音樂(le) ,而二人台完全是牌子曲了。但元雜劇與(yu)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至少在曲牌名稱、曲牌數量,以及形式上有許多是一致的。

(五)歌舞

宋元金時期,已經形成了民間賽社製度,祭祀製度。每逢有祭祀儀(yi) 式,除敬獻物質供品,還要獻上精神供品,如歌舞、雜技、戲曲之類,為(wei) 之後北方各類地方戲曲藝術的發展,當然也包括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藝術的歌舞演進,起到了較好的借鑒作用。

通過上述兩(liang) 者對比,我們(men) 欣喜地發現,無論元雜劇的架構、音樂(le) 、歌舞、語言風格等,還是民間小調、民間方言俚語的應用,以及反映現實生活、貼近百姓、藝術的大眾(zhong) 化等都與(yu)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相似相近。充分說明,誕生七百多年的元雜劇並沒有靜靜地躺在故紙堆裏,至今仍活躍在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藝術的影子當中,成為(wei) 一個(ge) 活生生的存在。

二、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與(yu) 二人台的區別

在許多人看來,認為(wei) 二人台沒有東(dong) 、西路之分,都是相同的表演形式,屬於(yu) 同一劇種,這是認識上的重大誤區,必須予以澄清。依據是由移民“越長城”“走口外”形成的移民文化,在此前北方草原尚屬荒蠻之地,人跡罕至如何產(chan) 生戲劇藝術,這樣立論未免失之偏頗。流行於(yu) 原察哈爾區域製轄下的張家口及烏(wu) 蘭(lan) 察布盟的廣大區域的東(dong) 路二人台起源於(yu) 清乾隆或更早時期,而西路二人台則形成於(yu) 清同治年間。東(dong) 路二人台與(yu) 二人台(通常稱為(wei) 西路二人台)是兩(liang) 個(ge) 不同的劇種,在形成、發展、特色等諸多方麵,兩(liang) 者相互間有著明顯的區別,這些均已得到東(dong) 、西路二人台專(zhuan) 家、學者論證及肯定,綜述主要區別在:

(一)形成時間不同:

流行於(yu) 原察哈爾區域東(dong) 路二人台,形成於(yu) 清乾隆或更早年間,它的音樂(le) 有的卻源於(yu) 元代南北曲,有的可追溯到唐宋大曲;它的小戲及唱腔有相當數量來源於(yu) 元人小令及明代民歌,可謂源遠流長。由於(yu) 曆代大批冀、魯、晉、陝等地的災民,把內(nei) 地源於(yu) 元代南北曲的音樂(le) 元素,以及道情,民歌,社火等藝術帶到這裏,與(yu) 當地的蒙古長調、好來寶、打坐腔等藝術形式相融合,逐漸形成了敘事性的民歌體(ti) 係。受秧歌的影響邊唱邊舞,將民歌情節化、人物化,由人物演繹故事,由敘事體(ti) 向代言體(ti) 演進,初步形成了民歌表演形態的醜(chou) 、旦角二人小戲。主要流傳(chuan) 於(yu) 原察哈爾地區。

二人台(西路,下同),形成於(yu) 清同治年間,以晉西北和陝北等地移民及內(nei) 蒙古西部地區文化為(wei) 主體(ti) 的地方戲。主要流行於(yu) 原綏遠地區。

(二)名稱的不同: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俗稱蹦蹦兒(er) 、唱蹦蹦兒(er) 、挖蓧麵調、戳古董、門樓調。因地域環境不同,解放後稱東(dong) 路二人台(以與(yu) 西路二人台區別)。

二人台,俗稱坐腔、打坐腔,玩藝兒(er) 、打玩藝兒(er) ;1951年6月,綏遠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楊植霖在全省民間藝人學習(xi) 會(hui) 上作《二人台翻身》報告後,被正式定名二人台(即西路二人台)。

(三)劇目的區別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注重戲劇表演,形成了戲劇的板腔體(ti) 構架。現流傳(chuan) 下來的傳(chuan) 統劇目有三分之一為(wei) 多人戲(即二人以上的大型戲劇),如《回關(guan) 南》、《壽辰會(hui) 》、《大走西口》、《三女拜壽》、《大賣菜》;有三分之一是小戲,如《摘花椒》、《拉毛驢》、《賣扁食》等;有三分之一是碼頭調,如《大對花》、《賣麻糖》、《采茶歌》、《水刮張家口》等。

二人台,原來基本上沒有大戲,為(wei) 民歌體(ti) 表演形式。按比例劃分,有三分之一是載歌載舞的帶鞭戲,如“三打一掛”《打金錢》《打連成》《打櫻桃》《掛紅燈》等;有三分之一是以唱功見長的硬碼戲,如《小尼姑思凡》、《走西口》等;有三分之一是民歌對唱,如《串河灣》、《栽柳樹》等。

(四)音樂(le) 區別

1、伴奏樂(le) 器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文場:主奏樂(le) 器有笛子、板胡、其它三大件有小三弦,笙、漁鼓等;武場:鼓、板、鑼、鑔等,文武場陣容齊全,特別是武場較為(wei) 講究,一人一件打擊樂(le) 伴奏,具有戲曲武場的架構。

二人台:文場:主奏樂(le) 器有枚,其它四胡、揚琴、四塊瓦兼打擊樂(le) ;武場:原本沒有武場,或有武場由一人兼打鼓、板、鑼、鑔等幾件打擊樂(le) ,還有的一人兼打揚琴、鼓、板、鑼、鑔等,從(cong) 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演大型古裝戲從(cong) 晉劇、京劇借用而來。

2、音樂(le) 成分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有的傳(chuan) 承了元代南北曲、元小令,有許多是道情音樂(le) 、晉北民歌、江淮民歌、碼頭調(即民間社火音樂(le) )、冀北民歌。

二人台由晉北民歌、陝北民歌、碼頭調(即民間社火音樂(le) )、道情音樂(le) 、佛教曲牌音樂(le) 、鼓吹音樂(le) 、晉劇曲牌,較多的融合了蒙古族民歌音樂(le) 元素,也稱“風攪雪”等。

(五)聲腔的區別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一些大型劇目如《回關(guan) 南》、《壽辰會(hui) 》、《大走西口》等,已初步形成戲曲行當及聲腔體(ti) 係,板腔體(ti) 戲劇元素較為(wei) 突出,另一個(ge) 特點是男女聲都用真嗓演唱,高亢豪放、直抒胸臆。

二人台男女同腔同調,無聲腔體(ti) 係。有的演唱者在演唱中有高打低唱、低打高唱、爬弦、閃梆子、叼字等傳(chuan) 統演唱技巧。其顯著特點是,女聲用真聲演唱,男聲用假聲演唱,音色纏綿婉轉。

(六)其它的不同:

1、牌子曲的區別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牌子曲有上百首,有代表性的30多首,多用於(yu) 戲曲間奏音樂(le) 。

二人台有120多首,其用場:一是作為(wei) 絲(si) 竹樂(le) 單獨演奏,成為(wei) 獨立的民間絲(si) 竹樂(le) 體(ti) 係;二是用於(yu) 戲曲音樂(le) 中的間奏;三是填詞用作唱腔音樂(le) 。

2、舞蹈的區別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無專(zhuan) 門的舞蹈形式。在小戲中有從(cong) 秧歌中借鑒的場子,如《雙套圈兒(er) 》《蜂兒(er) 撲瓜》等。

二人台從(cong) 社火中借鑒秧歌的舞蹈動作,並於(yu) 載歌載舞的火炮曲子中得到很好地應用與(yu) 發展。至20世紀80年代,已形成具有地方特點的民間舞蹈形式。借鑒社火中舞蹈的跑場子動作如《裏外羅成》《倒扳門兒(er) 》《蒜辮子》等,形成自己的舞蹈體(ti) 係與(yu) 場子的基本格局。

3、呱嘴(說口)的區別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稱幹嗑,快板、戳古董,以方言快板形式表演。初以乞丐沿街叫唱的形式表演,後被東(dong) 路二人台借用。

二人台稱說口、串話、呱嘴。曲目繁多,題材廣泛,同係乞丐沿街說唱的藝術,初由打玩藝兒(er) 的藝人借鑒而來,由醜(chou) 角詠誦,使用靈活,即興(xing) 性強。

4、道具的區別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傳(chuan) 統大戲劇目中設有舞台布景,如桌、椅等實景。表演小戲時,旦角手持手帕等道具,醜(chou) 角頭戴高筒帽,手持霸王鞭、扇子、四塊瓦進行表演。20世紀50年代以來,醜(chou) 角在歌舞小戲的表演中配以紅綢舞。

二人台傳(chuan) 統劇目的表演無舞台布景,旦角持手帕、扇子;醜(chou) 角持笤帚、霸王鞭、牛鏟股等表演,也有持四塊瓦邊奏邊舞。

此外,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在建國前基本沒有女演員,旦角由男演員扮演;二人台則在此前已有女演員出現,突破了男扮女裝的表演形式;東(dong) 路二人台的化妝,醜(chou) 角畫三花臉,臉部畫小鳥、青蛙等,戴高筒帽,穿紅帶綠;旦角化紅臉蛋描眉,彩色圍巾、彩衣、彩褲、彩鞋,鬢角插一朵花;二人台的化妝相對美觀、漂亮文雅一些。

諸如此類,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與(yu) 二人台還有很多的區別,需要認真挖掘、整理予以總結。同時,我們(men) 要是加大挖掘、搶救、保護、傳(chuan) 承東(dong) 路二人台藝術的力度,才能凸顯原察哈爾區域東(dong) 路二人台藝術的獨特魅力。近年來,由於(yu) 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與(yu) 西路二人台相互學習(xi) 、借鑒,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姊妹藝術。

三、張家口東(dong) 路二人台列入國家“非遺”保護項目的意義(yi)

原察哈爾區域製轄下的張家口及烏(wu) 蘭(lan) 察布盟的廣大區域是東(dong) 路二人台的主要發源地,在2005年康保縣向國家、省市申報“二人台”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時,對流傳(chuan) 張家口地區東(dong) 路二人台的傳(chuan) 承、發展等進行了詳細普查,從(cong) 清末、民國初年算起,傳(chuan) 承人已至九代,較有影響力的傳(chuan) 承人就達200多人。在康保縣境內(nei) 、現流傳(chuan) 劇目有上百個(ge) ,移植改編傳(chuan) 統劇目50多個(ge) ,固定曲目上百首,二人台牌子曲有上百首,改編和創新牌子曲30多首;舞蹈30個(ge) ,創新舞蹈20多個(ge) ,已逐步形成了區域獨特的藝術風格,贏得國家、省、市級戲劇專(zhuan) 家的一致肯定。該劇種既有群體(ti) 世代相傳(chuan) 的特點,又有突出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尤其體(ti) 現在科學研究原察哈爾區域蒙漢文化、移民文化、多元文化交融方麵的價(jia) 值。其主要體(ti) 現在:

一是學術價(jia) 值:它具有獨特的地域風情和豐(feng) 富的表演形式,是遊牧文化、蒙漢文化、中原文化、農(nong) 耕文化相結合的曆史見證,與(yu) 原察哈爾區域曆史淵源、地理環境、風土人情、人物性格、審美情趣等密切相關(guan) ,在其形成過程的較長時間內(nei) ,或者說至今仍是一些流浪藝人安身立命、養(yang) 家糊口的謀生手段,而作為(wei) 一種走村串戶的“挖蓧麵調”“門樓調”依然存在,尤其在我國“走唱”類藝術中實屬稀有,對豐(feng) 富和完善中國戲劇藝術史具有重要意義(yi) 。

二是實用價(jia) 值:它來源於(yu) 生活、取材於(yu) 生活,表現喜怒哀樂(le) 各有曲調,情感表達淋漓盡致,一劇多曲,專(zhuan) 用或多用,其曲調具有多元性,形成了原察哈爾區域性民俗文化特的征。如語言道白方麵,大量使用方言、串串詞、順口溜、歇後語等,具有朗朗上口、幽默詼諧等大眾(zhong) 化藝術特點;其舞蹈吸收和借鑒了民間社火、秧歌的元素,具有舞中有戲、戲中有舞、舞戲交融等具有民間藝術特點;演出道具應用霸王鞭、綢條、折扇、八角絹等表演技巧,來體(ti) 現風格,突出主題等具有很強的雅俗共賞性;表演可田間地頭、街頭巷尾、走街串戶、露天舞台、網絡直播等,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還具有場地的多樣性;其表演形式的原生態性、靈活性、自由性等,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生活息息相關(guan) ,是老百姓須臾離不開的“草根藝術”,體(ti) 現出較強的市場演出實用價(jia) 值。

三是產(chan) 業(ye) 價(jia) 值:它的表演風格與(yu) 當今戲曲小品盛行的潮流十分吻合,小可演一人的小品、坐腔,一人扮多角色,人物化出化入、夾敘夾議,敘事道白相結合,當地人稱為(wei) “戳古董”,大可演幾十人的大戲。簡單樸實、貼近生活,反映現實,體(ti) 現了較強了觀瞻性、民俗性、群眾(zhong) 性,尤其在當今網絡直播帶貨盛行的時代,潛在著廣闊的演藝、文化旅遊及文化產(chan) 業(ye) 市場。在今天看來,我們(men) 全麵挖掘、整理、搶救、傳(chuan) 承原察哈爾區域東(dong) 路二人台藝術,對促進社會(hui) 和諧進步,發展地域政治、文化、旅遊、經濟等都將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今,原察哈爾區域流傳(chuan) 的東(dong) 路二人台生逢其時,迎來一片光明前景:伴隨著我國國力的強盛,伴隨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強勁東(dong) 風,有著根深蒂固喜愛這門“草根藝術”的家鄉(xiang) 熱土,有一批忠貞不渝奉獻二人台藝術事業(ye) 的新老專(zhuan) 業(ye) 、業(ye) 餘(yu) 藝術家,更有各級黨(dang) 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其必然會(hui) 煥發出巨大的藝術生命力!有詩日“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wan) 戶仰頭看”,原察哈爾區域東(dong) 路二人台正猶如萬(wan) 裏碧空騰躍升起的一輪皓月,柔和美奐的月光鋪灑在姹紫嫣紅的文藝百花園中,也鋪灑在每個(ge) 熱愛二人台藝術的人們(men) 心頭。我們(men) 由衷地為(wei) “國家級非遺”二人台藝術而祝福歡呼!我們(men) 更翹首期盼原察哈爾區域東(dong) 路二人台的和煦春風撲麵而來!

 

參考資料:

①《東(dong) 路二人台初探》邢野主編:《中國二人台藝術通典》,內(nei) 蒙古人民出版社。

②《元曲明篇賞析》,賀新輝主編:《元雜劇基本形態》,中國婦女出版社。

③《元曲語詞的溯源問題》(王學奇)張月中主編:《元曲通融·上》山西古籍出版社。

 

作者簡介:白秀,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會(hui) 員,張家口二人台學會(hui) 副會(hui) 長;曾任張家口戲劇家協會(hui) 第四、五、六屆副主席,晉蒙陝冀民歌、二人台學會(hui) 副會(hui) 長,內(nei) 蒙古呼和浩特二人台學會(hui) 副會(hui) 長;原任康保縣教育局書(shu) 記兼副局長,原中共康保縣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縣文聯主席,原康保縣文化體(ti) 育旅遊局長。

Copyright © ac米兰官方 . All Rights Reserved 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 版權所有
建議使用1440×900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8.0以上版本的IE瀏覽器訪問本站

地址:張家口市橋西區長青路19號
聯係電話:13903236923 / 0313-802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