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hui) 教育是指學校和家庭以外的社會(hui) 文化機構以及社會(hui) 團體(ti) 或組織,對社會(hui) 成員所進行的教育。1945年8月至1946年10月,張家口成為(wei) 晉察冀邊區首府,社會(hui) 教育在此蓬勃開展,市民群眾(zhong) 成為(wei) 重要教育對象。這既是抗戰時期邊區社會(hui) 教育的延續和發展,又是解放戰爭(zheng) 初期我黨(dang) 利用短暫和平之際提高群眾(zhong) 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以鞏固抗戰勝利果實的重要措施,也順應了張家口人民在政治翻身、經濟改善後渴望學習(xi) 文化的迫切要求。此間,正值黨(dang) 的工作重心開始由農(nong) 村轉移到城市,張家口成為(wei) 我黨(dang) 在城市中開展社會(hui) 教育的重要實驗田。
曆史背景
張家口自清末以來,社會(hui) 教育逐步發展,但因戰爭(zheng) 、匪患等因素,多次遭受重創。偽(wei) 蒙疆時期,盡管城市中的社會(hui) 教育硬件設施較好,但市民群眾(zhong) 出於(yu) 抵製“奴化教育”的初衷,民眾(zhong) 館、文化場所長期淪為(wei) 擺設,廣大市民,包括農(nong) 民甚至開辦私塾進行文化學習(xi) 。張家口地區的抗日根據地,是晉察冀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dang) 的領導下,各抗日民主政府根據新民主主義(yi) 教育的方針政策,在根據地內(nei) 積極開展冬學運動,成為(wei) 抗戰時期張家口社會(hui) 教育的主要構成。張家口作為(wei) 晉察冀邊區首府期間,社會(hui) 教育是在新民主主義(yi) 教育政策指引下,延續根據地內(nei) 的好辦法,並利用當時市區較為(wei) 先進的硬件設施而蓬勃開展起來的,形成了新民主主義(yi) 社會(hui) 教育從(cong) 農(nong) 村走向城市,並與(yu) 城市先進教育設施交匯的良好局麵。
據1946年8月3日新華社延安電稱:“美國女記者柯來,考察張家口解放區達兩(liang) 個(ge) 月之久。歸滬與(yu) 聯合社記者談張垣現狀:張家口現已成一座文化城……小學於(yu) 每日放學後,接開婦女補習(xi) 班。我曾到各工廠參觀,親(qin) 見每一工廠均開班教工人學習(xi) 讀書(shu) 寫(xie) 算,沿街及公共機關(guan) 前,則到處見有壁報,報紙有日報、每日晚報、工人五日刊;廣播電台有一處;各地作家、詩人、舞蹈家及音樂(le) 家,絡繹而至;市內(nei) 有公共圖書(shu) 館一所……在張家口無論貧富,有閑無閑,均有學習(xi) 最低限度基本學識的機會(hui) 。”柯來所言雖未及全貌,但亦可從(cong) 中窺見當時張家口社會(hui) 教育之空前盛況。
可以說,此時張家口社會(hui) 教育的繁榮,是根據地新民主主義(yi) 社會(hui) 教育與(yu) 原市區內(nei) 良好教育設施的曆史性匯聚,兩(liang) 者缺一不可。晉察冀邊區首府張家口的社會(hui) 教育,積累了黨(dang) 在自己掌握政權的城市中開展社會(hui) 教育的寶貴經驗。
蓬勃開展
張家口光複後,中共冀察區委頒布了《為(wei) 慶祝抗戰最後勝利告張家口各界同胞書(shu) 》,號召全市人民“發展新民主主義(yi) 的文化,亦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zhong) 的文化。一切奴化的封建主義(yi) 的與(yu) 法西斯主義(yi) 的文化,將采取適當的但是堅決(jue) 的步驟加以掃除。一切為(wei) 新民主主義(yi) 文化,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熱情服務的知識分子,我們(men) 皆將采取團結政策與(yu) 之共同合作,為(wei) 發展新民主主義(yi) 的文化而努力。”晉察冀黨(dang) 政軍(jun) 遷入張家口後,更加明確了新民主主義(yi) 的文化方針。在此方針指引下,張家口社會(hui) 教育漸次展開,教育對象由以農(nong) 民為(wei) 主逐漸轉向以市民為(wei) 主,教育形式更為(wei) 多樣,教育組織講求多渠道、多形式。
張家口市民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文娛活動。例如,建立讀報組和開展讀報活動,既宣傳(chuan) 了黨(dang) 的方針政策,又提高了群眾(zhong) 政治文化水平。據有關(guan) 文獻資料顯示:1945年底“在張家口市僅(jin) 八、九兩(liang) 區就有10組,組員119人。”張家口“舊年節文娛活動時,達到了普遍而熱烈的開展,計有112個(ge) 文娛組織,27種形式演出,他們(men) 沿著‘窮人樂(le) ’的方向,於(yu) 去年冬五區理發工人在鬥爭(zheng) 偽(wei) 理發公會(hui) 會(hui) 長張子清勝利之後,工人自己編演了‘從(cong) 鬥爭(zheng) 裏翻身’,做到了真人演真事,博得廣大群眾(zhong) 的好評。接著又有‘痛苦與(yu) 快樂(le) ’‘何大媽勞軍(jun) ’等劇……舊劇院則創作了‘槍斃楊小腳’‘日寇離張記’。舊藝人龍鐵山自編自唱了新內(nei) 容的大鼓‘解放張家口’”。同時,各類工人學校、民校、民眾(zhong) 教育館也普遍開辦起來,甚至辦有業(ye) 餘(yu) 公學,在社會(hui) 教育發展上表現出極為(wei) 旺盛的創造力。
1946年4月2日,《晉察冀日報》發表社論《開展業(ye) 餘(yu) 教育》,文章寫(xie) 道:“最近本市教育界,根據群眾(zhong) 的要求,決(jue) 定創辦業(ye) 餘(yu) 公學,推行業(ye) 餘(yu) 補習(xi) 教育,並且商妥由聯大、工專(zhuan) 、市中、民教館和邊區政府,分別著手籌辦。”自此,業(ye) 餘(yu) 公學在張家口開始籌建。業(ye) 餘(yu) 公學 “招生對象為(wei) 機關(guan) 的在職幹部和各界的在業(ye) 群眾(zhong) ,教育內(nei) 容是以文化教育為(wei) 主,辦法是利用本市現有學校教職學員和機關(guan) 在職幹部的業(ye) 餘(yu) 時間來擔任教學。”這在解放區尚屬首次,能夠開辦,也得益於(yu) 張家口當時優(you) 越的教育資源。因此,業(ye) 餘(yu) 公學的創立“為(wei) 廣大的不能脫離生產(chan) 的鬧知識饑荒的青年,解決(jue) 了一個(ge) 迫切的問題,為(wei) 他們(men) 開了學習(xi) 的方便之門。”業(ye) 餘(yu) 公學因籌辦較晚,隨著內(nei) 戰的升級未能全麵建設起來,但“敢為(wei) 人先”和“大家辦學”的精神一直延續著,並在張市辦學期間取得了很多成績。
與(yu) 此同時,張家口成為(wei) 晉察冀邊區首府後,繼續深入開展冬學運動。在1945年底至1946年初的冬學運動中,城區也成為(wei) 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的工人學校、民校、圖書(shu) 館等地,市民們(men) 利用冬季較為(wei) 閑暇的時間進行學習(xi) 。宣化也積極投入到冬學運動中。群眾(zhong) 組織了勸學組,挨門挨戶進行勸導,又開座談會(hui) ,有的地方利用黑板報、屋頂廣播相結合。經過宣傳(chuan) 和醞釀,冬學終於(yu) 開展起來了。同時,在群眾(zhong) 鬥爭(zheng) 過程中,冬學又得到了鞏固與(yu) 發展。根據文獻記載,“宣化二區八街進行貫徹政策、改造政權前,在冬學中對群眾(zhong) 進行教育,提高群眾(zhong) 覺悟性致群眾(zhong) 鬥爭(zheng) 得勝利。後府街婦女,最初連婦聯召集全都不去,自鬥爭(zheng) 惡霸劉子清獲勝後,婦女們(men) 便自動要求成立冬學兩(liang) 處。”邊區對冬學運動政策的製定有所改變:一方麵力求冬學運動開展地更加深入;另一方麵城市的冬學運動成為(wei) 邊區社會(hui) 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cong) 1945年8月至1946年10月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hui) 、察哈爾省出台了有關(guan) 冬學運動的指示、通知,對指導邊區冬學運動的順利開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邊區出台的開展冬學運動的政策,一方麵積累了城市冬學運動的經驗教訓;另一方麵也部署了下一年的冬學運動並積極開展前期籌備工作,為(wei) 該區域解放戰爭(zheng) 的順利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重要意義(yi)
1945年8月至1946年10月,晉察冀邊區首府張家口是解放區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省會(hui) 城市。期間所開展的社會(hui) 教育,是全國解放區城市社會(hui) 教育最初和最大的實驗場,在中國現代城市社會(hui) 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曆史意義(yi) 。
成為(wei) 了張家口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的主要構成。新民主主義(yi) 時期張家口經曆了兩(liang) 次思想解放運動,第一次發生在建黨(dang) 初期及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是時,張家口成為(wei) 大革命時期北方的中心城市。抗戰勝利後,張家口迎來了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規模、內(nei) 容遠超於(yu) 前者。就規模而言,不限於(yu) 工人,而是擴大到店員商人、市民、學生以及農(nong) 民;就內(nei) 容而言,不限於(yu) 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在城市構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zhong) 的新民主主義(yi) 文教體(ti) 係。而張家口的社會(hui) 教育是這個(ge) 體(ti) 係的主要組成部分,社會(hui) 教育如火如荼地開展,極大地提高了張市人民的政治覺悟、文化程度和革命積極性,他們(men) 真心實意接受黨(dang) 的領導,努力生產(chan) ,參加城市建設,成為(wei) 鞏固邊區、發展邊區、爭(zheng) 取解放戰爭(zheng) 最後勝利的有生力量和堅強後盾。
這是城市社會(hui) 教育的光輝典範。張家口的社會(hui) 教育與(yu) 各城鄉(xiang) 的社會(hui) 教育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作為(wei) 邊區首府,市區內(nei) 的城市社會(hui) 教育頗具代表性。張市實行四級教育管理體(ti) 製:第一級晉察冀邊區教育處,第二級張家口市教育局,第三級各區公所教育主管部門,第四級校董事會(hui) 或冬學委員會(hui) 或民校委員會(hui) 。這是一種黨(dang) 領導下的政府教育部門具體(ti) 行政,農(nong) 、工、青、婦等群眾(zhong) 團體(ti) 以及熱愛教育的各界人士積極參與(yu) 、協助社會(hui) 教育的體(ti) 製,充分體(ti) 現了社會(hui) 教育由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且依靠廣大市民管理的民主集中製精神。在教育對象上,堅持教育機會(hui) 一律平等,堅持群眾(zhong) 需要和自願原則,采取盡可能多的辦學形式,向市民進行現實的、適用的教育;在教育內(nei) 容上,廢除了封建主義(yi) 和帝國主義(yi) 的教育內(nei) 容,使新民主主義(yi) 教育內(nei) 容貫穿社會(hui) 教育的始終;在教學方法上,盡量克服注入式、填鴨式,運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並在社會(hui) 教育中推廣“小先生製”以彌補師資不足,增強教學效果。凡此種種,為(wei) 新中國成立後的城市社會(hui) 教育積累了經驗。
奠定了新中國城市社會(hui) 教育的部分基礎。晉察冀包括後期的華北解放區,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城市社會(hui) 教育與(yu) 張家口這一時期的城市社會(hui) 教育有著明顯的連續性,張家口的社會(hui) 教育,是新中國城市社會(hui) 教育的樣板和實驗田。一是有關(guan) 社會(hui) 教育的文件,其基本精神和基本內(nei) 容前後較為(wei) 一致。1949年製定的《1949年華北區文化教育建設計劃》《關(guan) 於(yu) 恢複和建立工人區學校問題的決(jue) 定》等,與(yu) 張家口出台的社會(hui) 教育文件內(nei) 容有著明顯的承接關(guan) 係。二是在社會(hui) 教育踐行中,當時華北解放區北平、天津、石家莊等大城市先後開辦了工人業(ye) 餘(yu) 補習(xi) 學校、技術補習(xi) 班、人民文化館(民教館)等,以及開展時事政策宣傳(chuan) 、舉(ju) 辦各種展覽等活動。前後比較,延續和發展的軌跡也十分明顯。三是有學者研究表明:“新中國初期出台的許多改革教育的措施,實際上是華北解放區進行的教育改革的延續、發展和深化。”由此推及張家口的城市社會(hui) 教育,對新中國成立初期也曾經產(chan) 生過間接影響。
縱觀晉察冀邊區首府張家口的社會(hui) 教育,雖開展時間不長,但在邊區行政委員會(hui) 、張家口市政府領導下,貫徹新民主主義(yi) 教育總方針,發揚為(wei) 人民服務的精神,所取得的成績是顯著的,積累的經驗是豐(feng) 富的,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yi) 。
作者簡介:郎琦,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