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窗
您現在的位置: 張家口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 > 關於我們 > 知識窗 > 正文
察哈爾三義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發布日期:2015/6/11    點擊數:7698 次

  察哈爾的本義(yi)

  關(guan) 於(yu) 察哈爾的詞義(yi) 有多種,一般史學界同意法國學者伯希和的觀點,認為(wei) 屬於(yu) 波斯語,其意為(wei) 家人、奴仆、衛士、宮殿衛隊之意。蒙古軍(jun) 隊西征以後把這個(ge) 名詞帶到蒙古高原,再轉入蒙古語後,仍具有上述之意。

  據史料和《成吉思汗祭詞》記載,察哈爾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成吉思汗建國初期,成吉思汗於(yu) 1211年對金朝發動戰爭(zheng) ,其中派往金朝傳(chuan) 達檄文的史臣名叫“察哈爾火者”,另外成吉思汗生前把以“察哈爾”命名的自己的一部分家人和貼身仆人賜給幼子拖雷之妻。以後“察哈爾”一詞又見於(yu) 蒙古文史書(shu) 《黃金史綱》、《黃史》中。

  在漢文史籍中,1541年成書(shu) 的 《皇明九邊考》卷六中以“好城察罕兒(er) ”的名稱出現。另還見於(yu) 明代的《武備誌》、《登壇必究》、《國榷》等。在這些漢文史籍中,察哈爾一詞有不同的譯寫(xie) :察罕兒(er) 、擦汗兒(er) 、叉罕兒(er) 、插漢等。目前的漢文“察哈爾”一詞從(cong) 清代開始沿用至今。準確音譯應該是“恰恰熱”或“恰恰勒”。

  在外文書(shu) 籍裏,1664年寫(xie) 成的突厥文著作《突厥世襲》(蒙古諸王史綱)中第一次提到察哈爾名稱。

  作為(wei) 部落名稱的察哈爾

  察哈爾從(cong) 衛士演變成部落是從(cong) 北元時期開始的。

  元朝滅亡後,元順帝退居草原繼續維護自己的統治,史稱北元。到了達延汗時期,實行了萬(wan) 戶製,將以前的小領地合並為(wei) 6萬(wan) 戶,分左、右兩(liang) 翼,察哈爾為(wei) 左翼3萬(wan) 戶之一,大汗駐察哈爾萬(wan) 戶境內(nei) ,是北元王朝政治中心,所以稱察哈爾中央萬(wan) 戶。它具有軍(jun) 事、行政和經濟三方麵功能,職責是護衛大汗和守護汗廷,同時負責汗廷的日常生活給養(yang) 。《蒙古黃金史》中說“為(wei) 利劍的鋒刃,為(wei) 盔甲的邊側(ce) ,乃察哈爾萬(wan) 戶是也。”從(cong) 此,“察哈爾”一詞名揚天下,察哈爾部一直居於(yu) 蒙古宗主部的地位,成為(wei) 北元大汗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從(cong) 達延汗駐帳察哈爾開始,到林丹汗抗清失敗,察哈爾歸附清朝,一共經曆了六主大汗,均是察哈爾領主世襲汗位。

  據文獻記載,明朝時,察哈爾本部由8個(ge) 鄂托克(蒙古語中把官戶的人口、馬牛等組成的資產(chan) 叫鄂托克,一個(ge) 鄂托克中包含著1-3個(ge) 氏族)組成,統稱察哈爾八部。按《蒙古源流》出現的順序排列為(wei) “察哈爾呼拉巴特鄂托克、察哈爾克什克騰鄂托克、察哈爾浩齊鄂托克、察哈爾敖罕鄂托克、察哈爾察罕塔塔爾、察哈爾奈曼鄂托克、察哈爾紮固特鄂托克和察哈爾克木齊古特。到明初,烏(wu) 珠穆沁、蘇尼特也成為(wei) 察哈爾的成員。

  1635年(後金天聰九年),林丹汗之子額哲被俘降後金,被編為(wei) 八旗,安置在遼寧義(yi) 州一帶。1675年(康熙14年),額哲之子布爾民舉(ju) 眾(zhong) 叛清,康熙發兵討滅,隨後“移其部眾(zhong) 遊牧於(yu) 宣化、大同邊(長城)外”,分八旗為(wei) 東(dong) 西兩(liang) 翼(今之左翼右翼),規定“此八旗在蒙古四十九旗外。官不得世襲,事不得自專(zhuan) ”,與(yu) 各旗子民不同。清朝皇帝唯恐察哈爾部東(dong) 山再起,在改編時將一部劃為(wei) 幾個(ge) 旗,或者將其拆散,把部眾(zhong) 分別並入他旗,予以分割。又將察哈爾部蒙古以分散駐防等形式,遷居於(yu) 蒙古各地,因此,蒙古各部以及興(xing) 安嶺至天山的四十九旗,都有察哈爾部落。

  察哈爾部落就這樣被瓦解、分割了。

  作為(wei) 區域名稱的察哈爾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11月,清廷在張家口始設察哈爾都統,從(cong) 此,察哈爾由部落名稱演變為(wei) 行政區劃名稱,大致相當於(yu) 今天的河北省張家口市、內(nei) 蒙古烏(wu) 蘭(lan) 察布市和錫林郭勒盟,該地區正好連接內(nei) 蒙古東(dong) 西部地區,同時又位於(yu) 內(nei) 地通往蒙古高原的必經之地,所以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

  察哈爾都統統轄察哈爾八旗、四牧群,總領旗兵,而不理政事。口外地方錢糧、旗民訴訟、緝盜,台站經費等事務,另由直隸省口北道所屬口北三廳(張家口理事同知廳、多倫(lun) 諾爾理事同知廳、獨石口理事同知廳)分別負責。

  清代從(cong)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九月,整整150年間,清政府共任命了79人擔任88任察哈爾都統、代都統和署理都統之職。

  從(cong) 1762年開始,清政府為(wei) 確保對西北地區的管轄和軍(jun) 事防禦,有計劃地分兩(liang) 次從(cong) 張家口征調2000名察哈爾蒙古官兵攜帶家眷,長途跋涉,西遷至新疆博爾塔拉,充實邊防。他們(men) 戍邊屯墾,開發新疆,先後驅逐各種侵略勢力,確保了邊疆安定。辛亥革命後,察哈爾沿襲清朝的總管旗製。

  1914年(民國三年)7月,中華民國政府將察哈爾等蒙古地方改為(wei) 察哈爾特別區域,察哈爾特別區域下轄錫林郭勒盟10旗、察哈爾左右翼8旗及境內(nei) 各牧廠(官牧群,又稱旗群)和興(xing) 和道(新設)。興(xing) 和道下轄7個(ge) 縣,即原屬直隸省口北道的張北縣、獨石縣、多倫(lun) 縣和原屬山西省歸綏道的豐(feng) 鎮、涼城、興(xing) 和、陶林4個(ge) 縣。其後,在內(nei) 蒙古境內(nei) 又先後設立商都、集寧、寶昌(今太仆寺旗)3個(ge) 縣。仍設察哈爾特別區都統,但職權擴大,“都統統轄所部軍(jun) 隊,管理該管區域內(nei) 軍(jun) 政、民政事務”。都統成為(wei) 軍(jun) 政合一的行政長官,都統仍駐張家口。

  1928年(民國十七年),察哈爾特別區改置為(wei) 省,興(xing) 和、陶林、集寧、豐(feng) 鎮和涼城劃入綏遠省,並自直隸省口北道宣化府劃入10縣:宣化、赤城、萬(wan) 全、懷來、蔚縣、陽原、龍關(guan) 、延慶、懷安、涿鹿。全部的旗隸屬於(yu) 錫林郭勒盟。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設尚義(yi) 、崇禮、化德三招墾設治局。至此,察哈爾省共轄16縣、3設治局(後均改為(wei) 縣)、1盟、18旗、4牧場群及達裏岡(gang) 厓牧廠。轄境相當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北京延慶縣、內(nei) 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大部、烏(wu) 蘭(lan) 察布市東(dong) 部。

  1937年到1945年,察哈爾省被日本占領並成為(wei) 德穆楚克棟魯普領導的日本控製區蒙疆的一部分。1939年以張家口為(wei) 首都建立偽(wei)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改中華民國年號為(wei) 成吉思汗紀元。偽(wei)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下轄錫林郭勒、察哈爾、伊克昭、烏(wu) 蘭(lan) 察布、巴彥塔拉5盟、察南、晉北2個(ge) 由“自治政府”改製的“政廳”、包頭、厚和豪特、張家口3個(ge) 市。1943年起兩(liang) “政廳”改製為(wei) 省,察南政廳改為(wei) “宣化省”,下轄張家口市及萬(wan) 全、宣化、懷安、懷來、龍關(guan) 、赤城、延慶、蔚縣、涿鹿、陽原等10縣;晉北政廳改為(wei) “大同省”,下轄大同市及大同、懷仁、陽高、天鎮、渾源、廣靈、靈邱、朔平(右玉)、山陰、應、朔、左雲(yun) 、平魯等13縣。

  1945年8月23日,張家口市解放,成為(wei) 晉察冀邊區首府和晉察冀中央局所在地。新的察哈爾省成立,省人民政府駐宣化市。共轄5專(zhuan) 區、38縣、5盟、18旗、1牧場。

  1946年10月,晉察冀中央局撤往平山,察哈爾省政府機關(guan) 撤往淶水,傅作義(yi) 部占領張家口,傅作義(yi) 任察哈爾省主席。

  1948年12月24日,張家口再度解放,恢複察哈爾省建製,省會(hui) 設在張家口,轄建屏、易水、雁北、察南、察北、平西、察東(dong) (曾稱“平北”、“冀察”、“南口”)7專(zhuan) 區、53縣及張家口、大同2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行政區劃重新進行了調整,調整後的察哈爾省隻轄雁北,察南、察北3專(zhuan) 區、32縣及張家口、大同、宣化3市及12個(ge) 市轄區。1950年又將多倫(lun) 等8縣劃歸內(nei) 蒙古自治區。

  1952年11月,察哈爾省撤銷,所轄區域分別並入河北省、山西省和內(nei) 蒙古自治區。從(cong) 此,結束了察哈爾行政區劃的曆史。

Copyright © ac米兰官方 . All Rights Reserved 米兰足球国际俱乐部官网 版權所有
建議使用1440×900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8.0以上版本的IE瀏覽器訪問本站

地址:張家口市橋西區長青路19號
聯係電話:13903236923 / 0313-8028219